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澳大利亞為何屢屢挑釁中國?亞太安全格局變化或為主因

澳大利亞為何屢屢挑釁中國?亞太安全格局變化或為主因

在2017年的最後幾個月里,原本風平浪靜的中澳關係突然出現了一些「詭異」的風雲。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在2017年12月,澳總理特恩布爾以擔憂中國影響力干預澳洲政治為理由,宣布將推行新的反間諜和外國干預法,甚至用漢語叫囂稱「澳洲人民站起來了」,要「捍衛澳大利亞的主權」。同時,澳大利亞近期在南中國海地區的活動和對東南亞事務的參與也愈發頻繁。據《澳大利亞人報》和國內媒體報道稱,除在2017年9月-11月在南海海域主導了代號為「印太奮進-2017」海上聯合演習外,澳大利亞海軍艦艇和軍機也多次在南海地區進行巡航和部署。在如今南海海域的局勢逐漸平穩,中澳經貿和外交關係也鮮有衝突的形勢下,澳政府的「興風作浪」之舉究竟是出於何種考量呢?如果我們回顧近期澳大利亞在國內政治和國家安全戰略方面的動向,或可從中看出一些端倪。

綜合目前外媒的報道來看,澳大利亞政府近期對中國的無端指責,直接發端於澳國內政治局勢的動蕩。由於深陷「避稅」醜聞、「雙重國籍」醜聞和澳國內的政黨內鬥,特恩布爾政府的支持率近期持續下滑,甚至可能面臨提前下台的風險。據《澳大利亞人報》報道,特恩布爾的支持率一度由41%降至33%,而民眾對其施政持負面評價的天數也已經打破了前總理阿伯特的記錄。同時,隨著中國近年來在澳大利亞的投資、移民的不斷增多,澳國內部分政客和民眾的反華情緒也在不斷蔓延。有澳國內的政客批評稱,正是基於轉移民眾注意力以挽救其政權危局的動機,特恩布爾才對中國「大放厥詞」。據澳大利亞聯合通訊社稱,前新南威爾士州州長克里斯蒂娜·基尼利就指責特恩布爾蓄意散播「中國恐懼症」的動機是為了贏得地區補選。而此舉會引發民眾的疑慮。因此,澳總理此番發出挑釁中國的言論,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堤內損失堤外補」的政客策略。

圖為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

然而,特恩布爾為何能借「中國威脅」來興風作浪呢?如果我們回顧近期澳政府發布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文件,則不難看出,澳大利亞近期在外交和安全領域的系列動向,其根源在於澳大利亞對於近年來亞太地區安全格局和實力對比變化的擔憂,以及謀求變更其國家安全戰略的政策傾向。

在澳政府對亞太地區實力對比的擔憂,排在首要位置的就是對於中國崛起的擔憂。澳大利亞政府近期發布的《2017年外交政策白皮書》明確表述稱,「在印太地區,包括東南亞地區,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正不斷接近,甚至超越美國。」在白皮書的卷首,更是直言「今天,中國正在挑戰美國的地位」。這一政策文件分析稱,自二戰結束以來,澳大利亞一直受惠於美國主導的亞太地區國際秩序,並在該秩序下通過軍事同盟、自由貿易規則和國際法等機制,維護了澳大利亞的安全和經濟利益。然而,近年來中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的不斷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實力對比的變化,正在「抵消」美國主導的亞太經濟安全體系。中國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不斷增加的經貿活動,以及在該地區維護自身安全利益的行為,在澳大利亞看來,恰恰是對於亞太地區現行國際秩序的「挑戰」。白皮書認為,這種「挑戰」不僅可能損害澳大利亞的利益,也在增加亞太地區安全形勢的不確定性、正是基於這種偏狹的擔憂,澳大利亞才對於中國的正常經貿和軍事活動產生非常異常的負面反應。

圖為澳大利亞海軍艦艇

同時,自特朗普上台後美國亞太政策的思路變化,進一步加劇了澳大利亞對於其未來地區地位和利益的擔憂。在澳政府2016年發布的《國防白皮書》中,澳大利亞還對美國維繫其主導亞太國際秩序的能力充滿信心,並且對於奧巴馬政府推動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抱有高度的期待。然而,特朗普上台後對奧巴馬時期政策的棄置和「急轉彎」,打亂了澳大利亞依賴美國的「如意算盤」。對於美國過度延伸的同盟關係和多邊主義抱有疑慮的特朗普,主張在安全領域增加盟友的分擔比例,減輕美國承擔的防務壓力;在經貿領域則徹底拋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倡議,轉向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思維。

針對美國亞太戰略的新動向,澳大利亞的《外交政策白皮書》不無疑慮地寫道:「冷戰之後大國權力對抗的間歇已經結束」。在時下的澳大利亞政府看來,特朗普政府的單邊主義政策主張,使得美國可能不再像從前以前單獨承擔對於亞太地區的防務和經貿責任。換言之,面對實力日益增加的中國,美國或將不再替澳大利亞「擋槍」,從而迫使澳大利亞直接面對中國的「威脅」。而美國在亞太地區改奉單邊主義立場的傾向,也使得該地區的地緣權力結構在未來存在分化重組的可能,進而增加了這一地區安全形勢的不確定性。上述趨勢,迫使澳大利亞開始「改弦更張」,尋求擺脫從前一意倚賴美國的安全戰略。

圖為參加美日澳海上聯合演習的三國軍艦

那麼,如何才能擺脫原有的戰略呢?澳大利亞政府給出的答案是增大其作為地區行為主體的「自主性」。根據《外交政策白皮書》的主張,澳大利亞計劃在未來增加國防開支,加強自身的軍事力量(特別是海上力量),以強化其國土防衛和干涉能力。在對外關係領域,澳大利亞則希望通過加強與亞太地區的「民主國家」,如日本和印度等國家的防務和經貿合作,深度參與亞太地區事務,增強其外交的靈活性。最為重要的是,白皮書提出澳大利亞未來應在同中國的經濟關係和同美國的安全關係之間保持平衡。上述戰略主張,反映了澳大利亞試圖通過在軍事、外交和經貿層面的系列動作,成為能夠在中美之間保持戰略平衡的更加獨立的戰略力量,進而在未來的不穩定格局中維護自身利益的思路。如果從這一思路出發,我們便不難理解澳大利亞近期「直面」甚至「挑釁」中國,其背後蘊含的增大其地區影響力,增加與中國「討價還價」的籌碼,以及藉此在亞太地區「拉住」美國的動機了。

不過在筆者看來,儘管澳大利亞的戰略算盤打得頗為「靈光」,但也存在風險。由於澳大利亞的國力有限,一味地參與甚至干預域外事務,不僅會虛耗其國家實力,也未必會增加其與大國進行博弈的籌碼。而一旦其在亞太地區的活動過分「活躍」,也可能引發中美兩國的疑慮,進而造成得不償失的後果。(文/馬騏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軍事 的精彩文章:

TAG:參考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