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你有多久沒給父母打過電話了?

你有多久沒給父母打過電話了?

差不多一年了。

如果不是必要的事,能發微信就不打電話,能發文字就不發語音。

而且像我一樣不喜歡打電話的人,通常也不喜歡視頻通話。

從上大學開始,我就發現我和室友不太一樣的一點:我從來不主動給家人打電話。默契的是,我家人也不給我打電話。

我們這部分群體拋棄通過打電話的途徑與父母維繫感情,尤其在父母已經成為微信重度使用患者之後。

與家庭生活剝離開來的日子裡,不得不承認自己其實過得有點孤寂,在群體生活里尤為孤寂。

這種孤寂感的體現是不願揭示於父母面前的傷疤。一旦與父母交談,會擔心是否會將自己生活的真相全盤托出。

那個細心勾勒的堅強自我,可以通過文字斟酌敲打出來,但是即時回應就很難。

在屏幕上,你可以按照你想要的方式去構思和措辭。你有時間去準備和思考你要說的話,讓你表現地不那麼慌張。

屏幕交流的優勢是,「隱藏」變得更加容易。你可以在屏幕的背後被氣到涕淚俱下,卻還是回復了別人一個意味深長的微笑表情。

其實,任何一種新媒介的發明都不僅僅是技術變革,它意味著一種新的交往方式,並建構著新型社會關係。

雪莉·特科爾所著的《群體性孤獨》中有一章指出「發簡訊相比於打電話更讓人有一種安全感,因為可以通過細心地斟酌而展現出一個期望的自我。」

情侶也一樣,現在喜歡和敢於煲電話粥的人越來越少了。即使是熱戀中的情侶,與對方交流時也要考慮分寸。

打電話就像入侵他人的生活一樣,你永遠不知道電話對面的人是正在開會被領導批評,還是正在全神貫注地聽課,抑或是疲憊了一天好不容易睡個早覺。

我們不敢踏足別人生活的心情,使我們在撥通電話之前心情忐忑。為了不承擔忐忑的風險,這個電話,還是改為短消息吧。

短消息不但可以幫你掩飾自我,還能引導你相信別人的掩飾。當你請求別人幫一個忙時,因為自身處在相對卑微的位置,從而擔憂拒絕。如果打電話,你馬上就會得知別人的態度,而對方語氣中所透露出的不屑和沒耐心也會被敏感的你迅速捕捉。

今天看《透明人》,是關於老年大學的內容。姜思達採訪的那位阿姨說,她希望每一個子女在閑暇時候都要想到父母,遠在外頭的父母真的很惦記著,父母每天都盼望著你給他們一個電話。

後來她又說,你們一個個都那麼陽光,希望你們也能給父母一片陽光。

按理說看到這話,我們這群不給父母打電話的人應該反思一下的,但我還是給我媽發了微信文字,告訴她我假期回家的時間。可能因為我一點也不陽光,我媽比我陽光多了。

就是卸不下心裡的擔子,「在父母面前裝努力堅強,在小輩面前裝成熟親切,在同齡人面前裝混的不錯,曖昧人面前裝洒脫有內涵,在陌生人前裝禮貌謙和。

也許是裝了太久了吧,從初中開始就偷偷成為一個壞孩子,但是表面上還維持著不錯的成績,形象也很有欺騙性,後來裝習慣了就總害怕父母發現自己真實的樣子。

現在真實的我就是這樣,迷茫,喪,一點自卑,偶爾自負,有一堆不良習慣。

所以我特別羨慕那些能輕鬆地給父母打電話的人,不用組織語言,沒有心理負擔,甚至能哭一哭。但是我好像高中以後就再沒哭給家人看了,不知道這是懂事還是不懂事。

但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是願意在父母面前藏起來脆弱。

只是希望我這樣的年輕人,越少越好。

-END-

微博@煙袋斜姐 轉載請後台留言

插圖|《我親愛的朋友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實故事計劃 的精彩文章:

TAG:真實故事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