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彼得·沃茨:腦洞大開顛覆三觀的《盲視》

彼得·沃茨:腦洞大開顛覆三觀的《盲視》

彼得·沃茨:腦洞大開顛覆三觀的《盲視》

好書推薦

本書簡介雖然是一本科幻小說,但卻是回答了一個人類的終極哲學心理學的問題:人為什麼會有意識?我們的大腦里為什麼會有一個「我」?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會感受到有一個「我」在看在感受這個世界呢?

作者簡介:彼得·沃茨( Peter Watts),加拿大著名硬科幻小說家,同時也是一位專攻海洋哺乳動物的生物學家。經典作品《海星》、《島》、《怪星》,多次入圍雨果獎、軌跡獎、坎貝爾紀念獎的科幻大獎

推薦理由:科幻小說並非科幻。

內容簡介:《盲視》背景設定在21世紀末到22世紀初,差不多一百年後的未來,發達的技術能滿足人類的一切需求,還為他們製造出完美的幻境,讓他們沉浸其中。漸漸地,他們徹底喪失了與現實的一切聯繫,人類在死亡。但新人類在崛起—吸血鬼基因的人、多個意識並存於一個身體的組合人、任何時候都能保持絕對客觀的人……以正常人的標準,他們是絕對的怪物,甚至不太能夠稱之為「人」。但是,當外星人現身太空、普通人渾渾噩噩的時候,正是這幫畸人挺身而出,努力拯救我們的世界。他們所面對的外星人對手神秘莫測,不可理喻。一次次強硬的試探性交流,最終不可避免地引爆了毀滅性的決戰。

本書共分四大部:第一部分序章,第二部分忒修斯,第三部分羅夏,第四部分為卡律布狄斯。

本書在科學技術的細節上豐富又過硬,是最典型的硬科幻,因為作者沒有向讀者交代密集的心理學、生物學、物理學專業名詞,也沒有交代小說里無比複雜的背景設定。理工男科幻作家的傲嬌之氣撲面而來。為便於閱讀,下面從時間、地點、人物、故事情節進行展開介紹,而非依本書章節順序。

第一部分:時間。2082年2月13日,格林尼治標準時1035時。

第二部分:地點:地球及太陽系最邊緣的奧爾特雲。

第三部分:主要人物:1.席瑞·基頓(小說中的我):小時因治療癲癇而切除了半邊大腦,失去了正常的人類感情,但也因此而能客觀地觀察、轉述別人的事情,不摻雜任何個人的主觀偏見。隨時隨地把別人有意或無意的表情、言行、肢體動作等等綜合成生物形態結構,洞察其中的真實想法,又叫綜合觀察者、政委。2.艾薩克·斯賓德:生物學家,負責分析了解外星人的生物基礎、生理機能。他的視覺、觸覺、味覺等感官經歷了全面改造,比普通人敏銳科多,而且還擁有一般人沒有的感覺能力。3.蘇珊·詹姆斯:語言學家,負責解譯外星生命,以及與外星生命溝通。她的大腦實際上通過腦神經手術分裂出了四個不同的個體意識,分別為蘇珊、薩沙、蜜雪兒、克朗切次級人。各有不同個性,都是語言學家,輪流醒來主導與外界的溝通,但必要時可四個意識同時工作,效率極高。4.阿曼達·貝茨:軍事專家,負責防衛和必要的主動攻擊,保護自己人的安全,消滅可能造成威脅的敵人。她除了可以調遣一批精密的軍事人以處,在主動出擊的行動中也有指揮其他人類進退的指揮權。5.朱卡·薩拉斯第:吸血鬼,忒修斯飛船的真正指揮者(本書中他是超級厲害的正面人物)。具有「十字架障礙」,即若他突然看見十字架形狀的東西,容易觸發最強烈的正反饋,導致中風。自然界原來一直沒有什麼兩條線互相垂直的東西,所以吸血鬼生存了許多年,世代都沒有問題,但自從基督教的十字架風行於世,吸血鬼就漸漸絕跡了。6.羅伯特·坎寧漢:艾薩克·斯賓德的替補,在艾薩克·斯賓德死後,他結束冬眠,接替工作。7.攀爬者:外星人,形狀似大蜘蛛,有九條腿。

第四部分:故事情節:2082年2月13日,65536個外星探測器(螢火蟲)突然降臨地球,並給地球拍了照,然後就在大氣層里焚毀了。那麼,這些外星探測器是來偵探地球,然後將其毀滅嗎?不知道,人類全蒙了。

直到很多年以後到了22世紀初,人類忽然在太陽系最邊緣的奧爾特雲截獲了一個信號。這個信號很有可能跟當年降臨的探測器有關。於是人類派出了忒修斯飛船前往調查。經過幾十年的飛行,飛船終於到達目的地,船員們從冬眠里被喚醒之後,果然在這裡發現了一艘巨大的叫羅夏的外星飛船。飛船重量1.8×1010千克,體積2.3×1010立方米。在接近羅夏時,四人合體蘇珊·詹姆斯以四個不同的次級人:蘇珊、薩沙、蜜雪兒、克朗切分別與其進行交談,以其獲得有用信息,但得到的回復就一句話:你們真的不會喜歡這裡。

於是五個主要人物冒險抵達外星飛船羅夏,在它的頂部鑿開一個大洞,進入到飛船內部,結果在裡面與外星人攀爬者發生了正面衝突。在軍事專家阿曼達·貝茨的的精心設計和指揮下,經過激烈的戰鬥,最終抓住其中的兩隻外星攀爬者-大蜘蛛,把他們帶回到了自己的忒修斯飛船上。語言學蘇珊·詹姆斯破譯出了外星攀扯者的一部分語言,於是建立起了跟他們溝通的方法。

無奈的是兩隻外星大蜘蛛,嚴刑逼供之後也沒有什麼收效。只好測試他們的智力水平。經過測驗之後,卻發現,外形大蜘蛛的智商比人類不知道高多少。但是,在智力測驗過程中,蘇珊·詹姆斯發現了一個很詭異的現象。外星大蜘蛛的智商很高,當席瑞·基頓問他窗口中有哪些物體?外星大蜘蛛會說他看見的每一個地球船員,但是唯獨沒有他自己。

就是說這些智商驚人的外星大蜘蛛,居然是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完全實現了無「我」。他們的身體裡邊是沒有一個我,他們完全沒有自我意識。就像下圍棋的那個人工智慧阿爾法狗。他下圍棋的水平是天下無敵,但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下圍棋。

小說進展到此,核心顯現:想像你擁有智力,卻從不知道,你有行動日程,卻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腦洞大開,顛覆三觀。

也就是說,可憐無知的地球人只會浪費能量與處理能力,我的自我中心主義已經發展到了神經病的地步。人類管自己叫智人,擁有智慧且揚揚得意,可你真的知道它是什麼嗎?你真的知道它的用處是什麼嗎?而外星攀扯者卻用人類自己的認知能力對付你。因為他擺脫了自我意識糾纏的智力。

書中舉例:每個鋼琴演奏家都知道,要想讓自己演出失敗,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用意識指揮手指的動作。每個舞者、每個雜技演員都知道要放鬆心靈的鉗制,讓身體自由發揮。也就是說儘可能擺脫主觀自我意識對你的主導。

別跟我提什麼學習曲線。別跟我說什麼在無意識的表演之前必須經歷好多個月的刻意練習,又或者在靈光閃現之前總少不了許多年的實驗與研究。就算你所掌握的知識全都是有意習得的又如何?你以為這就能證明它是唯一的方式嗎?啟發式軟體會從經驗中學習,這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機器成了象棋高手、圍棋高手,汽車學會了自動駕駛,統計程序會遇到問題,然後設計各種試驗去解決它們,而你卻以為通向學習的唯一道路名叫自我意識(機器根本沒有自我意識)

而更讓人無語的是,本書作者認為人類睡覺實在是一件沒有任何實效的事情: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無知無覺、身體消耗燃料卻不從事生產。想像一下,假使我們不需要每十五個鐘頭陷入無意識狀態,假使我們的大腦能從嬰兒期便始終保持清醒,直至一百二十年後大幕落下,我們將成就多少事業?讓人一聲嘆息。實際上從佛學的角度的來看,當人證到「無我」後,行住坐卧,明明了了,確實可以達到無需睡眠的程度。

阿曼達·貝茨與席瑞·基頓進入到羅夏內部後,腦子出現幻覺,也是自我意識的「功勞」。因為當外星大蜘蛛攀爬的速度太快時,大腦無法整合,僅能抓住一幅定格的畫面,此時眼睛處於「歇業」狀態。這也容易理解,比如當速度達到光速時,時間也空間同時就不復存在了。所以大腦是只葡萄糖做的大豬玀,它乾的所有事都是不靠譜,也就是說人類進化到現在,仍是個徹頭徹尾的大傻瓜。你將知曉真相,而真相將讓你瘋狂,腦洞大開!而從龍樹《中論頌》二十一品中的第十一頌:若謂以眼見,而有生滅者,則為是痴妄,而見有生滅者。就是你認為我現在用眼睛看見了有種種的滅,我就認為這個生命是存在的,那麼龍樹說你這就是傻瓜一個,從這裡也可以得到印證。

有意思的是書中的觀察者席瑞·基頓,也並非真正的觀察者,為什麼?因為他的自我意識仍然是存在的。如果按照佛學中的唯識觀點,人類有八個識,分別是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而依六祖的「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來看,修行過程中,首先運用的是第六識,這也說明修行是從分別、造作入手。前五識都是傀儡,都是因為第六識和第七識在支配它們。比如說第六識睡覺了,眼睛就看不見,耳朵就聽不見。但是睡覺的時候耳朵還會聽得見聲音,對不對?這是因為什麼?因為耳識一部分還沒有關閉。但是如果意識關閉了,耳識即使聽到聲音,而第六識不發生作用的話,那我們其實仍然是不能辨別聲音是什麼。就像我們看那個東西,每一個人看出來同一個東西卻都是不一樣的,這其實也就是因為我們的第六識、第七識是不一樣的。我們有不同的閱歷、背景、經驗,所以我們看出來的東西都是不同的。所以先將分別的第六識的轉為妙觀察智,這才是真正的「觀察者」,第七識轉了平等性智,達到「無我」,前五識就轉為成所作智,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大千世界,有情無情,無論巨細,皆可同時顯現。

意識和智能其實完全是可以分離的嗎?既然自我意識並不是高智慧生物所必需的,那麼我們人類身體裡邊的這個「我」到底在幹什麼呢?作者認為,人類現在正好處在一個進化的過渡期。在這個過渡期裡邊,人類的注意力資源是不夠用的,而意識的作用無非就是分配注意力而已。比如大家看過內克爾立方體,是不是能看出兩個不現的立方體。但眼睛同一時刻只能看出一個,而不能同時看到兩個。

這裡參照喜馬拉雅魏知超對本書的解讀:心理學有過一派觀點,認為意識其實就是注意力,這兩個詞描述的其實就是同一個東西。一旦生物進化跨過這個坎,大腦的處理能力夠用了,他能夠同時看見兩個立方體。那時不但不再需要意識,意識反而會成為一個累贅。為什麼呢?因為一旦人腦中出現了一個我,那麼滿足我的體驗就變成了一件顯得特別重要的事情。比如說人腦裡邊有一個神經迴路,它一旦被有節律的聲音刺激,就會有釋放出一些化學物質,讓神經系統得到安撫。

這個神經迴路是用來做什麼用的呢?是用來監控心跳的。而因為心跳,如果有一個穩定的節律,就說明你的身體沒有問題。那麼這樣一個神經迴路,對人的生存當然是有益的,但是,一旦我們對這種感受有了一個主觀體驗,我們就會主動去找各種有節奏感的東西來讓自己快活。這樣一來呢,這個神經迴路的作用就再也不是監控心跳,而是用來讓我們享受音樂。

於是,那麼多的音樂家出現了,我們聽著美妙的音樂在主觀感受上當然很美好啊,我很爽,難道還不好嗎?但是站在物種進化的角度來看,這些東西都是對大腦資源的極度浪費,欣賞音樂,這樣的大腦資源本來可以用來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這樣一來,人類往更高級的物種進化的歷程,就被嚴重地拖了後腿。反過來看,書中的那些外星大蜘蛛,他們可能在進化的很早期就消滅了自我意識,於是他們就在智能發展的道路上一路遠遠把人類甩了N個世紀。

而我們人類呢?在本書里,卻因為歷史上一個很偶然的事件,很無厘頭地阻斷了進化的歷程。導致自我意識在人類身上一次被保留了下來,所以,人類這種有自我意識的文明心態,放在全宇宙里是一個極其罕見的特例。

在宇宙中其它的文明,他們其實早就跨過了這一關。對於那些外星文明來說,意識只不過是在進化這條歷史長河中的一瞬間。於是當大蜘蛛這個外星文明在茫茫太空里偶然接收到從地球上散發出來的那些無線電信號的時候,他們完全被嚇到了。

因為這些信號,裡邊包含著大量描述人的主觀體驗的信息,什麼我快活極啦,什麼這才是真正牛X的搖滾樂,什麼我覺得應該這樣來欣賞現代藝術!外星人一開始完全看不懂。但他們憑藉他們超高的智能很快就分析出來這些主觀體驗,一旦在他們自己的神經系統中又發出意識,就會使他們智能的效率大大的降低,這是一種會讓阻礙外星人進化的病毒。毛骨悚然。

你若能看見他,他多半並不存在。

那些外星大蜘蛛非常聰明,卻沒有任何的主觀體驗。智能和意識完全分離,這到底有可能嗎?要回答這樣的一個問題呢,我們就必須要退回到一個更加本質的問題,意識到底是怎麼樣產生的呢?

朱利奧·托諾尼《意識與腦》認為,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植物等一切生物都是有意識的,區別僅僅是強弱的差異。意識是生命物質的一個根本的基本屬性,與組織精微的物質系統一起出現,它內在於系統的組織,是複雜存在物的屬性,且不能被進一步還原為更基本屬性的活動。人的意識在什麼時候形成?在一個受精卵產生時就有。

但南懷型瑾在《易經雜說》引用佛家的觀點論證「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時指出,人的身體叫作正報。而物質世界,如山河大地,乃至房屋桌椅等等物質,名為依報,附屬的意思。一切植物乃至泥土,是有生而無命。命是有靈性、有感情、有思想,有感覺是命,即是有意識的。生命是生與命兩個東西的結合,精氣為物是生不是命。與朱利奧·托諾尼《意識與腦》認為植物也有意識而不同。

那意識到底是什麼?《意識與腦》指出意識就是信息。那麼有信息就能產生意識嗎?朱利奧·托諾尼認為意識包括兩個維度,一是信息量,二是信息的整合程度。一部手機裡面存儲了很多照片、文檔,就有意識嗎?沒有。因為它沒有整合。當人在全身麻醉時,大腦的各個區域仍然在活動,信息依然存在,但意識卻並不存在或很微弱,為什麼?因為大腦的各個區域沒有被整合。人在昏迷時也是如此。只有兩個條件同時具備,意識才會顯現。

那麼《盲視》里的那些外星大蜘蛛他們的智能那麼高,卻沒有「自我」,這種情形有可能出現嗎?按照整合信息理論是不可能的。因為智能極高而意識為零,就意味著他們大腦的每一個區域都能很好地解決單個問題,也就是信息量極大,但是所有這些大腦區域之間完全不整合,相互沒有任何一點信息交流。顯然不可能。外星文明要發展到攀爬者這種級別。期間必然要解決大量很複雜的問題。也就是需要綜合不同腦區的能力來共同解決眼前遇到的那一個困難。只要這樣的情形一發生,大腦不同區的信息就一定要發生交流,一旦信息整合意識就必然產生。

而佛學卻並不認同整合信息理論,為什麼?因為當人達到證悟狀態後,第六意識轉為妙觀察智,對萬事萬物不再分別,但「第六意識」還是存的。而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實現萬物平等的「無我」。

那麼佛學的第六意識雖然存在,卻「無我」有道理嗎?

RobertWright著的《佛教為什麼是真實的:冥想與啟蒙的科學與哲學》中,將人的大腦分為七個模塊:自我保護模塊和避免疾病模塊,這兩個模塊是讓我們躲避危險,讓我們能活得更久一點;社交模塊和爭取社會地位模塊,這兩個模塊是讓我們想辦法活得比別人更好一點,從而獲取更多的生存繁衍資源;擇偶模塊、留住配偶模塊和育兒模塊,這三個模塊是讓我們把基因給傳下去。

人的意識其實更像是一出舞台劇。舞台劇的主角,是大腦里的各個模塊,它們輪流上場,不同的時機,由不同的模塊佔據舞台的中央。例如你被飛馳而過的汽車濺了一身髒水,很生氣,這時自我保護模塊啟動引起憤怒。

也就是說呢,這個舞台劇,是沒有唯一的主角的。所以,佛學認為「我」的確是一個幻覺,因為沒有「我」,只有「我們」。其實「我們」也不存在。因為所謂的」我們」也只是一些模塊交替出現的結果,與外界環境是有交互關係的。所以,「外息諸緣,內心無喘,方可入道」,也就是說你的意識完全不受外界環境的任何影響,才具備入道的條件。比如文天祥,殺頭時,內心也絲毫不動,沒有任何恐懼。

你以為有一個唯一的」自己」在思考,但你擁有的其實是腦子裡的一個個小人。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多重人格。例如蘇珊·詹姆斯就有四個人格。《盲視》說你若能看見它,它多半並不存在。其實應該是你若能看、聽、觸、嗅到的,其實根本不存在。

精典語句摘錄:螞蟻總在打仗,這隻說明它們活著,除此之外別無意義。

生命沒有絕對,只有程度。

等我回家時,我或許會成為宇宙中最後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生物。

只有在迷失之後,我們才開始了解自己。

大腦是有欺騙性的,它進化出反饋迴路好增強心跳的穩定性(血液循環系統),卻時不時受到節奏與音樂的誘惑。

你將知曉真相,而真相將讓你瘋狂。

睡覺實在是一件沒有任何實效的事情,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無知無覺,身材消耗燃料卻從不從事生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安街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TAG:長安街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