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放軍史上最奢侈的戰爭,讓禮拜攻勢見鬼去吧

解放軍史上最奢侈的戰爭,讓禮拜攻勢見鬼去吧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的後勤保障,不是你想像中的負面形象!

這次作戰,雖然時間短,前後歷時僅28天,但是參戰部隊規模不小,達到60萬人以上,多兵種協同作戰,各種物資的消耗量相當巨大。各級後勤全力以赴,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較好地保障了作戰任務的完成,經受住了實戰的檢驗和鍛煉。和抗美援朝戰爭相比,此次作戰我軍的機械化、摩托化程度和火力密度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參戰坦克、裝甲車超過抗美援朝的一倍多,出動的汽車比抗美援朝增加了兩倍多,出動的飛機也比抗美援朝多。平均每天消耗油料1700多噸,是抗美援朝的8倍多;近一個月作戰消耗的彈藥達到24000噸,接近抗美援朝作戰半年的消耗量。

以41軍為例,該軍28天戰鬥的彈藥消耗量相當於4年解放戰爭的總和,平均每消滅1個敵人消耗槍彈930發,炮彈20發。可以說,1979年是打了空前富裕的一仗。

抗美援朝戰爭初期,我軍連續組織了五次戰役,由於美軍轟炸和封鎖我運輸線,導致運行補給跟不上,部隊只能靠攜行的糧彈作戰,一般只能維持一個星期左右,消耗完了,就不能繼續發展進攻,甚至不得不後撤等待補給,因此,敵人稱我們的進攻為「禮拜攻勢」。

而1979年作戰,我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和制空權(越軍作戰飛機從未到我地面部隊上空活動),戰役後方穩定,基本上做到了部隊打到哪裡,後勤就供應到哪裡(僅有一個師在戰爭初期失去後勤保障一個星期),較好地保障了作戰的勝利,捉襟見肘的「禮拜攻勢」徹底成為了歷史。

這一仗,後勤保障主要圍繞著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保障部隊機動。這次作戰有很大一部分部隊是跨區調動(比如武漢軍區43軍、54軍、58師參戰,成都軍區13軍、50軍參戰)。各級後勤軍事交通部門和國家鐵道部門密切協作,按時完成了大量部隊的鐵路輸送任務,平均運距達1900公里。

廣州、昆明軍區部隊由原駐地向集結地域開進,各部隊臨戰時向進攻出發地域開進,以及戰中戰役預備隊向戰區開進,大都是摩托化行軍。戰役後方對部隊前送物資後送傷員也主要是汽車運輸。為了完成這些任務,兩個軍區的後勤運輸部門會同地方和部隊有關部門,進行了道路勘察和整修,總部和軍區在廣西、雲南方向集中了12個汽車團。

為了保障部隊開得動,戰前普遍檢修了車輛,增補了零備件,使車輛完好率達到98%左右;在戰役後方開設了40多個野戰油庫,中轉站和加油站,鋪設了總長為562公里的野戰輸油管,組成點線結合的油料供應網,及時地、充分地供應了飛機、坦克、車輛和艦艇用油。

保障部隊發揚兵力、兵器優勢的大量物資需要。這次作戰,採取"殺雞用牛刀"的作戰方針,我軍集中了絕對優勢的兵力和火炮。各級後勤集中運力、物力重點保證彈藥供應。戰前對廣西、雲南兩個方向的彈藥按5、5、8個基數基本配齊,戰中又給廣西方向的多數部隊補充了5個基數,給雲南方向補充了1個基數。

作戰實際消耗的彈藥數只佔全部彈藥供應數的六分之一。部隊普遍反映:這次打仗,彈藥不是越打越少,而是越打越多。為了保證部隊打得響,戰前對參戰部隊逐台逐件檢修了武器裝備。對武器彈藥普遍進行試射、試投,更換了許多質量不好的武器彈藥。據調查,軍械保障工作做得很紮實的121師炮團在戰中共發射15000發炮彈,只有1發不發火。

為了增強部隊的體質提高戰鬥力,各級後勤普遍重視野戰條件下的給養供應。除了補給大量主副食外,還供應壓縮乾糧和餅乾900多萬斤,各種罐頭600多萬斤。除了少數執行戰役大穿插任務的部隊曾一度斷糧外,大多數部隊做到人不缺糧。

保障部隊衛生防病和傷員救治,維護戰鬥力。越南北部山區歷來是一個瘟疫多的地區。瘧疾、痢疾、肝炎、鉤端螺旋體病和恙蟲病終年都有發生。歷史上法國、日本軍隊在這一地區作戰都曾因疫病流行而使大批部隊喪失戰鬥力。

我軍在戰前和戰中大力開展了群眾性的衛生防病工作,普遍注射了四聯(五聯)疫苗、.防破傷風和霍亂疫苗,服用了防痢、防瘧葯,普遍配發和使用飲水消毒片,切實搞好戰地衛生。從戰前準備到戰後的三個月中,除了痢疾在少數單位一度流行並很快控制外,基本上沒有傳染病流行。

為了及時有效地救治傷員,在戰役和戰略後方一共部署了73個野戰醫療所,51個後方醫院,49個手術隊、醫療隊。從戰區到戰役、戰略後方,由連搶救組、營團師救護所,一二線野戰醫院(所)和後方醫院,組成了梯次配置的醫療後送體系。

由於火線搶救、早期治療和及時安全後送這三個關鍵環節抓得較好,傷員救治的質量也較好,送團以後的傷員死亡率為3.17%,比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傷死率(5.56%)有了大幅度降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疆烽煙正十年 的精彩文章:

TAG:南疆烽煙正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