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技三大獎持續「做減法」 湖北科技急流勇進29項成果獲獎

科技三大獎持續「做減法」 湖北科技急流勇進29項成果獲獎

來自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的數據顯示,近3年來,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獎總數基本呈逐年減少趨勢,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三大獎總數分別為295項、279項和271項。在國家科技獎減量提質的同時,湖北省獲獎總量卻逆勢上漲。2015年湖北獲獎成果有27項(通用類),2016和2017年均為29項(通用類),在全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獲獎成果中,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科院武漢分院、武漢科技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成為中堅力量。企業迎頭並進,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科技型企業均斬獲獎項。

高校仍是科研創新主力軍

由我省主持完成的10項獲獎成果中,華中科技大學3項成果分別獲得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武漢大學2項成果分別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武漢科技大學1項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王偉教授等完成的「膠質細胞—神經元功能耦合與缺血腦保護」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該項目研究結果改變了對膠質細胞「配角」地位的傳統認識,為確立神經膠質細胞在調控學習記憶等大腦高級功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提供了確切證據。機械學院陳吉紅教授等完成的「高性能數控系統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成果已在航空航天、武器裝備、汽車等領域應用,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我國高檔數控裝備的自主可控提供了保障。電氣學院李紅斌教授等完成的「強電磁環境下複雜電信號的光電式測量裝備及產業化」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研究成果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形成16個系列產品,市場佔有率60%以上,並實現出口,大大地降低了測量設備的運行故障率和產品價格。

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夏軍院士主持完成的「流域徑流形成與轉化的非線性機理」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該項目基於全球海量水文數據與響應關係的識別,發現了受控於土壤濕度、降雨強度和下墊面組合的時變非線性產匯流規律以及土壤蒸發、葉面積指數、土壤濕度之間的非線性關係,突破了地學水文學領域的重要科學難題。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張永軍教授主持完成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攝影測量網格處理關鍵技術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目首次提出數字攝影測量網格的創新思想,研製出我國首套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數字攝影測量網格處理系統,打破了國際軟體的壟斷地位,並在多項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和突發災害應急響應中發揮重要作用。

武漢科技大學張一敏教授等完成的「基於頁岩釩行業全過程污染防治的短流程清潔生產關鍵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該項目立足我國優勢釩資源高效利用與環境保護,解決了頁岩釩生產源頭污染、廢水氨氮控制和末端固廢大宗消納,實現了行業清潔生產技術與理論的重大突破創新。

科研院所助力國之重器

高動態衛星精密定位及其綜合測試技術,是我國神舟飛船與天宮實驗站交會對接最關鍵、最棘手的技術瓶頸之一。國際上對我國重大航天核心技術嚴密封鎖。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袁運斌等完成的「空間高動態衛星精密定位及其綜合測試理論與關鍵技術及重大應用」,此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通過10多年努力攻關,突破了國際技術封鎖,研製了我國空間交會對接衛星精密定位及衛星信息精密處理與系統測試一體化技術,成功應用於我國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等重大航天任務,並為後續空間交會對接等任務實施提供了整套技術與軟體。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廖伯壽「花生抗黃曲霉優質高產品種的培育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項目利用發明的花生黃曲霉產毒抗性鑒定方法,發掘和創製出了優良抗產毒種質,根據抗性遺傳特性結合抗性表型鑒定和標記輔助選擇,選育出抗黃曲霉優質高產品種並在生產上推廣4200多萬畝,增收71億元,建立了花生黃曲霉防控國際聯合實驗室,項目實現了花生黃曲霉抗性遺傳改良的系統創新和規模化應用,顯著推動了本行業的科技進步,整體研究居於國際先進水平。

創新讓鄂企填補世界空白

獅子洋隧道是世界首座高速鐵路水下盾構隧道,位於廣州市南沙區,整座隧道地層複雜多變。針對多項技術難題,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肖明清等開展系統研究,創建了高速鐵路水下盾構隧道結構體系與設計方法,突破了以「盾構地中對接」新技術為核心,適應長距離、高水壓、嚴重軟硬不均地層盾構施工的關鍵技術與裝備,實現了世界高鐵水下盾構隧道從無到有的突破,極大發展了高鐵修建技術和現代盾構技術。該「高速鐵路獅子洋水下隧道工程成套技術」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王瑞春等完成的「新型光纖製備技術及產業化」項目,圍繞接入網與下一代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長距離的光傳輸對新型通信光纖的重大需求,開展了大尺寸光纖預製棒及彎曲不敏感和超低損耗大有效面積新型光纖製備系列關鍵技術的攻關,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技術與產品,研製出了行業領先的大尺寸預製棒,開發的光纖彎曲性能國際領先。

該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項目成果已實現規模化生產與應用,近三年新增銷售額超人民幣75億,出口創匯5.1億,研製的新型彎曲不敏感系列光纖已規模化應用於國家接入網建設,超低損耗系列光纖已應用於公用通信網路、海底光纜和電力通信幹線,填補了國內新型光纖應用的空白,並在全球首次建成了超低損耗大有效面積光纖陸地幹線。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文俊、韓曉玲、通訊員龍華、趙鋆沖、丘劍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北日報 的精彩文章:

TAG:湖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