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乾隆爺在大清河上岸瞭望文安大窪,望窪樓從此應運而生

乾隆爺在大清河上岸瞭望文安大窪,望窪樓從此應運而生

望窪樓又名皇恩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歷經戰亂和水災,四度損毀,五次興建,可謂是歷經磨難,至今皇恩亭仍然安然挺立於崔家坊村北大清河堤之上,更顯得彌足珍貴。這也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之所在,更是對中華兒女不畏艱難困苦,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最好的詮釋。

關於望窪樓的歷史還與文安的一種水草地梨兒有著不解之緣。相傳清朝乾隆時期,文安縣十年九澇,水患成災。因文安縣地勢低洼,大水積聚文安大窪之中。農業收成長期沒有保證,文安百姓生活在艱難困苦之中。有的農民改行打漁為生,有的人背井離鄉,外出討飯或闖關東謀取生路。而老弱病殘只能依靠榆錢或挖取水草中的地梨兒度過災年。並沒有出現其他災區死人無數的糟糕局面,乾隆皇帝得知這些情況,閔念文安災區百姓之苦,決定親自到災區視察。

來到文安縣後,乾隆在望窪樓原址處上岸駐足,眺望白茫茫一片汪洋的文安大窪,不禁心生感慨,對隨行的官員說:「好大的文安窪呀!文安窪餓不死人,文安窪里藏著萬擔黑糧呀(指水生植物地梨兒)!」。乾隆當即詔示賑濟災民,修復河堤事宜。後人為紀念此事,在乾隆上岸駐足的地方修建碑亭,取名望窪樓。

歷史當中,因各種原因,望窪樓幾度損毀,多次重建。下面是望窪樓碑的記載:同治十二年(公元一八七三年),民國六年(公元一九一一年),望窪樓曾兩次毀壞,兩度重修。

民國二十八年(公元一九三九年),再度被大水沖毀。公元一九九七年,適逢國運昌隆之際,物厚民豐之年,崔家坊黨支部村委會為保護文物古迹,倡導精神文明,號召村民捐款,復建望窪樓,共籌集資金77570元,望窪樓很快得以修復。至此經過五十多年後,望窪樓碑亭又重新屹立於大清河堤南側,成為文安一景,過往的車輛和行人經過此處無不停下腳步,對別緻俊美的碑亭心生讚歎,流連忘返。

寬敞秀麗的崔家坊村小學和漂亮的農民住宅樓:

望窪樓建築古色古香,石碑上載曰:此樓古樸而綺麗,堅固而壯觀。自九七年修復以來,崔家坊村興旺發達,民風淳樸,人才輩出,堪稱人界地靈之故。這都是盡人皆知的事實。但究竟與重修望窪樓有無關係,筆者不敢妄自忖度。我們還是感謝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感謝中國共產黨吧。希望我們的國家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之下,長治久安,國富民強,人民能夠安居樂業、永遠幸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安動態365 的精彩文章:

TAG:文安動態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