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北大教授為什麼不願當房奴?

民國北大教授為什麼不願當房奴?

原標題:民國北大教授為什麼不願當房奴?



歷史研習社


最有料的歷史知識社群


【解毒民國】本專欄執筆者羊菓。遭逢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際會八萬里中西交沖,聚焦民國社會文化,羊菓為你還原民國眾生的本來面相。

我最近參加同學老友們的聚會,發現大家見面第一句話常常是:你買房了嗎?畢業以後,買房就成為年輕人的頭等大事。因為近些年來房價不斷在漲,買得越晚,感覺吃虧越大。


群體焦慮互相感染,似乎不買房就是落後一籌。反之,買了房的年輕人,往往要把自己多年打拚的收入全交給房地產商,甚至還要搭上家人的辛苦積蓄,這種體驗也不輕鬆。那麼,當代年輕人應該怎麼看待買房這個問題呢?


回顧歷史我們發現,民國時期的文化名人,並不熱衷於買房。尤其是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的教授們,他們的居住狀態具有代表性——雖然教授們收入豐厚,但是他們大多在校外租房住,很少人買房。為什麼北大教授們不去買房呢?



胡適與江冬秀


1


教授流行不買房


民國時期,居住在城市裡的年輕人還沒有不買房不能成家的「剛需」,丈母娘們也沒有不買房不能嫁女兒的「硬要求」。不僅廣大的青年朋友,即便是寄寓城市的名流學者,也不在乎買沒買房。當時的北京大學,沒有專門的教授宿舍,只為未婚教師提供一些單身宿舍,教授們都需要自己找住處。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租房居住,很少人選擇買房。


比如國學大師熊十力,經蔡元培校長聘請到北大教新唯識論,雖然他長住北京,卻始終沒有私房,靠租賃房子住,而且幾次搬家。更有趣的是,北大校長蔡元培自己就是一名老牌房客。蔡元培不管在北京還是上海,都是長年租房。對此,恐怕當代人很難理解,民國名人為什麼不熱衷買房?他們的安全感就這麼滿溢嘛?


不僅北大教授群體,今日大眾熟悉的知名伉儷,如梁實秋與程季淑、郁達夫和王映霞、徐志摩和陸小曼、沈從文和張兆和、鄭振鐸和高君箴等,這些名人結婚的時候,都沒有買房,結婚以後也是租房居住。大名鼎鼎的章太炎,在上海結婚時不但婚房是租來的,甚至連新房裡的傢具也全是借的。只有冰心後來在重慶買了一套二手房,但是她跟社會學家吳文藻結婚的時候,北京的婚房也是租來的。


魯迅與許廣平


2


教授們不買房是因為窮?


有人說,文化人不買房,可能是因為一個字:窮。


熊十力先生在南京學佛時,「窮得只有一條褲子」。每次睡覺前洗褲子,等第二天晒乾了再穿。假如遇到陰天下雨,褲子沒幹,「便只好穿一件空心長衫」。因此他常被同門取笑。後來,熊十力先生受聘於北大,生活條件才得到改善。他在北京不買房,似乎可以從經濟方面理解。但是,文化人不買房,都是因為窮嗎?


事實並非如此。文化名人不買房,不是因為他們不能掙錢,相反,他們掙錢挺狠的。比如胡適、張恨水等人收入之高,歷來是熱門話題。即便是一向以貧窮出名的郁達夫,稿酬較高的那段時間,一個月的收入也是普通工薪階層的十幾倍。胡適初入北大任教時月薪即高達260元,後來升至600元。此外,他還有版稅稿費等各項收入,經濟實力不容小覷。在當時的北京,買下一座小四合院也只需要幾百塊大洋。胡適完全有能力買豪宅。


同樣,暢銷書作家張恨水也是掙錢能手,由於他粉絲眾多,稿費優厚,以至於民間謠傳他「十分鐘收到數萬元稿費,在北京買下一座王府」。雖然張恨水也有購買豪宅的經濟實力,但實際上他長年租房住。從上海到北京後,他也只是用稿費在大柵欄租了一套房子。



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

又如魯迅先生,他在1929年一年的收入,夠在北京購買四到五套四合院。魯迅在北京第一次買房,已經38歲,此前一直租房住。他和周作人鬧翻以後,北京房子給了家人,自己二次置業。但後來在上海,他和新婚夫人許廣平還是租房住,要說再買婚房那是沒有的。許廣平一度想在南翔購房,最終也不了了之。


3


什麼人最熱衷買房?


民國時期,城市裡熱衷於買房的首先是投機商人,他們買房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投資。那時和現在一樣,在一線城市投資地產是一門暴利生意。民國時期,上海、廣州、南京、杭州、北京,都是一線城市,具備各種優勢條件,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人才和青年學子。這些城市的地價是比較高昂的。


名醫陳存仁回憶,有一次他聽丁福保談「購房經」。清末,丁福保曾經以八百元銀幣的價格,在上海靜安寺路( 今南京西路)和派克路(今黃河路)口購進一處地產。到了民國,這裡「市面已旺盛起來」,地價暴漲,有銀行家「以十三萬六千元」的高價購買,擴建成「二十四層樓的國際飯店」。丁氏因此大賺一筆,得出一條人生經驗:「理財的方法,以買地產為最可靠。」陳存仁聽了,「大受刺激」,因此也動了積蓄資金購買地產的念頭。



民國時期的上海


從投資獲利角度而言,在大城市買房,是有利可圖的。例如,從1912年到1937年,上海部分地價幾乎一年漲一倍,許多在上海購房的人都發了財。張愛玲的《金鎖記》創作於1943年,其中有這麼一段情節:女主角曹七巧想要姜季澤的房產,但姜季澤不願意賣。因為他說,「誰都不贊成我脫手」,上海的房價「還要漲呢」。他認為現在賣房太吃虧。而且,他還打算把村裡的土地都賣掉,集中資金在上海炒房。不僅大小商人,當時的政界人物,也緊盯著房地產,因為其中有利可圖。


4


文人學者不買房的原因是什麼?

也許民國名人的住房理念和今天不太一樣,用作家李開周的話說:「那個時候人們只求有房住,不求有住房。」


文化名流不買房,首先一個重要原因是居住觀念與今天不同。在北大教授眼裡,人生價值不需要通過外在物質來彰顯,個人與家庭的幸福也不是寄託一座房子上。在他們眼裡,恐怕有太多事比一座房子要重要。



民國舊報上名人買房的新聞


其次,自晚清以來,知識分子的城市化傾向是非常明顯的,當時的大量受過學校教育的年輕人離開鄉村進入城市,最後選擇在城市定居,而不願意回老家買地建房。因此,民國城市人多地少,住宅不足,房荒比較嚴重,導致城市房價居高不下。在大城市購買一套住宅,非普羅大眾可以輕易做到。


以上海為例,最貴時的一畝地,能賣到300萬大洋,廣州最繁華的惠愛路兩邊土地,每井高達40萬大洋。據說當時上海的房價,比法國巴黎還要高。對於大多數青年知識分子而言,他們的收入遠不及知名學者豐潤,買房對他們來說,是沒有這個經濟能力的。


最後,還有一個客觀原因。當時社會,不管是教授學者、文化名流還是中小知識分子,他們的工作經常變動。個性鮮明的學者常常因為個人原因,甚至只因為與學校領導理念不合,便「事了拂衣去」,受聘到其他地方。尤其到了抗戰爆發以後,教授學者們隨時局漂泊,居無定所,買房置產更非合理的需要。所以,當時的教授們大多選擇租房居住。


參考文獻:


1、馬嘶,《百年冷暖: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生活狀況》


2、李開周,《從魯迅買房看民國房價 》

3、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中國土地問題之統計分析》


4、張愛玲,《金鎖記》


5、陳存仁,《銀元時代生活史》


6、王振,《民國時期北平的「房荒」及住房保障》


編排:@邱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研習社 的精彩文章:

馮天瑜:日本侵華的文化淵源

TAG:歷史研習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