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父母至深的愛——如何在生死的那一刻守護他們(三)

對父母至深的愛——如何在生死的那一刻守護他們(三)

對父母至深的愛

如何在生死的那一刻守護他們

(三)

GIF

漢文化對於死亡的錯誤認知

千百年來,漢文化認為人死如燈滅,死亡是生命的終點。我們對亡人表達懷念的方式,往往是燒香嗑頭、燒紙祭祀等等。這種「墳地文化」代表了漢人整個對死亡的態度。然而,這些並不能給亡者帶來任何真正的利益,因為生命不關乎外相,不關乎表面的行為,只關乎內心。而我們的墳地文化,完全沒有涉及到對心念的觀照。

我們的墳地文化,其實是一種漢民族集體的自欺。人們通過這個方式安慰自己,在自我想像中完成對亡人的交待。不管是辦理喪葬、燒紙、上香、磕頭、做儀式,我們做著這些,心中其實妄念紛飛,內心真正的對亡者有溫暖、祝福、祈禱的時刻,停留不了多久。更多的時間,我們對亡者是遺忘、忽視的,即便想著亡者,也通常是在自己的情緒之中,有多少想念是在為他的靈魂的處境考慮的呢?

而這一切,亡者到了中陰身,就會徹底撕開活著時的種種的偽裝。他會非常震驚的看到,我這麼愛戀、這麼挂念的親人,心念之中竟然沒有幾秒在想著我,我都死了,他竟然還在想這個!竟然對我這麼漠視!然後他會陷入巨大的絕望與悲傷之中。

而我們活著的人卻以為亡者什麼都不知道,我們還在繼續表演著我們的人生。我們遵從著文化與習俗的做法辦理喪葬,而那個真實的親人,他此時的處境,此時的感受,我們的文化與習俗中沒有這些。所以不管我們做了多少,又怎麼能對他有一點真實的利益呢?

這種「人死如燈滅」的觀念帶來的文化誤區,使我們在親人死亡時不能採取正確的方式對待。又由於亡者在中陰身中具有讀心的神通力,並且他此刻剛剛經歷了「四大」分離的痛苦,失去身體,失去一切,來到一個沒有身體的世界,他本來就處在一個極度恐慌的狀態之中,所以這個時候,他最愛的親人種種散亂的心念,都給他帶來難以想像的傷害。

親人去世後的前七天,

我們要對自己的心念保持高度觀照

我們的父母都非常貪戀孩子,所以他們死亡之後在中陰身時,一定會去看孩子。由於在沒有身體的世界裡,完全是心的世界。而我們大部分人的心念,根本經不起檢視。沒有修行和禪定力的普通人,基本不能夠控制自己的心,心中的念頭是到處飄的,一時想到這,一時想到那,心跑得不知道多快。即使我們做很多善的行為、孝的行為,也都是表面而已,心卻很難停留在善念上。

所以在父母死亡後的頭七天,我們需要保持對自心的高度警覺,時刻檢視自己的心念,是否清凈,是否真的在憶念父母。七天之後我們對父母的影響力就比較弱了,因為中陰身階段時間不長,神識很快就會出現昏昧,在他的業力推動下,投胎進入下一世。

由於普通人的心平時一直習慣於散亂、麻木的狀態,缺少定力,所以到親人離去之時,我們不可能做到在這時能完全鎮定和清凈下來。那麼,我們平時就要去修習自己的心,常懷著對父母的善心和感恩心,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就要盡量多的這樣做,才有可能在遭遇父母離世這種大的震蕩時保持這種狀態。

我們不要等到面臨父母離世才去臨時抱佛腳,為什麼不在父母活著的時候解決這一切呢?為什麼不在他們活著的時候修行這一切呢?為什麼不在他們活著的時候把那些煩惱意識和傷害的種子斷除呢?如此清清凈凈、坦蕩光明,才是對自己負責、對父母負責。

如果是一個佛弟子,我們就要做到,不論父母是生或死,我們都會時刻憶念他們的解脫,勤修善法並為他們迴向。當他們在中陰身的時候更是要清凈自己的心、覺知自己的心,能夠儘可能多做功德迴向,讓他們在中陰身時更好的轉化,自己的心也如水晶般一樣的乾淨、透明,經得起赤裸的面對親人。

對父母的忠告:

出離執著、悲憫親人

對於老人來講,想一想你在中陰身的時候,失去了身體,失去了此生的一切,你已來到鬼道的世界。這一切對你來說是那麼陌生,那麼孤獨,一切都是你自身業力投射的影像,你想見誰你立刻就能見到他,也能夠聽到他心裡的話,如果你那時不能接受真相而陷入自己的執著,就會崩潰。所以你必須在活著時,從此刻就開始學習,讓自己清醒過來,放下對今生一切的執著。

當中陰身狀態時,亡者依於他的神通,看到親人的心識與自己所想像的完全不同時,會產生巨大的情緒,這種狀況實際上是他的無明。他只想看到他想看到的樣子,不接受凡夫眾生就是這般自我、妄念紛飛,從來都是如此。他不知道自己和親人,所有的人只要是凡夫,就從來就是這樣。由於他不了解這本來就是真相,相反對於真相與自己的想像之間的巨大差異不能接受,於是產生了執著和嗔恨。而只有依於正道的修行,心得到訓練,才能在他死亡的時候,保持覺知和清醒的力量。

我們要了解到,無明的眾生很可憐,每個人在無明的狀態當中,心都是充滿妄念的心。這種無明的習氣不僅是今生形成的,還帶著過去的惡業、過去的善業、過去的愚痴,它是紛亂交錯的一顆心。你想讓一個不修行的人去駕馭這樣一個多元的心,這麼可能?

中陰身的心識會錯認為,他閱讀到的孩子那充滿妄念的心就是孩子的本心,沒有修行的人就不了解,孩子無非是一個無法控制自己心念的凡夫,我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對我怎樣。你對孩子有這些要求,是因為你對他付出太多。這種特別感、自我付出感,本身就是你的執著。你一直不了解他只是個凡夫,凡夫就是對自己的心念完全沒有控制力的,如果他不修行他有什麼辦法來駕馭那一刻的心?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那種惡業深重的孩子或親人,平常他就是一個不正常的心,比如對父母懷有嗔恨、怨氣。父母死的時候,不可能讓他突然變成正常人格。如果作為父母的你,一定要期望他在這個時候擁有正常人的想法,那你就過份要求了,這樣你勢必傷害到自己。

親人與親人的互愛,即使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是依於對自我的執著的愛。這種愛是貪愛,並非純凈無私的愛,他對這個愛是要求回報的,是有強烈期待的愛,因此這個愛是很痛苦的。一旦發現真相併非如自己期待的那樣,發現自己得不到所希求的回報,就會崩潰。

因此,你要知道這一切都是短暫的因緣,生命並非只有此生,一切眾生都是在六道之中無始無休的流轉輪迴。對於你無始無盡的生命來說,此生的相遇,僅僅猶如無邊無際廣大虛空之中的一粒微塵。你與孩子的關係只是這一世的因緣,隨著死亡到來,這種因緣就會消散。你要訓練自己:對一切的現象,我不陷入,不評價,即便我看到了親人的各種狀態,我也知道那是他的業力驅使。不管我看到什麼,我也是悲憫的,用悲憫的心去看你們。如此我便我已經做到我該做到的,我也知道你們只能做到這樣。不論你們的真心是怎樣一種狀態,我都願你們能夠獲得解脫。

只有當你平時就能做到這樣時,在你處於中陰身的時候,才能讓這種心境延續,用菩薩一般的大悲眼目視眾生。而不要用那種強烈的期待:你是我的親人,你就應該怎樣怎樣的對待我,你就應該如我所期望的那樣對待我。

你心中所懷的所有期待,到那個時候,都是你墮落惡道的因,這些都是由你的貪心引發的。這個貪心,包括了希求別人對你的認同,別人對你的接納,還有執著於一切事物都是按照你的意願來顯現,這就是貪心。越抓就越抓不到,越貪就越貪不得。貪不得就變成嗔,嗔不得就落入愚痴,這就是下墮惡道的因果。

你只要用慈悲心、清凈心,就可以不陷入那些特殊的審視和要求。如此你才有可能在中陰身時保持平靜,而不被真相驚嚇。

對孩子的忠告:

生命的最後守護

對於孩子來講,即使我們並不是修行人,但知道了這個真相,就會生起對老人死亡的尊重,用謹慎、清凈和覺知,來代替散漫、慌亂、麻木等種種妄念。

當父母死亡的時候,或者你最親的人死亡的時候,你出現的感受,實際上是跟你在他活著的時候怎麼對待他有關的。這種感受,或者突兀,或者失落,或者發懵,或者叛逆,或者憤怒,或者滿不在乎,如果你會有這些感受,並不是等到他死的時候你才會這樣,實際上,你好好的審視一下會發現,就是現在他活著時,你也在這樣對待他。這些感受的背後,代表你對父母的麻木、忽視,或是抓取、貪愛,或是嗔恨、抱怨,你會發現,在他活著時你就是這樣在對待他。

所以你只有從現在就開始改變,才有可能在父母死亡時避免這些傷害。首先就要養成不管父母是生還是死,是在世還是已故,我們的內心真的要報父母恩,真的要憶念他們的恩德,真心的去祈求他們終究能獲得永恆的安樂,從內到外都要這樣做,用一顆沒有半點雜質的心。

管住自己的心,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需要很大的心力去完成。試著看看我們現在的心,一天24小時之中,有幾秒鐘是你能覺察到自己心念的?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在跟著妄念亂跑。我們對自己的心念全無覺知力,又怎麼能做到控制心?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修行,就是因為只能通過修行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不能等到父母疾病的時候、死亡的時候,才來解決他們的問題。而是通過修行和迴向,每天對父母恩德的憶念,所做的功德迴向給他們。在每一座功課當中,心裏面都有父母,都有親人,都有眾生。不是表演出一個孝順的樣子,而是從內到外的完全一致的孝順。只有這樣的一顆心,才真正是一個有信仰、有力量的心,才能夠在這個過程,為中陰身的解脫保駕護航。

所以,我們要在亡者中陰期間善於守護自己心,保持一顆清凈心。尤其七天之內要高度警覺,時刻檢視自己的心念,是否懷著對亡者的善意,而不是沉溺在自己的感受里,更不可忙著為自己的利益打算。象惦記父母的財產、考慮自己的得失之類,是對父母莫大的傷害。同時,依據佛法多做功德並迴向給亡者,比如放生、安放瑪尼石、轉動轉經輪、念誦佛號、持誦咒語等等。七天之後可,可以經常做善的迴向,也就是祈禱與祝福。

願我們都能夠善護自己的心,真心的感念父母的恩德,時刻把父母親人的此生和來世的利益放在自己心上。能夠這樣做,對父母和親人才是最大的幫助,是最好的報恩,這樣才能完成對父母生命的最後守護。

(全文完)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松堂關懷 的精彩文章:

TAG:松堂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