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古訓:欣賞一個人,始於顏值,敬於才華,合於性格,久於人品,終於慈悲。

古訓:欣賞一個人,始於顏值,敬於才華,合於性格,久於人品,終於慈悲。



洞見

(DJ00123987)

——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數百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免費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單非


來源:京博國學

(ID: jingboguoxue)


決定一個人走多遠的,是內功;決定一個人美多久的,是內秀。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周周朗讀音頻



一個人從表到里,可以分為五個層次:

外貌,能力,脾氣,品格,心性。


對應的品質同樣是五個層次:


顏值,才華,性格,人品,慈悲。


細細品味,這五個層次,既是身

處世間的識人之法,也是涵養內心的修行之途。


始於顏值,敬於才華,合於性格,久於人品,終於慈悲 —— 這便是那條完整的路徑。


01




  • 始於顏值。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所以自古人們便津津樂道於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的四大美女,潘安、蘭陵王、宋玉、衛玠的四大美男。


但是容貌卻是一把雙刃劍。


生得美可以成為一種藝術和審美,也可能成為災殃和禍水。


《易經》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不配顏,又何嘗不是如此。


人一定程度上都是視覺動物,因為顏值太直接和惹眼,有無才德,所得到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都會被放大。


空有顏值而無才無德,這種人現在叫做花瓶和浪蕩。


又有顏值又有才德,才是世人眼中的人中龍鳳。


正如竹林七賢的領袖嵇康——在另一種說法里替掉宋玉而位居四大美男的人,《晉書》對他的評價便是:「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資,天質自然。」


沒有才德支撐的美貌,惹風雨,易凋零。


容貌是天生的,我們無從選擇。


而說到顏值,容貌卻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是氣質和氣場。


正如有的畫一眼看上去美,可是越看越乏味;有的卻是初看了了,卻越品越有味道。


正如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人生得並不算美,可是有氣質或氣場,我們也會毫不猶豫地稱其帥哥或美女,並且心裡覺得更帥、更美。


而氣質和氣場,卻是可以後天養成的。


決定一個人走多遠的,是內功。


決定一個人美多久的,是內秀。


識人,要觀其內;做人,要養於內。


成之於內,自會發之於外。


氣質和氣場從哪裡來?眼中的審美,身上的閱歷,腦中的見識,心中的涵養。


這一切,要求你去認認真真修養、踏踏實實走路、多多益善讀書。


最直接的便是讀書,蘇東坡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曾國藩所謂「讀書可變化氣質」。


對自己最好的投資和打扮,不是名牌衣服、高檔化妝品,而是看過的事、走過的路、邁過的坎和讀過的書。



02




  • 敬於才華。


說到才華,很多人都覺得跟自己無關,其實全錯了。


始終堅信一句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都有別人所比不了的地方。


正如有的人專業能力很強,人際交往能力卻很差;

有的人很擅長跟人打交道,往往又沒有自己的核心專業能力;


兩方面都擅長的人也有,但也必有他的軟肋。


只因上天賦予人的智慧和能量是有限的,某方面強了必有另一方面弱。


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的長處在哪裡,自己的長處是什麼,然後有意識地去培養和發展。


多數人最大的缺陷不是缺少能力和才華,而恰恰是沒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認識,沒有去尋找和發現的意識。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只因天地無限,重在均衡,需要通過取長補短去實現。


人的各種資源卻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能力和時間精力之下,必須規避短處發揮長處才能將自身價值最大化。


西方有個「木桶理論」,說的是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組成木桶的木板里最短的那一個。


而人生卻不是一隻桶,桶再大能裝的水也有限,況且中國人忌諱的就是一個「水滿則溢」。


人生是一條路,你手中的木板有多長,才能架起多長的橋,才能越過多寬的溝,於是才能走多遠的路。這條路,才是通往無限的。


真正的才華,是一種識見,是一種見識。


這樣的人,才可敬、可交、可做。



03




  • 合於性格。


性格,一半是天生,一半是養成。


性格有好壞嗎?沒有。


不論你是內向還是外向,是火熱還是冷靜,本身都沒有什麼好壞,都是這世界豐富性和精彩性的體現,都有其合理應當的位置和價值。


人要坦然於上天的安排,也要去發現其中的潛能。


性格的真正差別,在於殘缺還是圓滿——你自以為的性格缺點,其實不是源於你的性格,而是你這性格的不成熟。



你內向,困擾於人際關係,這不是內向本身有問題,而是你心性未定,做不到不受他人和世事的干擾;心能定,你的沉默在別人眼裡就是沉靜有涵養,高深莫測。


你外向,困擾於沒有邊界感,常常莽撞,這也不是外向有問題,而是你對世事還沒有看透、摸准;能夠看透摸准再出口出手,你在別人眼裡就是有決斷有魄力,運籌帷幄。


人生來都是璞玉,性格也是,必須經過雕琢,才能巧奪天工、光彩奪目,而不在這材質是玉石、瑪瑙還是翡翠。


所以要像王夫之《讀通鑒論》里所說的那樣——「居其位,安其職,盡其誠而不逾其度。」


人與人,性格也有合與不合之別,這是天道,本就如此。


《周易》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合與不合,承接的是一種秉之於天的緣分,不必把心力浪費在糾結他人的不喜歡或爭取別人的喜歡上,有緣的人,無須費力。


看人看走眼,說到底是因為用眼去看。


拋開表面,去覺察一個人的氣,感應一個人的性,沒有看不準一說,因為這些是裝不出來的。



04




  • 久於人品。



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太上感應篇》說:「心起於善,善雖未為,吉神已隨之;心起於惡,惡雖未為,凶神已隨之。」


生活中也常聽人說,人品不好的人,走不遠。


太多人只是把這些話當做勸善之言,而沒有把人品關係自身得失真正當回事。


這是因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這個道理就如同投資和投機的區別:投資站立的是根本,把握的是方向,謀求的是長遠;投機盯著的卻是表面,陷身的是變數,進行的是賭博。


所以是投資領域出了股神巴菲特,賭場上常見的戲碼則是傾家蕩產。


善,正是這樣一個根本,老子所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


做一個善良的人,永遠做著良善的事,就等於在人生旅程中時時處處給自己把住了大方向,什麼都不必思慮都不會有差池。


孟子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生之路長此以往還會形成一個越來越大的正向勢能,如同漸漸聚起一個風口,最終將自己推向天空,得以高飛而遠遊。


這就是給自己造勢。


人有三等:

下等逆勢,中等用勢,上等造勢


做一個善人,就是一個會造勢的上等人。善良,其實是一種智慧。


人品不好,走不遠;人品不好的人相交,同樣走不遠。


因為兩顆只為自己的心,是貼不近的;沒有對對方好的心做鋪墊,也是走不下去的。


隋代王通說得好:「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


想做一個人生贏家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守住自己的良心,將最有人情味兒的那條路走下去。


有了這個基礎,其他的事都會簡單很多,一個好人往往更容易從世間得到機會。


而世人的失敗,多是因為沒有守住,沒有走下去。


所以常常得利一時,而不能得利一世。 



05




  • 終於慈悲。


何為慈悲?有句話說,世間沒有可恨的人,只有可憐的人。


這句話道出的,正是慈悲的真諦。


為什麼沒有可恨的人只有可憐的人?


因為所有所謂可恨的人,都無不因為自己心中的執念和魔障,而他們自己也在受著這些心魔的苦。


一個消滅了自己心魔的人,就不會受他人和世事的干擾,眼中自然就沒有什麼可恨的人。


可是對別人的苦,他是能感同身受的,所以才有可憐。


人的修為和高度只有到這份上,才會生起慈悲。慈悲,是一種境界。


所以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見世間過,是因為只看此心動與不動、自心清凈與否的修行心態,更是因為一份慈悲。


說白了,慈悲的內核,也不過是人人皆知的四個字——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到了極致,就是慈悲。


所以佛家還有個詞,叫「一體同悲」。


彼時已經掙脫了自私自我之心的羈絆,而與眾生合為一體,隨眾生樂而樂,隨眾生悲而悲。


這樣的人,就是聖人,就是佛。


到了這份上,如何不是人品的極致?我們或許達不到慈悲的境界,但至少還可以去盡量將心比心。


那樣,就是在努力成為一個慈悲的人。


我為人人,自然人人為我。我利益天下,自然天下歸心。


這,就是人間最光明的那條正道。


始於顏值,敬於才華,合於性格,久於人品,終於慈悲。


做人如此,交友亦如此。


世間紛擾,亂相敝目,混沌蒙心。


守得住這條正道,才能在萬千人當中,交下最值得交的那個;


在萬千種選擇中,選出最有意義那種。


若能如此,便是不枉此生。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洞見 的精彩文章:

TAG: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