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水與石之旅:京都覓石記

水與石之旅:京都覓石記

這是京都紀行的第三篇。

過往數年來流連中日韓三國賞石文化,故藉此旅行,拜訪百年老鋪河合香草園覓得心儀水石,又赴貴船川尋覓名石遺迹。旅途之中,更時時刻刻領略京都人的愛石之風。

去年十一月里的京都之行,除了與紅葉的「一期一會」之約,我另有所圖,那就是去探訪日本水石文化。

更明確地說,是想為自己的奇石收藏中添加一塊富含日本傳統水石趣味的茅舍石或者潼石(即瀑布石)。我時常覺得,這兩種石頭,正是體現日本水石與中國奇石文化的異同點的極好的參考物。

紫貴船潼石,圖片來自日本水石網

過去一兩年間,借旅遊、訪學機會,有意無意間徜徉於中日韓三國山水間,對三國的賞石文化也略有感悟。在我看來,傳統意義上的山水景石,在這東亞三國中儘管名稱不同,卻都不曾脫離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頑石的認知。歸結起來,其異同點不出於這樣兩句話:石乃土之精,石為雲之根。

石乃大地之精華,體現在賞石文化中,集大成者即是山形石。祖國的山形石中,往往以峰為要,或奇險,或壯美,這是深深紮根於對我國壯美河山的傾慕之中的;日本水石的山形石則以輪廓柔和、山川秀美為特點,這與日本的山川少高聳入雲之峰而多連綿山地的地形有關。至於韓國的壽石,又多雄壯孤峰,那自然是北地疏曠豪放之山勢使然。

筆者收集的東亞三國賞石(從左至右依次為靈璧滴水蓮花,韓國鳥石,日本神居古潭石)。雖非精品,卻頗有代表性。

如果說石乃土之精,是取頑石的穩重,那麼石為雲之根,則是喻說石的輕靈。中國和日本的古代文人兼賞石家都曾稱石為「碧雲根」,便是這一傳統的力證。不過也正是在這一點上,中國奇石和日本水石在近代產生了明顯的差異。正如日本水石研究大家丸島秀夫所言,中國的賞石傳統中,對「雲」的重視是與中國的道教思想和洞穴信仰息息相關的,而相對來說,日本賞石界則無此傳統(除了古代日本文人因親近中國文化而受文人石感染的那部分),因此當今的日本水石中,就較少有「鎖雲」之類輕靈風格的審美旨趣了。

(左圖為日本江戶後期文人、賞石家市河米庵所作賞石漢詩,其中即稱靈璧、太湖等奇石為「碧雲根」)

而此次京都之行中我欲求取的潼石和茅舍石,則正處在這幾種賞石風格乃至東亞諸國的文化傳統的交匯之處。潼石山中有水,水助山勢,是中國奇石和日本水石中共有的經典意象(例如中國的烏江瀑布石、靈璧滴水蓮花和日本的靜岳石、貴船川石等);而茅舍石從形式上來說,似是日本獨有的審美文化,但在文化審美角度,卻是東亞傳統文化思想所共享的。

加茂川茅舍石,圖片來自日本水石網

恰如王維的詩句——「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雖不見人,當知應有人跡,何況,莫忘了靜觀空山的詩人本身。所以茅舍石縱然不過孤零零一間空屋子,但每每凝視茅舍石,都引我遐想,是什麼樣的人住在這裡?又會為了什麼樣的故事才築此小屋呢?

香草園訪石

帶著這樣的意趣欣然而往京都的河合香草園,果然沒有空手而歸,覓得了一塊心儀的茅舍石。

河合香草園的大名,自我對日本水石感興趣之時,早已銘刻心中。香草園綿延一百三十餘年,河合家三代掌門人,都在日本水石和盆栽界聲名遠揚。這些年日本水石逐漸有「老齡化」趨勢,很多水石店都因為店主年邁甚至故去而歇業,因此本來此趟旅行並不指望能專門拜訪一兩家水石店。所幸出行前兩周,在上海石展上遇見靈璧古石「鎖雲」的主人周易杉老師,周老師推薦說香草園是極值得一去的,遂下定決心一訪。

巧合的是,那天從著名的三十三間堂看完佛像出來,正欲坐計程車往香草園趕去,上車地點恰好就在「加茂七石庭」。京都乃是日本探石的重鎮,以「加茂七石」為代表,加茂川、貴船川、宇治川等各地均有水石出產。京都博物館旁邊的這個並不起眼的小小庭院,正是集中展示了加茂川流域(實則亦包括貴船、鞍馬地區)所產的七種著名石種。

加茂七石庭。京都二條城亦另有一枯山水風格的加茂七石庭。

計程車快接近目的地的時候,從寬闊現代的崛川路上一轉,進入狹窄的疊屋町,就彷彿穿越時光到了舊時的京都。地如其名,「疊屋町」里,京都傳統的長屋層層疊疊,極富昔日風情。香草園便在這一帶名為大宮通的道路上了。

京都大宮通一帶宛若舊時的風景(圖片來自網路)

香草園是典型的京都長屋。入口不大,內里則頗為幽深。店中擺放的自然是各類水石,具代表性的水石品種均可見到。店主似乎不在,年輕的女主人(我猜是不是第三代店主的太太)則在認真地給石頭拍照,想來是要放到網上去。時代不同了,這家百年老店也不得不「觸網」,不過京都人的熱情和親和卻不曾消失。略微寒暄了兩聲,我便專心看石頭,女主人卻再三為必須專註拍照以及因為拍攝工作而致店內石頭略有雜亂而向我道歉。

其實真正打擾人的是我吧,不時還要問幾個問題,女主人都會停下工作一一認真解答。不多時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從長屋深處慢慢移步出來,想來應該是二代店主的夫人。老夫人聽說我是周先生介紹、專程從中國而來,還特意向我問周先生好。承蒙兩位女主人的厚意,又請我去到店隔壁的另一棟並不對外營業的小樓,大概是河合家閑置的客室,屋中榻榻米與矮柜上擺放的,自然又是各式水石,其中不乏如今已經很少見到的大中型水石與古石,讓人大飽眼福。

香草園玄關。因尊重日本習俗,訪問途中並未拍照,僅在徵得女主人同意後拍攝了正門以作紀念。下圖為當地電視台拍攝的紀錄片里的店內一角。

最終,我選擇了一塊產自富士川的茅舍石作為此行的紀念品。這塊茅舍石形在像與不像之間,石頭底部以及細部略有雕琢修飾痕迹,這是日本茅舍石常有的特徵。其形成當是久遠年代中石頭落入河中磕碰碎裂,又經富士川水千萬年的拍打所致,因此表面光澤瑩潤,其色青黛,如青藤滿牆,間中又點綴一些黃色暗斑,恰似人間煙火熏燎的痕迹。

香草園所得富士川茅舍石

貴船川探石

就在京都之旅出發前,在日本水石期刊《愛石》中,恰好看到一段有關蓮月庵黑川翁和河合香草翁的貴船川探石故事。從時間上來判斷,這位河合香草翁當是第一代園主河合鳶藏,那便是百多年前的故事了。這真是天意。因為在拜訪了河合香草園之後的第二天,恰好安排了去貴船、鞍馬賞紅葉。於是蒙夫人恩准,決定在賞秋之餘,效仿日本的水石藏家,在貴船川里找機會過一把探石之癮。

日本水石文化與我國奇石的區別之一,大概在於石頭獲取的方式。日本全國多河流,因此探石之風在水石愛好者之中蔚然成風,成刊三十多年的《愛石之友》(後改名《愛石》)雜誌幾乎每期都有探石活動的報道。我國雖然也有探石活動,但畢竟國土幅員遼闊,加之水文地理狀況也與日本不盡相同,似乎就較少有如此大規模與有組織的同人活動。

以我淺見,正是探石這一人文活動,使得日本水石傳統中帶上了親近自然的特性。有時候看日本水石圖集,時常會覺得某一石並不如何出彩。但是轉念一想,也許收藏者所看重的,並不僅僅是通用的審美感,還有那石頭上附有的一川一山一城一故土之信息。戰國著名武將伊達政宗家流傳下的名石《鎌倉》,也正是因為其形似鎌倉地形而惹起鄉思的緣故。

日本戰國武將伊達政宗家傳承石——「鎌倉」。刊載於《愛石之友》雜誌。

畢竟,水石也好,奇石也罷,固然有共通的審美依據(不然就不能流通也不便交流了),卻也不應排除個人情感之寄託,獨特體驗之附著。

貴船之石,在日本近代水石史上是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1907年出版的盆栽水石同人志《盆栽雅報》中,當時著名的文人、同時也是水石收藏大家的谷澤溪石就曾經說,水石產地遍及諸國(註:此處「國」是指日本古代國內地區劃分方式),但以京都的加茂川所產為佳。在加茂川各種水石中,谷澤又說,以真黑石(即八瀨真黑石)為最上品,此外鞍馬和貴船亦出產所謂「系卷石(亦稱系掛石,表面有石筋如纏線一般)」等石種。

京都二條城的「加茂七石庭」的七石說明

從谷澤所言可知,當時的貴船諸石,在水石審美趣味上(至少是一部分水石愛好者如此)似是以「系掛石」為代表的。而事實上,根據日本水石雜誌《愛石之友》2005年12月刊的特輯《產地歲時記——京都府》一文,貴船川所產水石種類有六種之多,除了「系掛石」外,還有如今水石收藏者珍視的紫貴船石。此石種多以山形或者島形石為上品。

紫貴船山形石,摘自日本水石網

貴船川旁偶遇的一家茶鋪陳列的貴船系掛石標本

早在數十年前,歷經數度水石收藏和探石熱潮,系掛石和紫貴船石就已經在貴船川中難覓蹤跡了。如今貴船川中多見的,是同樣名列貴船六石種中的貴船綠艾石,因其色澤如艾草之色而得名。這一類石頭的成分以輝綠凝灰岩為主,為兩岸山體岩石風化脫落後在水中經千萬年的沖刷而形成,多呈深綠色,局部亦可見紫色。

筆者撿拾的一塊貴船石,表面可見紫色脈絡

我匆匆而來,下到河灘上,也不過是想體驗一下探石的樂趣,並不奢望真能撿到什麼寶貝。單只是在這群山環抱、淺水清澈的河灘上走走,翻檢一兩塊略有點意思的卵石,彷彿又回到了年少時在河邊翻石頭捉魚蝦的時光,就已十分滿足。時近深秋,河水帶著早落的紅葉從上游流下,划過手指又繼而向貴船口一路漂去,偶爾飄到淺灘上,被厚厚的青苔與水草挽住,便是秋日溪流獨有的景色了。

貴船川探石即景

撿拾才五分鐘,手已經變得冰涼,可以想見日本探石者的辛苦。將所得壘在河灘的大石上,仔細挑選,又考慮這天還要跋涉貴船與鞍馬山,無法負重太多,最終決定帶走三塊以作紀念。三塊均為貴船綠艾石,其中最大一塊皮質較好,且綠色中嵌有貴船石典型的紫色礦脈,正好對應這晚秋時節的楓葉山林之景,其古拙模樣又如蹲踞水邊的青蛙,不禁教人想起松尾芭蕉「古潭青蛙」的絕句來。

貴船蛙石。友情客串者為吾家所養日本石龜與中華草龜雜交小龜,得名「雪諾」

另一塊則是頗為難得的小山形,表面略有變化,置於砂盤之中,呈孤島砂海之景。略噴些水上去,表面變得瑩潤起來,隨著水分的揮發,深淺層次又顯現了出來,倒正是正統的日本水石的觀賞方法。

貴船川探石所得小山形石

旅途遇石

日本水石界把京都稱為水石之都,日本水石史家們也大多認定,在十九世紀末期二十世紀初期日本水石勃興之時,正是由以京都為中心的關西地區引領一代風氣。

典型紫貴船山形石,圖片來自網路

想來,這多少也是因為歷史與地緣的關係。一方面,從中國奇石文化傳入的日本中世紀,到漸漸發展出自我風格的近代水石勃興階段,京都正是日本政治與文化中心,愛好水石的統治階層、文人以及收藏家輩出;另一方面,關西地區的眾多河流中出產水石頗豐,也就因此得了地利之便。

所以此次京都之行,即便不那麼刻意去尋訪,也時常能邂逅美妙的石頭,領略京都人對於水石的鐘愛之情。

如在貴船神社奧宮附近,就邂逅了一塊數米高的貴船石,石質蒼老,輝綠與紫紋相間,正是典型的貴船石。實際上,貴船、鞍馬地區除了出產供雅玩的水石,還為日本蜚聲海內外的庭園提供了大量的石材,無論是貴船石還是鞍馬石,都是庭園設計師求之不得的著名材質。貴船神社中,亦有近代日本造園名手重森三玲以貴船石建造的枯山水石庭。

歷史照片:鞍馬石還是製造日式庭院燈籠的重要材料。來源:《地質新聞》1991年刊

又比如在鞍馬寺門前,曾見到一間鋪子的櫥窗里展示著各種貴船石,其中不乏系掛石、紫貴船、鞍馬石等名貴品種以及山形、茅舍、潼石等形態。仔細一看,居然是一家蕎麥麵店,然而在這名石輩出、愛石遺風尚存的地區,卻毫無違和感,想來店主定是同好之人。

鞍馬寺山門對面蕎麥麵店和店門口陳列的水石

沿著貴船川從貴船神社前往奧宮的路上,更是處處可以遇到同道中人。無論是進山途中隨意挑選的家庭飯店,還是途經的茶屋,都能見到店主精心陳列的貴船石。雖然這些石頭未必是什麼名品,但是京都人敝帚自珍的愛石之情,卻反反覆復在訴說著同一個道理:

愛石,即是寄情一方水土,也是每一位愛石者,為自己建一處心靈庇護所。

攜貴船所覓之石登上鞍馬寺高處,眺望洗心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朴石的私人筆記 的精彩文章:

TAG:朴石的私人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