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前任3》票房破14億口碑兩極分化,「小鎮青年」才是觀影主力

《前任3》票房破14億口碑兩極分化,「小鎮青年」才是觀影主力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恐怕沒人預料到,2018年第一部破10億的電影會是《前任3:再見前任》;更難以想像的是,這部電影票房破了10億後一路向15億挺近,上映十幾天依然以45%的排片分走當日近六成的票房。

就是這樣一部沒有大導演、大明星、成本最多只有3000萬、前兩部票房加起來也只有3億的普通都市愛情喜劇,按照現在的走勢,最終票房卻很可能會突破20億,進入內地票房前十,這著實震驚了整個行業。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部電影的口碑極度分裂,豆瓣評分只有5.9,而在貓眼、淘票票等購票平台上打分卻高達9分。圍繞著究竟是一部走心的好片、還是一部矯情的爛片,不少觀眾更是在網上掀起了「口水戰」。《前任3》的票房奇蹟究竟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劇情來說比較一般,我覺得這部電影不是寫給前任的,而是讓我們珍惜現任。」

「產生共鳴的我覺得現在很多情侶分手也不是覺得不愛吧,就是太多無奈。」

「我覺得在現實生活當中如果兩個人真心相愛,不會像劇里那樣死磕到底。」

《前任3:再見前任》講述了男女主角進入愛情倦怠期後,因一點小事鬧了分手。分手後故作瀟洒各自擁抱新生活,卻又相互暗自較勁,心系對方。最終,他們遺憾錯失彼此,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導演田羽生說,影片靈感來自一個前女友給他發的微信:「她跟我道歉,說可能是她以前不懂事,但是現在過的平淡的生活其實也挺好的,還時不時懷念起當年。最後一句話,她說,也許我最愛的那個人已經錯過了。她一下子就點醒了我某一根神經,我就覺得讓我充分感到了遺憾。」

「前任」系列的前兩部作品,評分分別是6.3和5分,票房合計3億多一點。這樣一個不溫不火、賣相一般的都市愛情喜劇出了第三部,又是在前有《芳華》後又《星戰8》的賀歲檔,也難怪起初院線只給了它16%的排片。但從影片上映第二天開始,就穩坐單日票房冠軍,五天票房超過5億,10天超10億,排片也一路上升到45%左右。目前,影片票房已超14億,預測最終很可能會突破20億,進入內地票房前十。這著實震驚了整個行業。中國電影報副總編輯張晉鋒表示,一部電影票房達到10億量級,就已超越類型本身而變成「爆款現象」,為了參與這種話題討論,會有更多的人湧入影院:

張晉鋒:大部分爆款都有個共性,就是觸動觀眾敏感神經、觸動社會敏感神經,成為社會話題。你不去看這部電影,就會顯得落伍、沒有談資、無法跟大家對話。它就是做到了超越影片和類型本身。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部電影的口碑極度分裂,豆瓣評分只有5.9分,而在貓眼、淘票票等購票平台上卻高達9分。圍繞著究竟是一部走心的好片、還是一部矯情的爛片,不少觀眾更是在網上掀起了「口水戰」。有觀眾表示,「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前任話題引發情感共鳴;有的人在朋友圈說:「很戳心,這愛情太讓人惋惜了。」而豆瓣用戶則差評居多,有人說劇情「尷尬、矯情」,有人疑惑「完全體會不到哭點在哪裡」,甚至有人憤怒:這部電影顛覆了我對電影市場的看法。

造成這種分裂口碑的原因,從貓眼電影對影片精確的用戶畫像中,能找到一些線索。《前任3》的觀眾中,六成為女性;三四線城市觀眾佔比超過50%,一線城市只有一成左右;同時,64.5%的觀眾學歷為本科以下,44%的人小於25歲。這部分被概括為「小鎮青年」的觀眾群體,一直被認為是最具潛力的「票房倉庫」。沃美院線北方區經理趙勇說:其實目前來講,小到一部影片,大到整個電影市場,貢獻越來越多的就是三四線城市。《前任》里搞笑的語言等等對於習慣看歐美影片的一線城市觀眾可能覺得沒什麼新鮮度,但是對於三四線城市沒有這個習慣的人群,可能覺得新穎。

從觀影喜好上來看,三四線城市的受眾又與一線城市有明顯的不同。相對於文藝片、進口大片,他們更傾向於輕鬆接地氣的國產動作或喜劇影片,作為愛情喜劇的《前任3》,恰恰準確命中了這部分受眾,撬動起巨大的票房市場。但在這種消費心態作用下,類似《前任3》的作品已經逐步從「電影」的本質中剝離出來,更加遵循市場的邏輯而非藝術邏輯。作為一個商業產品,《前任3》夠輕鬆、接地氣、有共鳴,多數消費者滿意而歸,自然在貓眼等購票平台順手打個高分;而對於豆瓣平台口味偏文藝的用戶而言,則不滿意影片的藝術水平。不同的評分出發點,最終造成該影片「分裂」的口碑。張晉鋒認為:一般影片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佔比應在20%左右,這部電影佔比要低。在一線城市,可能覺得這部電影從電影本體認知會覺得比較通俗而已,不是格調特別高。但是在三四線,它有廣大觀眾群體,這批觀眾很龐大,只是平時電影沒有很好撬動這部分市場。這部,給撬動起來了。

這兩天打開快手、抖音等應用,會看到各種與《前任3》相關的主題視頻,女子哭到顫抖大媽在旁淡定掃地、70歲大爺帶60歲大媽看電影大媽哭到顫抖、前任們在影院偶遇大打出手等視頻版本……是片方及時配合的營銷策略也好,是觀眾自發的傳播也好,已經逐步把這部電影變成了熱門的社會話題,把片中失敗的愛情故事,放大成了大眾的「前任」概念。年輕人多少都談過幾場戀愛,有過個把「前任」,於是裡面「成長不一定會得到什麼,但一定會失去什麼」、「兩個人散了是因為一個以為不會走,一個以為會挽留」等台詞,不僅在電影院里讓不少姑娘集體失聲痛哭,也會成為她們今後一段時間裡,朋友圈裡的常用配詞。沃美院線北方區經理趙勇分析:社會效應比較大的影片,會產生持續性發酵。這部分影片營銷手段比較高,也可能是段子、或者社會話題,把影片的概念放大到前任的概念,繼而形成了懷念的情懷。所有電影最終還是要走心,要喚起某種情感共鳴。

張晉鋒認為:有句話說,每個人都是別人的前任。所以,講好這個故事,點中青年情感的穴位,每個觀眾都覺得是講了自己的故事或者周圍朋友的故事,能在裡面找到共鳴。

記者:何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之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