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拯救世界的剛果濕地,能否拯救當地人的生活

拯救世界的剛果濕地,能否拯救當地人的生活

非洲的心臟地帶,剛果盆地深處,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之中,科學家們確認發現了熱帶最大面積的泥炭地,這是地球上最有效的天然碳吸儲庫。與此同時,我們也傾聽了土著村民的兩難:要發展還是要保護,熱帶雨林是地球的遺產,保護它應當是誰的責任?


拯救世界的泥炭地

2017年10月30日,一支包括英國利茲大學兩位科學家西蒙(Simon Lewis)和格里塔( Greta Dargie)在內的探險隊伍,抵達了剛果(金)赤道省的熱帶雨林深處。

從首都金沙薩往北的這一程,陸路不通,無法輕易穿越叢林抵達。要想深入叢林,除了藉助剛果河,只能搭乘小型飛機。從空中俯瞰,這一片將近兩億公頃的「非洲之肺」厚實、波瀾不驚。4640公里長的剛果河,流淌在這片世界第二大、跨越六國、充滿生機與未知的剛果盆地雨林之中。

一望無際的剛果盆地雨林 來源:Kevin McElvaney/Greenpeace

在過去幾年中,地理學家西蒙和格里塔一直深入在剛果布境內的這片雨林里進行科考。依賴衛星圖與實地測量,他們在2017年1月在《自然》期刊上第一次明確指出,剛果盆地雨林的濕地中,有著全球熱帶地區最大的泥炭地,面積近14.5萬平方公里,碳儲量高達300億噸——這相當於整整三年的全球化石能源排放量,或是美國二十年的化石能源排放量。

泥炭隨沼澤形成,是煤最原始的狀態。死去動植物沉積在沼澤底部,有機物質因潮濕所以分解速度極慢,形成泥炭層,到底一定厚度後,被稱作泥炭地。泥炭地只佔地球地表的3%,卻儲藏著全球1/3的土壤碳,是地球上最有效的天然碳吸儲庫(Carbon Sink)。

西蒙(左二)和格里塔(右四)勘探泥炭沼澤 來源:Kevin McElvaney/Greenpeace

控制碳排放是遏制氣候變化的首要任務,科學家因此呼籲維繫泥炭地的生態完整,防止碳存儲被排放至大氣中。而破壞泥炭地的前車之鑒,已在印度尼西亞顯現。在印尼,因農業和工業的過度開發,導致濕地被排干、植被被毀。排干水之後的泥炭地,極易起火,2015年6月到10月,印尼2600萬公頃森林陷入火海,造成160億美金的經濟損失。這場火災帶來的有毒霧霾不僅讓印尼50萬人呼吸道感染,還影響到周邊國家。

在印尼發生的悲劇,暫時還不會在剛果盆地的泥炭地重現。在剛果(金)赤道省的角落,西蒙和格里塔淌水進入沼澤深處。與當地人一起,科學家將取樣器插入沼澤地底,成功取出3.5米深的泥炭樣本。此次探險,正式開啟了科學家們對剛果(金)境內的泥炭地測量,西蒙說:「在非洲的心臟地帶,蘊藏著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篇章。」

剛果泥炭地地圖。綠色為原生林,黃色為稀樹草原,藍色為水面,紫色為泥炭地 來源:Simon Lewis/Greta Dargie


發展還是保護?雨林部落的兩難

剛果雨林99%以上都是原生林或天然次生林,在雨林下面是厚厚的泥炭地,經由一萬多年時間累積而成。如果泥炭地被破壞,就意味著萬年來堆積的碳儲備會被重新帶回到大氣中,加劇全球變暖,最終影響整個人類社會的未來。但是,這份宏大的敘事,聽起來與當地人毫不相關。

離探險所在的沼澤地不遠,有一個叫做Lokolama、只有幾百位「俾格米人」居住的小村莊。村裡59歲、育有七個子女的瓦倫丁(Valentin Engobo)是家族的頂樑柱,沿用傳統的刀耕火種,他與家人開闢了一塊農田,但每天最重要的任務,還是進入雨林沼澤深處,捕魚、采蘑菇、挖木薯、狩獵。

Lokolama村農舍 來源:Kevin McElvaney/Greenpeace

比起保護泥炭地,瓦倫丁更加擔憂藥店老舊,生活成本變昂貴;作為飽受社會歧視的土著人,即便上學也無法獲得工作機會。剛果盆地的土著被稱為「俾格米人」(Pygmies),意為「侏儒」,帶有貶義。他們是「森林之子」,約有幾十萬人,都生活在剛果雨林中,也一直被非洲南部主流的班圖部落歧視。

Lokolama村的居民 來源:Kevin McElvaney/Greenpeace

瓦倫丁對忽然出現在村裡的科學家留有一分警惕,「他們要深入森林進行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科考,這給我一種不好的預感。」對於土著的俾格米人而言,森林是神聖的。在瓦倫丁的經驗里,外來人或是開設大規模商業採伐的林場,或是一些進行木材交易的班圖商人,都「嚴重褻瀆了神聖的森林。」

離開村莊前,格里塔博士試圖向村民和孩子們解釋什麼是泥炭地。她說:「我們只是來做初步測量,只要我們可持續地使用森林,就不會破壞泥炭地。」但她卻無法回答一位偶爾來村裡教書的老師的問題:「我要如何向孩子們解釋?你們的發現能給他們的未來帶來希望嗎?」

Lokolama村的兒童 來源:Kevin McElvaney/Greenpeace

科學家希望保持雨林和泥炭地的完整性,而無論是氣候變化、林業農業還是礦業開發,甚至基礎交通建設,都會影響到泥炭地的完整性。俾格米人也對雨林保有敬畏之心——但他們與科學家的區別在於,作為依賴森林為生的社群,俾格米人生活在極端貧困的狀態下,急需發展生計,而森林是他們唯一的資源。

其實,瓦倫丁已經真切體會到了氣候變化。他說,近些年來,旱季變得更長、而雨季暴雨更為猛烈了,「也許是因為森林被破壞地很嚴重。」為了維持生計,瓦倫丁和村民只能開發更多的耕地。殊不知,刀耕火種的農耕方式,只能越發破壞雨林。


「非洲之肺」最大的威脅

根據目前的研究,為了獲得木炭以及農田而進行的刀耕火種,是導致剛果雨林退化的最主要原因。但真正不可逆轉的威脅,還是工業化的大規模開墾。1998-2003年,剛果(金)內戰期間,雨林被尋租勢力大肆破壞。在世界銀行的壓力下,剛果(金)自2002年起停止開放新的砍伐許可,但這也阻斷了剛果(金)對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大片泥炭地的發現,給保護剛果雨林的號召又追加了一份證據,但這無法給這個國家帶來直接的發展助益。

新上任的環境部長亞米(Amy Ambatobe)承諾說,政府會針對新發現的泥炭地設置管理單位。但是,他也坦誠地說:「我們還沒有預算來支持這個管理單位。」

對Lokolama村來說,寶貴的泥炭沼澤與日常生活近在咫尺 來源:Kevin McElvaney/Greenpeace

如何在保護與開發中尋求平衡是一個難解的題。最近,法國開發署(French Development Agency)在剛果(金)發起了一個「可持續森林管理項目」,試圖從中非森林計劃(Central Africa Forests Initiative,CAFI)獲得資金支持,卻被主要捐贈國挪威喊停。法國開發署認為只有有計劃地建設林場、開發森林才能獲益,反對者則堅持剛果(金)的政府不具備有效治理的能力。

約瑟夫(Joseph Katenda)是剛果(金)環境部的顧問,他覺得自己的政府應當有權利決定雨林的未來:「每當『國際社會』出現在這裡,人們就會疑惑,這些人又要來剝奪我們對森林的權利嗎?」然而,國際林業研究中心(CIFOR)最近的調查顯示,腐敗是非洲森林治理的癥結,在木材採伐、加工、運輸和出口等各個環節上,政府官員都會收取賄賂以獲得暴利。

刀耕火種對剛果雨林造成破壞,但商業開發才是最大的威脅 來源:Max.kit CC by 4.0

離Lokolama村落不遠的地方,還出現過中國伐木商人的身影。與探險隊同行、來自中國的森林保護研究者常禾葳說:「因為追逐商業利益,也因為當地監管的漏洞,在剛果雨林活躍的中國商人,不都是合法的。」中國是熱帶木材交易最重要的持份國之一,約2/3的熱帶原木都會進口至中國。在全球氣候談判中,中國愈發扮演領軍者的角色,林業與木材貿易管理,也將是中國可以發揮領導力的領域之一。

與此同時,地球的「肺功能」正在衰竭。最近的一份研究表明,由於伐木和極端氣候,地球上熱帶森林釋放的碳量首次超過其吸附的碳量。每年,因熱帶森林被毀而帶來的碳排放,佔了全球人為碳排放量的15%。這讓保護熱帶雨林及泥炭地的迫切性,更追加了一層。

載著科學家、記者、NGO、政府官員的十餘輛探險車隊,幾天後便離開了Lokolama的營地,老小村民們都出來張望,順便討得一些食材與水。他們可能很難理解,以森林為生的並不止是「森林之子」,車隊里那些衣著光鮮的陌生人,代表著整個人類世界對熱帶雨林的依賴與責任。

(此次報道由綠色和平組織協調)

世界說

寧 卉

發自 剛果 金沙薩

責任編輯 | 徐一彤

運營編輯 | 梅瓊予

版面編輯 | 徐一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說 的精彩文章:

《火與怒》讓我們更懂特朗普,還是更搞不懂他了?

TAG:世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