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胡適:張學良抗日還不如汪精衛!

胡適:張學良抗日還不如汪精衛!

1932年7月,日軍在熱河邊境挑起事端。汪精衛屢次發電指示張學良出兵抵抗,而張學良回電要糧要餉,甚至暗示汪精衛無權指揮華北軍事。汪憤怒不已,使出「很失政府體統」的一招:以自己的辭職,逼迫張學良辭職。立即引來國人對汪的同情和對張的譴責。張學良在北平發表談話,聲淚俱下,表示要辭職。在這之後,胡適曾三勸張學良,更在西安事變發生後斥責張為民族罪人。

張學良

胡適第一次勸告張學良,是在1932年8月,當時主持華北軍政的張學良,與行政院長汪精衛發生了衝突。

「九一八」之後,南京國民政府改組,形成了蔣介石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主軍事、汪精衛任行政院長主行政外交的格局。當時的汪精衛,並不象後來那樣消極悲觀。

日本軍閥成立滿洲國後,將熱河劃入滿洲國領域。熱河是聯接華北與東北之要衝,進可收復東北,退可屏障平津,地位關鍵。

汪精衛防守熱河的計劃是:增兵換將。增兵方面,計劃將山西的駐軍如宋哲元、龐炳勛、孫殿英各部,開往熱河東北軍的地盤。然而此舉遭到張學良強烈反對,他擔心汪精衛有意染指東北軍務,對自己有所不利。

這年6月,汪精衛親赴北平,但是他無法說動張學良。張的託詞,是對熱河省主席湯玉麟有所顧忌。湯玉麟乃張學良之父張作霖的結拜兄弟,販賣鴉片,貪財害民,人民痛恨已久。丁文江曾向張學良問起湯玉麟的問題,張說現在沒有辦法。如果用武力解決,湯玉麟馬上就會併入滿洲國。

張學良甚至將中央有意撤換湯玉麟之事告訴湯,以致湯玉麟只要求軍需補充,拒絕增兵熱河。

這年7月,日軍在熱河邊境挑起事端。汪精衛屢次發電指示張學良出兵抵抗,而張學良回電要糧要餉,甚至暗示汪精衛無權指揮華北軍事。汪憤怒不已,使出「很失政府體統」的一招:以自己的辭職,逼迫張學良辭職。

8月6日,汪精衛連發五電,責張「去歲放棄瀋陽,再失錦州,致三千萬人民,數十萬土地,陷於敵手。」今又「未聞出一兵,放一矢,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斂」。汪精衛表示,自己惟有引咎辭職,以謝張學良,望張亦辭職,以謝四萬萬國人。

汪電一出,立即引來國人對汪的同情和對張的譴責。張學良在北平發表談話,聲淚俱下,表示要辭職。

胡適

胡適於8月7日從報上讀到汪精衛辭職電,當天即致張學良一信:

「我的私意以為先生此時應當求去,以示無反抗中央之意,以免仇視先生者利用這個局面為攻擊先生之具。難進易退,為大丈夫處世的風度;而在不得已時整軍而退亦正是軍人的本領。」

張學良回信表示受教,但他的部下堅決反對他離職,中央也莫可奈何。鑒於輿論對張學良的譴責實在太過強烈,蔣介石相信張學良應當對民意有所交代。他向張提出三策:一、不辭職而帶兵入熱抗日;二、辭職而帶兵入熱抗日;三、辭職而改組北平綏靖公署。結果,張學良選了第三策。

於是,汪張衝突的最後結果竟然是汪去張留。汪精衛出國,張學良辭北平綏靖公署主任,綏靖公署改為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分會委員長由蔣介石掛名,張學良代理,張仍主持華北軍政。湯玉麟主持熱河,依然故我。

1933年3月4日,僅僅128名日軍,就佔領了熱河省會承德,湯玉麟嚇得不戰而逃。

新年一開始,日軍即攻陷山海關,並積極部署攻熱河。當時華北學界人士和非東北系將領,均認為張學良不堪以擔當大任。宋哲元、馮治安、劉汝明等要求蔣介石親自北上,否則不堪設想。但是張學良卻打個電報給蔣介石說,您能來最好,要沒空就別來了,叫宋子文來幫我籌劃軍餉就行。

日軍進攻山海關之時,張學良確實曾下令全力抵抗。但他對局勢作了錯誤判斷,認為日軍無後續大部隊,不過是挑釁和試探我軍部署而已。於是掉以輕心,只派東北軍四個旅入熱。等到2月下旬,日本人開始進攻,守軍一觸即潰。

局勢越來越危急。3月3日,丁文江、翁文灝、胡適三人,聯名致電蔣介石:

「熱河危急,絕非漢卿所能支持,不戰再失一省,對內對外,中央必難逃責。非公即日飛來挽救,政府將無以自解於天下。」

第二天,翁文灝得到蔣介石回電說五日北上。然而當天夜裡,他們就得到消息說熱河全境陷落了。

3月6日,胡適積憤難消,寫下《全國震驚之後》,認為熱河失守,南京中央政府和張學良都要負絕大責任。對於張學良,胡適說:

「他的罪過,總括說來,至少有五點:(一)自己以取咎取怨之身,明知不能負此大任而偏要戀棧,貽誤國家,其罪一;(二)庇護湯玉麟,縱容他禍害人民,斷送土地,其罪二;(三)有充分時間而對熱河、榆關不作充分的準備,其罪三;(四)時機已急,而不親赴前線督師,又至今還不引咎自譴,其罪四;(五)性情多疑,不能信任人,故手下無一敢負責做事的人才,亦無一能負責自為戰的軍隊;事必躬親,而精力又不允許;部下之不統一,指揮之不統一……都由於無一個人肯替他負責任,其罪五。」

胡適並附信一封,勸告張學良說:

「……去年夏間曾勸先生辭職,當時還複信表示決心去職。不幸後來此志未得實行,就有今日更大的恥辱。然先生今日倘能毅然自責求去,從容交卸,使閭閻不驚,部伍不亂,華北全部交中央負責,如此則尚有自贖之功,尚有可以自解於世人國人之道。」

張學良倒是真做到了胡適說的「自責求去,從容交卸,使閭閻不驚,部伍不亂」這幾個字,不久即去職。

西安事變張學良與蔣介石

1936年12月13日早上,胡適看到報紙上關於西安事變的報道,心緒很亂,久難平復。

在胡適眼裡,當時國家建設一步步走上軌道,日本人再也不能以中國不統一作為辯解的理由了。美國輿論對中國的態度也逐漸好轉。到了10月,蔣介石挾兩廣統一後的余勁,積極部署綏遠抗戰,更使國家形象為之一振。1936年,國民黨政府多年的建設措施終於開始顯示成果,國民經濟實現了好轉,外貿增長,各項指標都出現了歷史最好水平。為此,不能再度面臨四分五裂。

這天,胡適按捺不住,當即起草了一份電報,兩天後以北平各大學校長的名義,發給西安張學良:

「陝中之變,舉國震驚。介公負國家之重,若遭危害,國家事業至少要倒退二十年。足下應念國難家仇,懸崖勒馬,護送介公出險,束身待罪,或尚可自贖於國人。若執迷不悟,名為抗敵,實則自壞長城,正為敵人所深快,足下當為國家民族之罪人矣。」

張學良讀到胡適起草的以蔣夢麟等北平六大學校長名義發出的電報,大約是在12月16日。

胡適的電報,使張學良不得不仔細考慮如何結束事變的問題。

張學良在16日下午給馮玉祥的電報中,首次提出他願意在主張得行後束身歸罪。

原來力求為東北軍謀出路的張學良,在重重碰壁之後,已不得降低其自保訴求,而開始更多地注重其主張實現了。

事情很快向好的方面轉化。中共中央提出了聯蔣抗日的想法。加之宋子文、宋美齡等各方人士大力斡旋,至12月26日,胡適終於盼來了蔣介石已經獲釋的消息。(摘自《黨史信息報》,作者:秋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宋朝和秦朝的差別,最後一點成了中國歷史永遠的遺憾

TAG:民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