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戰時期,日軍中為何有那麼多近視眼?

二戰時期,日軍中為何有那麼多近視眼?

作為一個上戰場打仗的軍人,視力是非常重要的,這在打仗中能起到關鍵作用。但是無論是在二戰時期老照片中,還是現在的抗日戰爭片中,日軍中戴眼鏡的軍人卻不在少數,這是什麼原因呢?

一、日本實施義務兵役制,青壯年必須強制參軍

日本於1927年頒布實施了兵役法,規定年滿20歲青年均需服役,在戰爭時期,連14歲的日本男孩都難逃參軍的命運。由於廣泛徵兵和戰事需求,日本軍人入伍時就沒有「視力檢查」這一項,只要資歷、體格合格,就可以得到政府頒發的從軍證明書,正式入伍。

在戰時日本的入伍宣傳畫報上,也不忌諱眼鏡兵的出現。

二、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大力發展教育

甲午戰爭時期,日本獲得了大清朝賠款2億3000萬兩白銀。這筆錢的一部分用來購買軍艦,壯大軍事裝備,增強硬實力;而剩餘的大部分,則被政府用來大力發展教育,被稱為「甲午賠款辦教育」。

這樣大力發展教育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日本的一項調查顯示,截止日俄戰爭前,日本的小學入學率已經達到97%,掃盲率非常高,知識文化也是戰爭中必備的軟實力,這也是日本贏得日俄戰爭的基礎。

三、娃娃兵數量增多

二戰時期日本參與的戰爭不少,有戰爭就必然有傷亡,到了後期日本軍隊出現嚴重的兵力損耗的情況,日本政府只能調整徵兵條件,年齡及體格的標準都放到了最低,前面已經說過,日本小學的入學率非常高,而且需要學習的功課也非常多,近視變得非常普遍,而這次徵兵條件的調整,使得那些10多歲的孩子也不得不參軍上戰場,學生兵、娃娃兵在軍營中並不少見,這其中近視的孩子就非常多。

不過在抗日影視劇和史料記載中,戴眼鏡的日本軍人是非常危險的,這是因為戴眼鏡的軍人在日軍中多是技術工種或者高管,在日本軍隊中擁有一定的地位和威望,能直接下戰事決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戰 的精彩文章: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