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第七講 聽唐卡姑娘的講述,感受古老傳統的溫度
唐卡,藏語原意為「平坦、寬廣」之意,是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佛龕狀平面圖,其形式起源於早期傳教佈道時使用的掛軸圖。唐卡常被譯作「捲軸畫」是根據唐卡有畫軸(上端的藏語稱「卡薪」,下端的稱「止薪」)便於懸掛瞻仰,方便收藏攜帶的特點而言的。也有稱作「布畫」的。從特點和功能上講,「捲軸畫」較為確切,也更形象直觀。

鄉戀
旦曲阿帝
00:00/00:00
2014年11月26日,上海龍美術館館主劉益謙以3.1億港元拍下被稱之為「唐卡之王」的「明永樂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
842年,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大規模興教滅佛,佛教衰微,唐卡藝術也面臨滅頂之災,當時的作品幾乎很少流傳下來。
10世紀末,在古格王朝大力護法下,佛教再度興起。同時,印度、克什米爾藝術傳入藏地,對唐卡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出現多種繪畫風格並存的格局。
13 世紀以後,藏傳佛教進入一個全面繁榮的時期,唐卡藝術也隨之出現勃勃生機。
在明清兩代中央政府的支持、發展下,西藏的唐卡藝術發展到了新的高峰,作品數量明顯增多,且不同風格的繪畫流派層出不窮,如勉唐派、欽則派、噶瑪噶赤派等,一些藏史上的著名畫師也大量出現在這個時期。
持世菩薩 屬於油畫類
唐卡的創作過程非常講究、複雜。繪製之前要向活佛問仆,選擇吉日,沐浴凈身,焚香禱告,一邊誦經,一邊備料。製作一幅唐卡用時較長,短則半年完成,長則需要數年。
繪製過程
壹:綳展畫布
畫布布料選用的是平滑稍厚的白棉布,上面不能有任何污點、小孔或裂縫,將裁好的畫布洗凈晾乾,綳到綳架上。然後將膠塗在畫布兩面,塗膠的好壞決定了唐卡畫面的彩色顏料的上色質量。塗好膠水的畫布經過陰乾後就可以上白底了。在干透的畫布兩面均勻地塗上溫水泡製的白土汁,使布面細孔被填塞,表面變得平滑。
上膠
貳:打磨布面
磨製畫布需要兩道工序,即粗磨和細磨。先是數次的粗磨,上好白底的畫布陰乾後,用手感略粗的磨石輕磨,打磨的順序總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每次打磨都要陰乾一次。細磨是畫布製作的最後一道工序,為了便於構圖上色,首先在涼水中調入少量的膠,在畫布正面均勻地塗抹,陰乾後用光滑的磨石打磨三至五遍。
叄:勾勒底稿
唐卡的起草構圖是整個繪製流程的基礎,這一步驟是按照唐卡的造像度量規則,將要繪製造像的尺寸、比列、位置做了相應安排。通過打線素描先畫出神、佛像的骨架並確定比列,然後畫上衣服、瓔珞、寶冠及法器等,最後再畫上山水、幸運、花草、鳥獸房屋等。
神、佛像的繪製有嚴格的度量標準,畫師要經過多年的訓練才能掌握的很好。
肆:染色勾線
1)唐卡著色:按照之前的草稿構圖對唐卡進行上色,是一項十分細緻的工作。畫師按順序先對面積較大的衣飾進行著色,然後是天空、靜物、地面,面部要到最後才上色。為使各部位顏色深淺有變化,著完色後要對各種顏色進行加粉處理,使其有明暗變化。
2)唐卡暈染:暈染是為了彌補平塗著色立體感不足的一種色彩渲染法,通過暈染可以使兩種顏色的過渡自然流暢,賦予唐卡繪畫中的事物真實的質感與立體感。
3)唐卡勾線:勾線是唐卡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工序,,勾線是用尖細的筆尖勾描出人物的肌肉、衣飾、北京的山石、樹木雲彩等。唐卡的勾金線是將純金磨成細粉末,加水和膠調勻,塗繪、勾勒在畫布上,再用寶石筆頭的硬度打磨,使其發光,整幅唐卡就會變得金碧輝煌、光彩奪目了。
伍:開臉
所有線頭勾勒完畢後,就是唐卡的最後一項,也是最關鍵的工作。開眼:即繪製佛菩薩的眼睛。這就類似漢族繪畫中的「畫龍點睛」。這項工作雖然不複雜,但必須要技藝精湛而且佛學成就高深的喇嘛畫師才能進行,普通學員是不能做的。具體方法是用白色的顏料先畫出眼白的部分,兩眼眼白一定要等寬,最後用濃墨點出眼仁完成點睛之筆。
唐卡的所有上色完成後,就剩佛像的臉部是沒畫,一幅唐卡的成敗就看最後一個步驟,佛像的臉。
視頻:年輕的唐卡畫師在勾金線
唐卡上色的材料
唐卡最神奇之處,它們的顏料都是純天然的,一幅好的唐卡一般由30多種顏色繪成,有的多達50種,其中白、黃、紅、藍是最常見的4種基本色,一些畫師也會把常用的綠色作為基本色。在專業的唐卡畫師那裡,它們被稱作白、石黃、大紅、藏青和石綠。它是永不褪變的色彩,就像畫師與唐卡中的神佛永恆的約定一樣。全部取自天然物質,以產於雪域的天然礦物、植物為主要生產原料,色澤純正、品質優異,耐光極佳、耐候性極強。
以出產於西藏而得名的「藏青色」,與其它地方所產同類顏料相比,具有色彩歷久不褪、色相艷而不俗的特點,與金黃色等相配後能較好地映襯出莊重、高貴、典雅的氣氛,已成為獨特專用色之一。
藍銅礦
胭脂
珍珠
藏紅花
孔雀石
唐卡的制顏礦物主要有孔雀石、雲母、硃砂、黃鐵礦、褐鐵礦、高嶺土、藍銅礦、雌黃、雄黃、瓷土礦;制顏植物主要有胭脂、許康草、花青、黃蓮花、小粟花等。
金、銀、珊瑚、瑪瑙、珍珠、寶石、藏紅花、茜草、大黃等唐卡顏料,其用料之珍貴,在世界繪畫史中少見。用這種珍貴顏料畫像,色彩艷麗、色亮凝重、圖案層次分明、壯觀,具有保持時間長、不易褪色、不易變質的優點。
產於康區的石黃
產於尼木縣和甲絨地區石綠,也可由綠松石等代替
白色從高嶺土提煉出來,石黃從雌黃提煉出來,大紅色是從硃砂里提出來,藏青色從孔雀石里提出來的石綠和藍銅礦生出。有些礦物顏料的加工工藝極其複雜,以藏青色舉例,首先要進行篩選和初加工,然後將初加工後的顏粉適量放入寬底石臼中,注入一定比例的清水反覆研磨。這樣的過程可不是一下午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歷時五六天。然後再沉澱分層分離。操作這一步時,沒有標準可循,全憑經驗豐富、技藝嫻熟的技師們通過眼力和手感來區分出頭青、二青、三青、四青和頭綠、二綠、三綠。這些層次因為粉末顆粒的粗細不同,在顏色上也是有深淺變化的。
為了採集這些原料,幾乎需要跑遍整個西藏。藏青、石綠產於尼木和甲絨,白粉大多來自後藏仁布地區和羊八井地區,山南洛扎和後藏是出硃砂的地方,雲母是山南乃東的,墨色原料是林芝的,胭脂是門隅的,花青還是外國來的——不丹,或是察隅地區。
礦石打碎後在石臼內濕磨
顏色不同,磨製的方法和所加的配料也不同
原石搗碎後成粉末
畫師上色前在調色
磨製好後用紗布過濾乾淨等待晾晒乾的顏料,其實可以提取色彩的原料並沒有被固定下來。從雄黃和雌黃中可以提出不同的黃來,如何搭配、最終會調出什麼樣的黃色全憑作畫者自己的經驗來掌控,其中的比例被作為「秘方」保存著,成為唐卡畫師之間神秘的語言,代代相傳。
一幅完整的唐卡根據尺寸,所畫的佛像,來決定時間長短
欣賞
四臂觀音:是雪域西藏的守護神,藏人由老至幼家家戶戶,皆吟誦其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
站姿文殊菩薩
站姿蓮花觀音
由宣宣姑娘講述
由紋物整理
博物館/城展館/科技館
建築與展館布展設計諮詢


TAG:紋物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