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何我們總陷入「學而不得」的困局。

為何我們總陷入「學而不得」的困局。

原標題:為何我們總陷入「學而不得」的困局。



(圖片來源網路)


作者&播音| 菜菜的流浪貓(菜貓)


微信公眾號:菜貓(caimaoFM)

點此收聽節目音頻


導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古話我們都曾學過,可你真的梳理好它背後隱藏的必備心態了嗎? —— 菜貓

01


「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典故,幾乎人人都曾聽過。


它出自於《論語·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大意是說,孔子認為:「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則加以改正。」


這是很貼切的忠告和思考,直至今天,仍然讓人推崇和受益,我也是如此。


02


由於網路的發達,人們對知識和信息量的渴求與日俱增,這本是好事。但我發現,有越來越多的人,態度良好卻收效甚微。

他們為獲新知勤勉肯學、汲汲奔波,又是膜拜各路大神,又是關注各種教學,還會花錢訂閱大量有聲課程等等,但,最後的成效卻並沒有多少。


這往往又會引發其他們新一輪的急切與浮躁,也是,畢竟誰付出了大把的精力與實踐,卻得不到回報都會沮喪和焦慮的。


而這種不對等收益的情況,也引發了我很多的思考:


是否在敏而好學的狀態背後,有哪些問題被我們所忽略了呢?


否則,又怎會社會普遍性的存在這種浮躁而急切的狀態呢?


這些,又是否是由哪些心態上的困局所引起的呢?



(圖片來源網路)


03


帶著這些疑問,我再一次回顧了先人們講得這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話。

別說,從這句話中,還真讓我窺得了一些思索。


除了具體學習方式上的指引「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訓誡,其實更突出了一種心態上的塑造。


但,我們恰恰缺乏的,就是這層心態上的體悟。


我想,這也正是讓我們現如今越發浮躁、焦慮、越學越無法安撫內心的原因。


而對此,我想了想,將引發「學而不得」問題的幾個主要心態問題,總結為了三個方面,希望能為一些困惑在此問題上的朋友提供參考幫助,也能讓更多的人有所警惕。



(圖片來源網路)


04


問題一、學習成為了一個滿足自我的表演過程。


這個癥狀多發病於朋友圈或者各種打卡、晒圖、微博的圈子中,有時也會發生在現實生活里。

在這種表現中,人們往往是積極而進取的。


他們會給人透露出一種陽光的、向上的、奮發而充滿正能量的學習狀態,你能看到的樣子,似乎總是在說:我很積極哦!我在學習!我在改變!我與很多中年危機、青年墮落可不一樣!


在其曬出的圖片中,健身的健身、喊口號的喊口號、曬打卡單的曬打卡單、曬走路公里數的曬走路公里數,但,實際狀況如何呢?大概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我就曾經在旅遊時看過這樣的例子:一位看起來四十左右的中年男士,一邊在座位上回頭跟後面的乘客說話,一邊狂甩自己的手機。別人問他幹嘛呢,他說這不是群里打卡走步嗎,他就甩手機,要不名次該落後了。


聽到他們對話的我真的不知道該對此如何評價了。


打卡走步,本是一件對健康極好的事情,但弄到這樣的程度,就剩下了表演式的一時吹捧與熱鬧,反倒是本末倒置了,對這位男士的健康又有什麼真正的好處呢?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當學生的時候班級里也都曾有過「誰看都覺得這學生好用功好努力但為什麼成績就是上不去」的同學。不排除真的是有方法沒用對,或者就是天賦不好的孩子。


但我們都清楚,也有一些孩子是在「做出努力學習的樣子」。而那個樣子時候的他們到底是在學習,還是在摳手指、發獃或者玩別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做出勤奮學習的樣子能讓他們獲得體諒、認可,甚至讚譽,這些都很容易讓人迷失、不想捨棄的。


如果用現在的話來形容,那就是「人設」定在那了。這樣勤勉的、刻苦的、值得讚賞佩服的「人設」一旦確立,於人的內心來講,問題也就不再僅是單純的學習、成長、有所收穫的問題了。


(圖片來源網路)


05


問題二、未曾真正瞧得起別人,及其擁有的經驗知識。


因為現在多元化的發展,所以社會對一個人的評價也不會再局限於以前有限的「三百六十行」,沒看現在就連遊戲對決也成了可以大加發展的行業了。


這本是一件很好的事,說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多元、人民生活有保障,是生活在太平盛世的表現。


但,倘若因為自己的某一方面的讚譽或自信,而對其他的人、事、物看不上眼,不能用正確的心態來評估和衡量,就是不智的行為了。


現在的人們很容易陷入一種「精英群體」的自我認知之中,這是一種有點可怕的狀態。因為是否是真的「精英」我們尚且不談,就說這種心態本身,也容易讓人屏蔽掉很多本可以聽得進去、看得進去的內容。


而人們的表現也越發矛盾,容易「既過度自信又過度自卑」。


也許,這都是社會飛速發展給人帶來的衝擊。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心裡其實急需抓住些什麼來認可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與地位;而另一方面,我們又徹底欺騙不了自己,我們了解自己真實的水平與樣貌。


於是,便容易有上面這種矛盾的心理狀態。


而在這種情況下,稍不加註意,一個人便很容易變得容易輕視他人。


這倒不是說這個人過於傲慢,有時也是因為「不自信」甚至「自卑」的心態導致 —— 是一種宛若「如果認可了對方,自己的自我定位和地位就會受到衝擊」的不理智的心理危機感所造成的結果。


於是,下意識的先否定對方,也就成了現在的一種常態。


「三人行必有我師」講的,便是一種心態上對他人能力知識的一種虛心求教的態度。


如若從心態層面,便首先有了對對方的否定,自然也就談及不到「虛心求教」的問題了。


所以別看現在獲取知識越發便捷,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拿出自己的知識與大家分享,但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他人時,先抱持的,卻是一種批判性的、審視性的態度,那又如何能談及「學習與提高自身」呢。



(圖片來源網路)

06


三、容易受到過往經驗的局限,而無法放開眼界接受新的資訊,也便進一步造成了「知識的斷層」。


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跟姥姥老爺、爺爺奶奶,或者太爺爺等這些長輩們聊天的時候,會發現有代溝。


你會覺得,明明很簡單的事物,為什麼到了他們那裡就解釋不清楚;為什麼在你看來像「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的問題,在他們來講卻像隔了一座山一樣無法溝通。


而且有時說得多了,他們往往就會開始拿長輩輩分來施壓,用「我吃的鹽比你走得路都多」來教訓你。


一來二去你也就不願意再多說什麼與其溝通了。


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成因說複雜也並不複雜,但也還是有很多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


人的生存成長本就需要我們不停的積累知識與經驗,這都會幫助我們更好的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在青壯年時期,是我們成長的高峰時段,這個時期的我們受教育、參與社會,可以說一直在「與時俱進」。


但,隨著社會角色的逐步轉變,我們很難一直保持著同樣的速度跟上社會進步的步伐。於是到了後來,我們往往就是在「吃老本」,靠曾經的認知過活。


可,社會的發展是不會停止腳步的,知識的更迭也是一樣。

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知識與社會變化,如果把它放到「十年」的時間跨度上再一看,就會心驚肉跳於很多事情巨大的轉變速度與變化內容。


就拿網路來說,十年前我們在玩的遊戲,放到現在來說,那種視覺效果、操作體驗上的改變絕對是翻天覆地的。


那麼,如果放到二十年的跨度上呢,三十年呢?


當時間被拉長,我們所忽略的改變就會展現它作用驚人的一面。


於是,你會發現,很多知識你一直跟進並不會覺得有什麼難度,但一旦形成了「知識斷層」,再想去理解,就會非常困難了。


而這時又有新的知識在以更快速的速度更迭,舊的沒學完、新的又出現,這從心理層面上又會是一種巨大的壓力。


而這種壓力,作用到日漸衰老的人們身上,不僅知識本身帶來的壓力,「怕被社會甩下」所帶來的危機感就更加巨大了。


所以,這時緊緊地抓住曾經「能證明自己價值」的知識,就成了下意識保護自己的「救命稻草」,而隨之而來的「老人家的脾氣」與表現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實人都會有老去的時候,這一路所發生的點滴變化也是每個人都必然會走過的過程。


所以上述的話語,除了讓我們在理解後能多給予老人們一些耐心與陪伴之外,也是給了我們自身一個重要的警醒。

畢竟,如果不想走到「知識斷了層,想學也更加艱難的地步」,我們就很有必要在還有學習力的時候,先儘早的破除掉自己的「自我設限」。不要總把曾經的知識與經驗,太當成自傲的資本。


畢竟,每個人都需要與時俱進,不是嗎。



(圖片來源網路)


07


總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古訓,是對我們最好的提點。


無論從心理層面上,還是行為層面上,凡事有果必有因。


弄清楚越多的成因,也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及時解決自身的困惑,更快的進步。


我們都知道「被一塊石頭絆倒兩次」的是笨蛋,但,我們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做著這樣的「笨蛋」。


因為我們的心態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如若有心態層面的問題沒有解決,「被同一塊石頭不停絆倒」也自然就會是一種常態。


希望自己,和所有收聽小貓節目的朋友,都能在聽到今天的文章後再次比對下我們的生活。如果真的存在了上面提及的某個心態阻礙,那就讓我們及時清除掉它。


做出改變的秘訣不是多麼努力地和過去做鬥爭,而是全力以赴地去打造全新的自己。


相信,我們都可以走出「學而不得」的困局!


主播:菜貓(菜菜的流浪貓),一個喜歡詩與遠方也珍惜當下生活的喵星人。除了文字,還有暖心治癒、兒童故事、國學朗讀等各類電台節目。關注公眾號:菜貓(caimaoFM),一起分享更多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菜貓 的精彩文章:

TAG:菜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