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深度)2017年,新裝備助力中國軍隊新變革

(深度)2017年,新裝備助力中國軍隊新變革

原標題:(深度)2017年,新裝備助力中國軍隊新變革


2017年,對中國軍隊現代化進程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一年。在武器裝備領域延續多年井噴式發展後,一大批對中國軍隊而言具有標誌性節點意義的新裝備紛紛亮相。這些新裝備,不僅助力中國軍隊的新變革,而且對世界武器裝備發展乃至新軍事革命產生一系列影響。



引領潮流


伴隨中國經濟穩步快速的發展,中國軍事工業不僅可以跟蹤世界裝備發展的潮流,研製並裝備具備世界先進水平的武器,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實現彎道超車,成為新時代世界武器裝備的潮流引領者。

2017年6月28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廠下水的055型大型驅逐艦,就是一個非比尋常的存在。它的非比尋常之處,不是特指「萬噸級導彈驅逐艦」中的「萬噸」,也不是軍迷們熱議的「112個垂直發射單元」,而是055型大型驅逐艦已被視為中國第一型當代艦艇技術的標杆。



055型大型驅逐艦下水盛況


說到艦艇技術標杆,就不得不提起冷戰末期問世的美軍伯克級驅逐艦。該型驅逐艦超過8000噸的艦體、全燃動力驅動下30節以上的航速、適當簡化的「宙斯盾」作戰系統,以及90個單元的通用垂直導彈發射系統,不僅能完美面對當時的各種威脅,也較好兼顧了技術先進性、任務多樣性及可承受性。因此,伯克級不僅成為美國冷戰後唯一批量建造的大型水面艦艇,也成為世界各國爭相追趕的艦艇技術「標杆」。然而,近年來,由於「伯克」Ⅲ型驅逐艦在升級空間耗盡後的妥協,以及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在設計定位上的偏差,使得美國喪失了樹立新時代艦艇技術標杆的機會。


然而,055型大型驅逐艦,作為中國海軍第一型針對航母護航任務設計的艦艇,在技術上已實現全面升級。該艦使用多波段、多套相控陣雷達天線所組成的綜合射頻管理系統和作戰系統,替代了傳統單套相控陣雷達系統為核心的作戰系統。與此同時,該艦以兼容更大尺寸防空反導、反艦和對陸攻擊導彈武器的大直徑通用垂直導彈發射系統,而令技術派們驚呼亮點紛呈。這一系列設備,加上水面艦艇所必需的反潛、近程反導武器等,使得055型大型驅逐艦成為當代技術水準最高的大噸位防空導彈驅逐艦。


除造艦領域外,作為地面主戰裝備的新型輕型主戰坦克(下文簡稱新輕坦),2017年也正式公開。其實,新輕坦的「曝光」並非今年的新聞,但直到2017年9月25日在北京舉行的「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國產新輕坦才作為新時期強軍的成果首次公開。而在稍早前舉辦的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裝甲與反裝甲日」上,與新輕坦在技術上頗有淵源的VT-5輕型坦克,也首次進行了公開演示。



「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曝光的新輕坦圖片


與最近幾年德國、土耳其、印尼、韓國等國所展示的方案不同,中國的新輕坦並未採用步兵戰車底盤+105毫米坦克炮「坦克殲擊車」模式。儘管戰鬥全重都在35噸左右,但新輕坦在防護上實現了「大躍進」。與其他輕型坦克用於輔助作戰,僅能防禦機槍和小口徑機關炮不同,作為輕量化主戰坦克,新輕坦在防禦上具備了不亞於早期三代主戰坦克的性能,可抵禦絕大多數現役105毫米穿甲彈和125毫米破甲彈的攻擊,同時其裝備有尾艙式自動裝彈機和新一代105毫米坦克炮,在先進火控系統的支持下,完全可以在較遠距離上擊穿多數第三代主戰坦克。更重要的是,中國新輕坦在當代各型坦克中,擁有堪稱優異的戰場態勢感知系統。它不僅具備第三代主戰坦克普遍裝備的獵-殲火控系統,還擁有包括車長AR眼鏡在內的態勢感知系統,極大地提升了坦克態勢感知和目標捕獲能力。


中國不僅在傳統兵器領域有了新突破,在新概念武器裝備領域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其中最搶眼的當屬,我國在高超聲速武器領域的重大成果。2017年10月8日,中央電視台13頻道播出的喜迎十九大特別節目——《還看今朝·北京篇》,介紹了我國自行研製的JF12高超聲速激波風洞,曾在這一風洞中試驗過的數款高超聲速滑翔飛行器的測試模型也首次亮相,從一個側面證實了我國在高超聲速武器領域的厚積薄發。


央視節目曝光的高超聲速飛行器模型


有評論稱,高超聲速武器已成為下一代遠程高性能打擊武器的最佳方案。這種武器綜合了彈道導彈的大射程、高突防速度與傳統巡航導彈的精確制導、機動彈道等特點,不僅超出了現有防空/反導武器系統的攔截能力,其打擊效能也已超越一般國家的想像。中國在高超聲速武器領域的領先研究與探索,將為中國在這一領域引領世界技術潮流奠定堅實基礎。


補齊「短板」


中國軍隊作為一支快速成長的軍事力量,在很多領域都處於「突破」狀態,而面對此前的「短板」領域,補齊「短板」裝備,對於中國軍隊而言極為重要。


在補齊「短板」的各型裝備中,「體量」最大的當屬舷號為965的「呼倫湖」號大型綜合補給艦。2017年9月1日,中國海軍901型大型綜合補給艦的首艦「呼倫湖」號,在廣船國際造船廠正式交付入列。儘管中國海軍已有多達八艘的903/903A型綜合補給艦,但901型的入役仍有開創性意義。它標誌著中國海軍航母編隊補齊了最後一塊短板——快速戰鬥支援艦。



入役儀式上的901型大型綜合補給艦


901型滿載排水量達4.8萬噸,其運載量至少兩倍於傳統的補給艦,其為保障航母艦載機運作,存儲有大量航空燃油、航空彈藥及飛機備件,而其高度機械化及自動化的物資轉運系統,以及大量高速補給站,能快速提升編隊的補給速度。不僅如此,901型的航速也較高,能伴隨高速機動的航母編隊航行,可縮短在高威脅海域內補給的時間。正因如此,類似901型這樣的補給艦,在美軍中被定位為快速戰鬥支援艦,專門隨航母戰鬥群行動。


在901型服役之前,中國海軍只能用903/903A型綜合補給艦,對航母編隊進行數量有限且物資種類不齊的基本補給,隨著901型入役,中國航母將具備持續的長時間作戰能力。以美軍的發展經驗推測,未來中國海軍很可能會進一步構建包括乾貨補給艦、油水補給艦在內的兩級補給體制,從而打造出一支一流水準的海上補給船隊。

在空軍裝備中,殲-10C和殲-16的亮相也意義非凡。由於第四代戰鬥機採用了諸多先進技術,一來造價較高,二來產能尚不能滿足替代全部第三代戰鬥機的需要,這種情況下,利用第四代戰鬥機的部分先進技術改進第三代戰鬥機,成為航空強國保持技術及數量優勢的重要手段,由此誕生了一批被稱為「三代半」的改進型第三代戰鬥機。2017年8月1日,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式上,中國空軍兩款「三代半」戰機殲-10C和殲-16才首次亮相,並公開展示了包括「霹靂」-10和「霹靂」-15在內的全新一代機載導彈系統。



網友拍攝的殲-10C戰機


事實上,中國第一款服役的「三代半」戰機殲-10B,在2016年的珠海航展上已正式亮相。作為研製時間較早的「三代半」戰機,其以無源相控陣雷達為核心的機載航電系統,仍有一些局限,而使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殲-10C和殲-16兩款「三代半」戰機,在這一領域已與西方空軍強國比肩。


與早期第三代戰機相比,「三代半」戰機的電子對抗能力、對地攻擊能力,以及使用各類精確制導武器的能力得到全面加強。殲-10C既可使用傳統的激光制導炸彈等武器執行精確打擊任務,也可使用「鷹擊」-91反輻射導彈進行防空壓製作戰。殲-16則不僅能執行上述任務,還能攜帶撒布器執行各類對機場等大面積目標的攻擊任務,而其更大的載彈量及更多的掛架,則為未來升級為專門的反輻射或電子戰飛機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今年「9·3」閱兵中,使用多軸特種車底盤的「東風」-31新型戰略導彈正式亮相。該型導彈最大的亮點,就是與其配套的多軸特種車底盤。當今世界,只有白俄羅斯和中國能生產用於洲際彈道導彈運輸、起豎、發射的大型多軸特種重型載重車。有趣的是,這兩個國家一個本身並不裝備洲際彈道導彈,另一個則在很長時間內沒有裝備使用多軸特種車底盤的洲際彈道導彈。雖然多軸特種車底盤已經在中國的各種遠中近程彈道導彈系統上普及,但作為洲際彈道導彈的「東風」-31系列長期使用半掛牽引車機動發射。對此,外媒曾評價稱,「東風」-31新型戰略導彈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火箭軍的洲際彈道導彈部隊運用方式,正在從傳統的廣域機動、躲避偵察、隱蔽發射,轉向短途衝刺、快速發射的新型作戰模式。這種新型作戰模式生存能力更高,反應速度更快。



閱兵式上亮相的「東風」-31AG洲際彈道導彈


再接再厲


在一些投資大、周期長、結構複雜的裝備領域,中國由於起步晚,積累少,雖然取得長足進展,但距離世界一流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需要國家持續的投入以及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

2017年4月26日,我國首艘國產航母在大連造船廠正式下水。目前,該航母已被系泊在大連造船廠的碼頭上,開始進一步的舾裝工程,同時展開系泊測試工作。


作為第一艘完全由中國船舶工業自行建造的大型航母,首艘國產航母是在充分吸收蘇制1143.6型航母的設計特點和續建「瓦良格」號為「遼寧」艦的經驗,加上中國自身的艦船技術設計建造的。因此,從設計上看,002型航母雖與「遼寧」艦有著完全一致的艦載機起降方式和基本一致的艦體外形,但在飛行甲板布局、武器裝備、艦橋設計及電子設備上都有不少差別。這些改進,使得新航母的性能較「遼寧」艦有了進一步提升。



建造中的首艘國產航母


儘管首艘國產航母在設計上有了不少改進,但由於該艦在主尺度和排水量上與「遼寧」艦沒有太大變化,使用的艦載機也依舊是滑躍起飛的殲-15,因此其艦載機部隊的實力和戰機本身的性能基本保持不變,這也使得該艦的戰鬥力註定與美式大甲板超級航母存在差距,甚至跟全狀態下的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也有一定的差距,只能憑藉噸位和艦載機性能對其他國家的中型和輕型航母佔據優勢。要想在航母性能上進一步追趕乃至超越世界先進水平,仍需要等待裝備彈射器、尺寸及排水量進一步增大、艦載機數量增多的新一代大型國產航母面世。


2017年9月14日,在第四屆中國天津直升機博覽會上,中航工業在展台上展出了中俄聯合研製的重型直升機模型。與上屆直博會上外形科幻的純概念重型直升機模型不同,這次展出的重型直升機模型看上去更接地氣,也更符合中俄兩國傳統直升機的設計風格,具備更多的實際工程意義。從目前披露的消息看,中俄聯合研製的重型直升機在設計上,以D-136渦軸發動機為核心,與米-26重型直升機使用相同的動力系統,而在機體尺寸和載重指標上,該機要比米-26低25%左右,與美軍剛開始服役的CH-53K「種馬王」相似,都在15噸左右。這種裝備大功率發動機卻不追求大載重的設計,主要是為了滿足高原地區運輸的需要。



第四屆直博會展出重型直升機模型


與主要考慮軍用需求的直-18等機型不同,中俄聯合研製的重型直升機不僅要滿足軍用需求,還要滿足民用的需求。作為民機使用時,其不僅能承擔運輸和大型裝備吊運安裝任務,還能作為大型高原運輸直升機,在青藏高原的短途運輸和基礎設施建設中大展身手。在軍用領域,該型直升機則主要用於各類短途、大運輸量的快速運輸補給任務。


從性能上看,中俄聯合研製的重型直升機的確滿足了中國現階段對重型直升機的需求,但從技術角度看,該型直升機最關鍵的動力系統來自俄羅斯,其整體的設計框架主要源於蘇聯時期的大型直升機項目,距離完整的中國製造還有相當的距離。

航空工業另一個需要進一步追趕的領域,當屬國產航空發動機。當然,這一領域在2017年也迎來不少好消息,其中頗受軍迷關注的,就是殲-20換裝國產發動機的消息。2017年9月19日,一架編號為紅色「2021」的殲-20戰機樣機,在成都試飛成功。航空愛好者通過觀察發動機尾噴口發現,該機換裝了兩台國產改進型「太行」渦扇發動機,而此前殲-20使用的都是自俄羅斯引進的渦扇發動機。



網友拍攝的2021號殲-20戰機


對於原計劃使用俄制發動機完成第一階段試驗和小批量裝備的殲-20而言,「太行」發動機裝機可謂喜憂參半:一方面,這預示著殲-20當前已有了相當規模的訂單,單純依靠引進俄制發動機已無法滿足換裝需求,這才為殲-20換裝了性能接近的國產「太行」發動機。至於「太行」發動機的性能,通過比較使用俄制發動機的殲-11A和使用「太行」發動機的殲-11B可以發現,「太行」發動機與俄制發動機的總體技術水平基本相當,只是在不同的方面互有短長。因此,換裝「太行」後,殲-20的性能不會受太大影響。不過,從另一方面看,這也意味著被外界寄予厚望的新一代渦扇發動機的研製過程並不順利,這才需要對「太行」發動機進行進一步升級挖潛,以便在可行的技術範圍內儘力提升殲-20的性能。


由此看來,中國航空發動機在歷經幾十年的發展,雖然成功研製了「太行」這樣相對先進的產品,但未來航空發動機的研製,仍需中國航發人繼續砥礪奮進。


本文經《世界軍事》授權轉載


(編輯:張淋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環球軍事 的精彩文章:

TAG:新環球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