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艾灸也有禁忌症?有些部位絕對不能碰!

艾灸也有禁忌症?有些部位絕對不能碰!

艾炙

艾灸對身體許多寒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也受到許多人的青睞。但是,艾灸也有禁忌症,今天小仙女就跟大家聊聊艾灸的那些注意事項-----

1

人群

不是誰都可灸!

昏迷的患者,或糖尿病伴有末梢神經病變的患者,則不宜施直接灸。因為這兩者對於溫度的感知、痛覺的感受均有所下降或缺失,需防止燙傷,但可用懸灸。

孕婦:在孕早期,如出現噁心、嘔吐,也可用艾灸的方法進行調節。但其腰骶部、下腹部不適合艾灸,以免引起子宮收縮,從而可能導致流產或早產。

經期女性可以灸,但須避免灸其腰骶部、下腹部等部位。

不是人人都可艾灸!

2

部位

有些地方不能灸

大血管、關節、心臟部位不宜灸,這主要是擔心灸後會形成灸瘡。大關節部位形成灸瘡,會產生攣縮,限制關節活動;大血管周圍形成了瘢痕,則會限制血管的收縮性、彈性。因此,在這些部位不宜選用直接灸。(在關節周圍,臨床上可以選用溫和灸、溫針灸。)

人在諸如極度疲勞、飢餓、過飽、口渴等狀態下:艾灸效果不理想。

眼睛:周圍不可灸」的說法,蔡聖朝認為,經過灸具的改進,目前艾灸也可使用,例如用艾灸治療近視眼,只要不進一步引起眼睛損傷便可(如不宜選用瘢痕灸等)。

陰道、肛門等部位:經過對灸具的改進,同樣可以施灸。

(以上部位需由中醫師操作)

3

熱證

灸只用於寒證?

此說法見仁見智。

梅花針灸學派第六代傳承人周楣聲教授,就有「熱證宜灸,熱證貴灸」的學術思想。他曾研究灸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獲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他們將這一療法拓展至起初發熱的手足口病的治療,臨床療效同樣令人滿意。

流行性出血熱,中醫屬於「疫病」範疇,感染後表現為高熱、低血壓、休克、大面積皮膚或內臟出血、腎衰等,完全一派實熱的徵象。

蔡聖朝說,「臨床上,用艾灸治療皮膚急性化膿性感染疾病,其療效遠優於抗生素」。「熱證宜灸、熱證貴灸」的理念不斷被實踐證實,逐漸得到同行的認可,也被寫進了針灸學教材里。

4

反應

出現的常見反應代表什麼?

1.有麻感、穴位冒寒氣

灸後膝蓋處有向外冒風感或發麻感;還有艾灸命門穴或肚臍是湧泉穴發涼,屬風邪外排或寒濕氣外排現象。

2.紅白相間斑點

由於局部經脈不通、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提示要繼續進行艾灸治療,直到灸處溫熱感增強,灸後皮膚白色斑點消失,出現均勻的潮紅、汗出為一個療程的充足劑量。

3.皮膚成片潮紅、有水汽

表明一次的灸量已經相對足夠,可以停止本次施灸。

4.出現皮疹,發癢

如體內濕氣較重,灸治過程中面部或身體上會出現小皮疹,並且發癢。此種情況可繼續施灸以觀察,如皮疹自行消退則罷,不退或加重則可加灸曲池、合谷。

婦科問題嚴重的患者,施灸時就會在肚臍周圍,腹股溝處出現這些癥狀。

5.穴位深處出現響動

達到一定灸量之後,長久積滯的經絡得以疏通的表現。

久病和難治性疾病多在出現穴下深處有響動之後明顯好轉。

6.出現水泡

(1)施灸過量:艾灸時間太長了,灸量過頭了,應該減少施灸的次數或縮短單次的艾灸時間。

(2)排病反應:出現水泡也可能是疾病邪氣較重,發水泡是機體正氣恢復、祛邪除病的過程,所以這種水泡的出現有利於疾病的痊癒。

7.皮膚灼痛

初灸時不適應,艾灸火力太大,選擇的艾灸器具可能有問題,疾病本身癥狀等因素造成,也有的疾病本身癥狀就很痛,在初灸時疼痛明顯,當灸一定時間之後疼痛即減輕,這是疾病好轉的表現。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

來源:《中醫健康養生》雜誌12月刊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 的精彩文章: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