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會放手是對孩子最好的養育

學會放手是對孩子最好的養育

01

我是一個一歲孩子的寶媽,在當媽媽這條道路上還在不斷地摸索階段。但是很多事實表明,學會放手才是對孩子正確的教育方式。

關於教育孩子,明星父母們還是有一些過人之處,值得我們去學習。

馬伊琍:在女兒不願意上幼兒園的時候,她把送女兒送進幼兒園後,頭也不回走了,躲在車子里哭。對於孩子來說,幼兒園是一個必經階段,人生的第二次「斷奶」,和父母保持距離,開始獨立的第一步,所以她的「狠心」,也是為了讓女兒懂得—孩子,你終將離開父母的懷抱,一個人去面對。

蔣雯麗:從孩子小的時候,就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自己的事情,一定讓他們自己去做,因為每一件事都是在鍛煉他們。

郭濤:不接受男孩哼哼唧唧的撒嬌,對於一些原則性問題不妥協,孩子大了,就該有一個樣子,有擔當和責任心。

蔣勤勤:開放式鼓勵式教育孩子,只要不危險,都會讓孩子去嘗試。孩子願意去嘗試沒有做過的事,就是一種成長。

眾所周知,相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明星的孩子,簡直就是含著「金湯匙」出生,可明星父母也深知,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很重要,不然,「金湯匙」就會變成「金匕首」。

正確的教養方式,才會為孩子保駕護航。不合適的教養方式,卻只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前不久,網上爆出一個中國留學生,為了招待朋友,讓父母指教如何做西紅柿炒雞蛋。大半夜,他的父母在微信上直播,如何做出一盤西紅柿炒雞蛋,這個行為感動了很多人。

可是,在這個行為背後,大家有沒有嗅到一絲的無奈。西紅柿炒雞蛋,這麼簡單的一盤菜,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卻不會做。

還有一個「旗鼓相當」的大學生,因為習慣了每次吃拌面,都是媽媽拌好的,以至於去飯店吃拌面的時候,無從下手。

這些成年「巨嬰」看著讓人覺得好笑,可是,正是因為不適當的教養方式,才導致了有了這些巨嬰。

在我們身邊,你總是隨處可見這樣的家長——嫌孩子吃飯慢,去喂孩子吃飯,覺得孩子穿不好鞋子,就直接上手。在遊樂場,你可以看見拿著水杯勸說孩子喝水的家長,他們的理由很簡單,一玩起來就忘記喝水。

試問,幾個月大的嬰兒,都知道渴了餓了的感覺,那些蹦躂的四五歲的孩子,怎麼會不知道什麼時候渴了?

孩子們也很無奈——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有一種飢餓,叫奶奶覺得你餓。這種關心和照顧,不是真正的愛。它是枷鎖,束縛著孩子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讓孩子本該有的「功能」在一點一滴消失。

02

在我家寶寶剛剛滿一歲過完生日那天,我清楚地記得我放開手後,他自己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白天是奶奶在照顧,奶奶怕他摔倒所以一直是領著他走。每次我在家的時候我都會盡量保證他想做的事情好奇的事情都會滿足。

比如,我會允許他在地上盡情的玩耍,然而在很多人看來都會覺得這父母是怎麼做的,可是在地上玩又能怎樣呢?是衣服髒了嗎?是手髒了嗎?還是地上涼了?

我會在喂他吃飯的時候讓他自己用勺子,這一舉動首先反對的就是寶寶奶奶。她會覺得本來自己就不會吃非要逞強,吃的衣服上桌子上都是飯粒。或許在奶奶輩們看來都是一樣的想法吧!

在中國大多數的父母們都不理解國外得一些教育方式。

在德國:6~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和買東西;10~14歲要參與修剪草坪。

在美國:1歲左右的孩子,用餐時被父母「綁」在餐椅上,自己用小刀叉吃飯。

在瑞士:孩子在初中畢業後,就要去當一年的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課。

在日本:全家旅行,不論多小的孩子,都要背一個小背包。十幾歲的孩子,依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自己掙學費。

韓國:兩三歲的孩子,出遊都是自己走,累了,就休息一會再接著走,家長很少會抱著他們走。

法國:寶寶幾個月大,就會被安置在一個安全的嬰兒區。再大一些,就放在地攤上,來回爬。鍛煉孩子的身體的同時,也讓他們獨立。

相比之下,中國很多父母的愛,太過於密不透風,悶得孩子沒有縫隙去「施展」自己。因為太勤勞,所以太辛苦,因為辛苦就會有抱怨;因為著急,所以焦慮,因為焦慮所以有負面情緒。

最後,我們所謂的「為孩子好」,都變成了親子關係的一場拉鋸戰,付出了那麼多,卻終究沒有教育出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可能還會收穫一個「小白眼狼」,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父母們,沒有get到教育孩子正確的打開方式。

03

什麼才是教育一個孩子正確的方式呢?

不主動,鼓勵孩子去嘗試,賞識教育。總有家長抱怨養孩子心累,怕孩子磕著碰著,被很多「小意外」傷害了,所以家長搖身一變,成為「唐僧」,耳提面命告訴孩子,哪些不能做,做了你會怎麼樣。

這種「填鴨式」的叮囑,可能會讓孩子避免一些傷害,但可能會激發孩子更深層次的好奇心,導致他們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受傷。

家長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孩子受傷。可往往是,避免了傷害,也壓抑了孩子的探索心。

正確的做法是,在自己的視線里,幫孩子把控「意外」的同時,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保護好他們的探索欲,鼓勵孩子去嘗試,並且不要主動告訴孩子,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

有一次,和朋友在一起吃海鮮,有人吃芥末,兒子也要吃,怎麼哄勸都不行。後來,一起吃飯的朋友,直接用筷子蘸了一下,塞到她兒子嘴巴里,小傢伙辣得直哭。我為她朋友的做法點贊,這芥末吃了,也不會中毒,孩子這麼強烈要求吃,就讓他自己去嘗一嘗,覺得辣了,自然不會吃。

你不主動告訴孩子芥末吃了的結果,讓他自己去嘗試,讓他自己去承擔這個吃的後果,遠遠要比你阻止他要好。

鼓勵孩子多去嘗試,比如,在家裡做餃子或者一些麵食的時候,孩子們總想參與,那就讓他們參與其中,多鼓勵他們,誇獎他們,這對於他們以後願意去嘗試做一些其它的事更有信心,成為一個充滿自信的人。

會拒絕,當一個「偷懶」的家長。在平日的生活里,家長們可以適當地「偷懶」,拒絕去幫助孩子,或者是他們的一些要求。

家長越「懶」,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多了,依賴感也就弱了,也會變得越來越獨立和強大。

當一個「偷懶」的家長,孩子也會把自己變成大人,變得體貼家人,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你將收穫一個人更加獨立的孩子。

要負責,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關於責任心,很多家長對於這個概念很模糊,總覺得孩子小,所以大包小攬所有的事。比較常見的就是,孩子犯了錯,出來道歉的卻是家長。這種包辦的後果,就是讓孩子不會為了自己的行為買單,意識不到錯誤,也不會在錯誤里得到任何的成長。

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獨立自信,聰明懂事的孩子。可是,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跟家長的教養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育兒這條路上,在我看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不主動幫助孩子做能夠做的事,鼓勵孩子多嘗試,負責製造機會,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相信孩子在你放手後,會越來越好,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80後倆兒子辣媽 的精彩文章:

TAG:80後倆兒子辣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