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峽兩岸尋親 老兵後代成主力

海峽兩岸尋親 老兵後代成主力

替離世多年的父親找到大陸親人,一直是方誌鵬的最大心愿。半個多月前,他通過網路發布了一則尋人消息。4小時後,千里之外的南京傳來回應:父親的兄弟姐妹找到了。在台灣,隨著在世老兵人數越來越少,像方誌鵬這樣「代父尋親」、「代母尋親」的第二代、第三代正漸漸成為兩岸尋親的主力。

4小時找到分離68年的親人

對方誌鵬來說,找到父親在大陸的兄弟姐妹既是尋親,也是尋根。「父親十多歲就到了台灣,他終其一生,都沒有等到回鄉的那一天。我希望能幫他尋根,找到他在大陸的親人。」

遺憾的是,時隔68年,方誌鵬也不能確定大陸親人的準確地址,只有一個模糊的方向:不是合肥就是南京。近年來,方誌鵬曾前往安徽、江蘇一帶尋親,遺憾的是,並沒有結果。

但他沒有放棄。2017年12月21日,方誌鵬在網上發布了尋親消息,並通過網上平台將這則信息推送給了安徽合肥、江蘇南京附近的網友。

方誌鵬介紹說,父親方德才祖籍安徽省廬江縣。祖父方江海,曾在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開糧行販賣糧食。1949年,國民黨軍隊在南京撤退時,方江海領著十多歲的方德才,帶著大米糧食來到長江邊,將孩子交給在部隊的親戚方華。於是方德才便隨著方華一家人離開南京遠赴台灣,與父母骨肉分離。

大陸親人主動尋人日益增多

在兩岸尋親的消息中,一個新的變化是,由大陸親人主動發起的尋人消息越來越多。

近日,湖南張女士在網上發出了求助消息,「爺爺在1998年離世的時候,嘴上還一直念叨著想要找回遠在台灣的二弟張德勖。我想尋找海峽對岸爺爺的後代,完成爺爺的遺願。」

據她描述,爺爺名叫張德勤,而讓爺爺難忘的二弟叫張德勖,當年隨著部隊去了台灣。後來兩岸開放探親後,人在台灣的張德勖也曾委託要回鄉探親的老兵帶信給爺爺,裡面還附了很多家人的照片。信件中還留下了一個高雄的地址:台灣省高雄縣大寮鄉宣武新村119號。但此後兩家人又漸漸斷了聯繫。

原來,宣武新村是專供軍人及其眷屬居住的眷村。幾十年來,歷經多次改建、遷移,舊址上的「宣武新村119號」已被拆除不復存在。當地媒體幫忙聯繫找到了認識張德勖一家的里長。現在,張德勖的兒子張懷智已經成功和湖南的張女士取得聯繫,並恢復「通信」。這一次,年輕的一代選擇了網路作為通信的載體,避免地址更改導致失聯。

從「尋親」到「尋根」的轉變

近年來,兩岸尋親的主角也漸漸發生變化。

今日頭條的兩岸尋親項目負責人說,在開始兩岸尋親項目之前,曾認為能找到的應該都找到了,「沒有什麼老兵再去尋親了」。但內測公益項目的數據證實,依然有許多老兵有尋親需求。

更令人意外的是,老兵後代對尋親的需求非常高,「老兵二代們對於回家的訴求是超出我們認知的。畢竟是血濃於水,對故鄉的思念真是像基因一樣會傳遞到自己的第二代身上。」這位負責人說。

今年7月找到大陸親人的李豫鵬回憶說:「父親從小告訴我們:家在大陸,我們要回大陸。」為了不讓孩子們忘了家的位置,父親在世時多次向他們叮囑老家的地址:河南省許昌縣尚集鎮東大街關帝廟邊。

「我當時問我爸還有關帝廟邊這樣的地址?父親回答說,整個村都是我們的本家姓,到那兒報名字大家就都知道了。我自己的女兒出生長大後,我也是告訴她,我們是河南許昌人,讓她背我們家鄉的地址。」李豫鵬說。

此前,由於沒有合適的渠道,李豫鵬的尋親之路始終沒有進展,「中間曾經想過要來找,但是老一輩都不在了,現在找的話會有一些隔閡,沒有邁出那一步。」

2017年7月,通過網路,李豫鵬找到了老家河南許昌的親人。「一開始有些擔心,素未謀面,萬一見到面會不會很陌生。但真正回到老家之後,看到老爸小時候告訴我們老家的樣子,見到我的侄子、侄媳婦兒,非常溫馨溫暖,好像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孔令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