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慈禧太后這個離譜的決定,讓29歲的光緒皇帝當眾失聲痛哭

慈禧太后這個離譜的決定,讓29歲的光緒皇帝當眾失聲痛哭

1900年(清光緒26年),是清廷乃至整個中國多災多難之年。年中,清帝國宣布對外國列強開戰。不到兩個月時間,慈禧就在洋人的槍炮聲中,挾光緒帝西逃。北京城被血洗和搶掠,並在第二年被迫簽下《辛丑條約》。

這一切禍端,很大程度上源於幾次討論「是戰還是和」問題的御前會議。最後一次會上,慈禧不顧「主和派」的強烈反對,強行拍板作出了「攻打外國使館」這個離譜的決定,一手導演了一場禍國殃民的「愛國」鬧劇。決定作出後,光緒皇帝當眾失聲痛哭。

1900年6月,清廷接連召開了4次御前會議,討論的都是與洋人的「和戰」問題,與會的主戰派與主和派爭辯激烈。主和派是光緒皇帝所支持的,主張對外議和並鎮壓義和團,包括許景澄、袁昶、徐用儀等人;主戰派則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主張對外宣戰,攻打各國使館,並支持義和團的行為,包括載漪、剛毅、徐桐等人。

16日,慈禧用光緒的名義召集了第1次御前會議。光緒知道,此時絕對不能戰,但又害怕慈禧,就借「通洋務」許景澄(內閣學士)之口分析「戰」的影響。許景澄根據多年的外交和洋務經驗,陳述與洋人開戰的後果。

光緒則以甲午中日之戰為例,在會上一直強調同時挑戰多國的惡果。光緒的態度得到大多數朝臣的支持,軍機大臣王文韶甚至伏地叩頭稱:「聖慮及此,國之福也!」

17日,召開了第2次御前會議。光緒列舉了義和團的種種不是,分析了主戰派提出的「用人心抵禦外侮」的不可操作性,得到不少與會者的認可。

但是,這次會議前,慈禧收到載漪上奏的一個假消息,說是洋人即將照會清廷,要求她「歸政皇帝」。得到此消息,慈禧的「仇洋」情結迅速膨脹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慈禧嚴詞否決了光緒的意見,力主對外開戰。

就在這天,朝廷還接到了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的電報,表明了主張剿滅義和團、反對對外宣戰的立場。因此,這次會議也沒有結果。

18日,慈禧太后召集了第3次御前會議,企圖強迫朝廷通過宣戰的決定。在此次會上,慈禧勃然大怒,大罵反對開戰的王文韶和聯元。

會上,許景澄再次提醒慈禧,不要傷害外國使臣,毀滅使館,否則會釀成國際大事件。實際上,慈禧也清楚此戰凶多吉少,但她認為當下最重要的是對抗列強要求自己「歸政」的企圖。

由於主和者仍有不少,會議還是沒有達到慈禧預想的結果。慈禧只好命王文韶等人前往外國使館交涉,阻止外國軍隊進入京城。

19日,大沽淪陷。慈禧又錯誤地認為,「歸政」可能近在眼前。因此,她又迅速召集了第4次御前會議。這次會議不進行討論,而是由慈禧明確宣布向「萬國」開戰的最終決定。

慈禧命令許景澄去給各國使館送去照會,限各國使館人員在24小時內離開北京,由政府派兵護送到天津。這個等於宣戰的照會,讓光緒和主和官員大驚失色,光緒、許景澄、袁昶3人失聲痛哭,被慈禧厲聲呵斥。

21日,清廷發布了一道上諭,號召「同仇敵愾,一決雌雄」,通常人們把這道上諭稱為《對萬國宣戰詔書》,號召全國軍民抵抗侵略的戰爭。次日,慈禧太后攜光緒等向西倉皇出逃。經過兩個月的時斷時續的戰鬥,北京城被八國聯軍攻破。此時,慈禧才發現「歸政」不過是無稽之談,轉而放低姿態向列強求和,下令剿殺義和團,還違心懲處了載勛、毓賢、溥靜、載漪、載瀾、英年、剛毅、趙舒翹等所謂的「肇禍諸王大臣」。幾年後,慈禧歸西,給後人留下一個滿目瘡痍的山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調伏自心 的精彩文章:

TAG:調伏自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