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阿里、滴滴之後,中路集團又造共享出行「新勢力」:這個市場還有搞頭?

阿里、滴滴之後,中路集團又造共享出行「新勢力」:這個市場還有搞頭?

今日,全天候科技獨家獲悉:共享出行平台—永久出行已完成1億元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由乾川資本戰略投資。永久出行隸屬於上海共佰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後者是中路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

永久出行創辦於2016年11月,以「永久電踏車」為切入口,致力於面向全球提供兩輪+四輪中短途智慧出行的整體解決方案。

在2017年5月份與11月份,永久出行在上海、揚州兩地共計投放了10000輛共享電踏車做項目模式論證。永久出行CEO周文明告訴全天候科技,「按每10分鐘1元的收費,目前這批投放的電踏車基本能實現收支平衡。」

乾川資本方面接受全天候科技獨家訪談時表示,「與摩拜跟ofo不同,永久出行擁有可靠的電踏車運營經驗,以及很強的物聯網與產業基因,這是我們投資永久出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乾川資本看來,經過一年的廝殺,共享單車行業已經從當初的成長階段進入行業洗牌期,同時政府也加大了行業監管。永久出行雖然不具有先發優勢,但進入的時間點卻是相對良性的,另外其電踏車的財務模型也得到了實踐驗證。

共享單車經歷大規模清場後,目前的局面是摩拜和ofo兩家獨大。不過,兩家公司被資本期待已久的「合併」遲遲未出現,巨頭暗戰下的單車市場正在起變化:螞蟻金服重金投資哈羅單車,力推共享單車第三極;傳言稱:阿里參與了ofo新一輪10億美元融資,而滴滴不僅收購了小藍單車部分資產,還在內部孵化了單車項目「海棠」。

令人好奇的是:永久出行此時大舉切入共享單車還有多大機會,它在做法上又能玩出什麼新花樣?

2018將迎來共享電踏車的春天?

隨著共享單車的發展,人們對自行車的消費習慣正在發生著改變。永久出行看準了其中蘊含的機會,CEO周文明告訴全天候科技,「未來用戶購買自行車的需求會變少,自行車的共享模式也必將會推動傳統的售賣模式、傳統的製作方案的變革。我們需要擁抱新時代,做出創新來延續自己的品牌價值;另外,從企業經營發展來說,共享出行這個方向那麼好,我們有理由把它做好。」

切入共享電踏車是中路集團經過多年行業觀察和審慎思考後做出的決策。

根據艾媒諮詢的數據,2017年共享單車用戶規模達2.09億人,市場規模為102.8億元;預計2018年用戶規模將達到2.98億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78.2億元。

雖然該市場有著巨大的空間,但目前頭部企業仍未實現營收平衡。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主要在於共享單車的「白刃戰」其中很大部分是靠燒錢補貼來吸取用戶。」

以摩拜跟ofo為例,在2017年初就開始推出補貼大戰。摩拜跟ofo先後推出充值100元送210元、充100送200元的優惠,到去年3月份又推出「紅包車」功能,直到如今ofo也還有1元的月卡服務。

「如今雙方都在裡面投入了數億美元,長此以往肯定會對雙方的資金流造成很大的壓力。此外,燒錢並不能形成壁壘,有了投放量也並不意味就佔有了市場。」周文明表示。與之前摩拜跟ofo基本每3個月就拿一次融資相比,目前距離雙方最近的一次融資已經過去半年有餘。雖然近期也時常傳出ofo進行新一輪融資的報道,但始終都未有官方確定的融資進展公布。

在觀察共享單車這一年的發展後,周文明認為,「在共享單車進入免押金的惡性競爭中,企業需要一種差異化產品帶來良性的收入,而電踏車可以讓用戶更輕鬆、更快速地到達目的地,代替部分私家車或地鐵出行,將更有利於促進用戶付費習慣的養成。另外,從用戶的角度來看,只有2%-3%的人是把騎自行車作為一項運動,而97%-98%的人還是更希望能快速、安全、舒適地到達目的地,共享電踏車作為一種中短途的出行工具,將會是一個大的需求,它能滿足用戶1-10公里內的出行需求,而自行車只能解決不超過三公里的出行需求。」

在整個大環境下,共享單車已經佔據了國內的一線城市,而中國有兩億輛電動車,其中主要集中在二線及以下的城市,該市場的用戶騎行習慣已經被教育。

不過,由於電動車安全係數較低,多地政府都有頒布了相關限制的指導意見。2017年9月份,杭州叫停共享電動自行車,同年11月底,上海明確表態不發展共享電動自行車,北京市也明確不發展電動自行車作為共享自行車。

在指導意見出台後,以7號電單車、小鹿單車、芒果單車、小蜜單車等為代表的共享電動車已經被多次約談,目前,小鹿電單車已經宣布停止運營。周文明認為,共享電踏車將更有利於接手整個電動車市場。

對此,永久出行副總裁黃銘峰向全天候科技介紹到,「電踏車與電動車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是兩種不同的產品。其中主要的區別在於,電踏車沒有轉把,不能做到零啟動和純電力騎行。電踏車主要是藉助於腳踏感測器,根據輔助電機和電池電力,在騎行過程中給騎行者一定助力,當腳不踩時,電機不輸出,車子是無法移動的。因此安全性更高,也得到了政府的認可。」

2017年8月,交通部和工信部也分別發文提出,將電踏車納入綠色出行的支持產業。文中指出,「電踏車作為「人力+電助力」混合驅動的自行車,不同於一般的電動自行車,對於發展綠色交通具有積極作用。並表示會儘快出台《關於鼓勵和規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為電踏車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雖然在國內人們對電踏車的概念尚不深入,但據永久出行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近兩年向歐美、日本出口的電踏車以每年分別20%、30%的速度增長。2016年,法國電踏車相比2015年增長30%,達到134000輛; 荷蘭的電踏車占其自行車總市場銷售比例的29%;德國電踏車更是占其自行車市場銷售比例的35%;美國自行車出行量增長25%,超過2800萬次。因此電踏車在國內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永久的產業鏈賦能

在摩拜跟ofo戰局焦灼、難分伯仲的時候,開拓新的戰場,也是它們謀求突破的方式之一。

2017年9月底,ofo在其「用科技重新定義共享」的4.0時代發布會最後的「彩蛋」中介紹,將推出新一代智能助力車。不過ofo相關人士坦承,當時只是研發成功,對於何時及何處投放並無透露。

無獨有偶,2017年11月8日,摩拜在紹興地區封測了自己的電單車產品,本次的摩拜電單車與傳統電力車模式不同,採用的是「充電寶+單車」的方式,用戶擁有一塊摩拜專屬的移動電源(能量芯)可插拔、可單獨給手機充電並來驅動單車,如果沒有這塊「能量芯」,也可以像普通單車來騎行。

但截至目前為止,市面上仍舊沒有出現摩拜跟ofo的電踏車。周文明表示:「電踏車的技術跟運維的門檻都比較高,對於有一定工業製造基礎和有研發經驗的團隊,一般研發一輛電踏車大約需要12個月左右,而對於一般的創業團隊來說,則需要更漫長的時間。目前摩拜跟ofo都還在靠投放量搶佔市場,生產電踏車很難形成規模效應。」

據了解,在產品方面,中路集團此前投資了電踏車相關的產業,包括輪胎、油漆、電機等公司,因此有著穩定的供應鏈,生產成本也更低,目前每輛車的成本控制在近2000元。

在運維上,永久出行專門研發了一款智能的中控管理系統,當電踏車缺電,產生故障時候就會自動生成工單,智能推送給工作人員,進行跟蹤維護。

考慮到共享單車因亂停亂放被監管整治的前車之鑒,周文明認為,共享電踏車的物聯網化極為重要,通過底層的服務平台改造將會是共享電踏車成為整個中短交通生態環節的關鍵,而這主要體現在電子圍欄技術上。

相對其它平台划出比較粗放的電子圍欄區域而言,永久的電子圍欄區域更為網格化、精細化。「如果用戶強行騎出電子圍欄區域,違停會產生100元罰款,並形成紅包車,目前永久的合規停車率可達到99%。」黃銘峰說。

比共享單車更好的財務模型?

回顧共享單車此前的戰局,摩拜跟ofo帶著幾十億的家底去闖蕩江湖,快速就打下了自己的江山,清場了一些二、三梯隊的企業,順帶還將戰火擴散至了海外,但是如今兩者的盈利依然還是難題。

相較於共享單車,共享電踏車在生產成本、運維成本都更高。許多投資人對電踏車的財務模型並不看好,投資了摩拜的熊貓資本合伙人毛聖博就曾對全天候科技表示,「相比共享單車,電單車的需求沒那麼大,我們建立了財務模型,結果發現維護成本實在太高,最後便放棄了投資。」

周文明算過一筆賬,按照永久出行目前的投放量,每10分鐘/1元的收費,每輛單車一天收入4元就能實現整個收支平衡。4元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呢?他告訴全天候科技,「我們每輛車的成本是2000多元,使用的壽命是3年,折舊成本約每天2元,每天每輛電踏車還需要1元的配件維修費用,1元的運維成本(未來可能降到5毛錢/天),以上成本總計為3.5元-4元。目前每輛車每使用一次的收入大概在1.5-2元,所以,按照周文明的演算法,每輛車每天的使用頻率只要達到2-3次就可以實現收支平衡。「我這個財務模型很簡單,很容易盈利」,他說。

永久出行的共享電踏車業務未來是否會面臨摩拜、ofo的競爭?周文明認為,「共享電踏車領域的競爭一定會很激烈,但因為進入門檻高,對技術的要求高,而且經過這一輪,資本也會更謹慎,所以小玩家很難再有機會。」

在訪談中,周文明多次強調,一定要積極配合和擁護政府的管理方向,他認為最終只有徵信好、具有電子圍欄技術、產品質量安全的企業才有機會在這個行業勝出。

目前,永久出行已覆蓋200+個城市合作網路,2018年計划進入100個城市,覆蓋1億用戶。在國際市場,永久出行已與歐洲、北美、東南亞地區15個城市達成了合作備忘錄。

但永久出行的目標遠不止於此。

共享電踏車:永久智慧出行的冰山一角?

在永久出行的整個體系中,共享電踏車只是其中的一個產品,他們著眼的是整個智慧大出行市場。

「單車只是城市出行的冰山一角,圍繞單車、電踏車、四輪車已經延伸出各種車輛如何管理,停車位如何管理,以及以後用戶如何實現自身價值的管理,這是一個巨大的智慧出行的市場」,周文明認為。

目前,除了電踏車,永久針對智慧大出行已經推出了『永久智聯』系統,從產品、技術、運維、資源處理和建設投資等方面,面向不同城市的不同出行場景,提出了相對應的系列解決方案,其中包括:「2輪+4輪」一體解決方案;電子圍欄解決方案;用戶共享解決方案;地網運維解決方案;有樁自行車/站點改造解決方案;電池能源回收再利用解決方案等。

而盯上智慧大出行市場的也不止永久一家。共享出行領域最近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你以為你知道你的對手是誰,但實際上你並不知道對方有沒有把你當對手。的確,ofo一直把摩拜當對手,摩拜卻把滴滴當對手,而滴滴則是把Google當對手。這背後,是各公司從自身業務出發,對整個智慧大出行的延伸和摸索。

2017年12月29日,摩拜在貴州省貴安新區證實啟動了其共享電動汽車業務。這也是繼摩拜和首汽約車合作將網約車服務引入自家客戶端後,摩拜再次擴張自己的出行業務版圖,伸向了智慧大出行領域,分析稱,摩拜此舉劍指滴滴。

滴滴對於智慧出行的野心不言而喻。2017年10月10日,滴滴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程維在清華大學面對500多位師生做演講時稱,「交通和汽車領域將爆發第三次世界級浪潮,這是滴滴未來最大的挑戰和機會。在程維看來,未來的交通是共享、是新能源、是智能化、是通過大數據和智慧交通的人工智慧技術去學習人們出行的規律、了解交通工具。

有業內人士表示,「滴滴布局共享單車一個原因是滴滴要全面覆蓋所有出行業務,應對將來的智慧大出行戰爭,其中共享單車就是一個很好的流量入口。如今共享單車市場也早已成為騰訊、阿里拓展線下支付場景,獲取流量的入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科投資界 的精彩文章:

丁磊:千帆歷盡,歸來仍是少年時

TAG:清科投資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