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古代過冬至就是過新年?萬萬想不到冬至吃餃子是源於此!

在古代過冬至就是過新年?萬萬想不到冬至吃餃子是源於此!

冬至,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誕生於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周公用土圭測日影,發現有一天中午的日影有13.5尺,是一年中最長的。於是根據對每天影長的分析敲定當日為冬至,冬至也就成為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

冬至之後,日影逐天變短,天氣開始回溫、草木萌發,預示著一輪新生命的開始,所以在古人心中冬至是大吉之日,是值得紀念的。在周朝曆法中,夏曆十一月是正月,冬至就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也就是說過冬至就是過新年。從周到秦 一直延續著這樣的習慣,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把冬至和新年真正區分開來,冬至從此被稱為「小年」。

在漢代,冬至是個異常熱鬧又舒心的日子。在冬至,官方例行休假,不上朝、不聽政、軍隊待命、商家停業,親朋好友可以相互拜訪、互贈美食,心情愉悅地度過這一天。

到了唐宋時期,冬至演變成祭天祭祖的節日,在這一天百姓要祭拜父母尊長,而皇上得舉行祭天大典,翌日便在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賀。直到明清時期,皇帝也得舉行祭天大典,這一習俗在如今的潮汕、浙江部分地區還在延續。

冬至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和傳承,成為人們非常重視的節日,同時也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在冬至當天,餃子、餛飩、湯圓、羊肉、麻糍、糯糕等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作為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冬至是必然要吃餃子的。那麼,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

民間許多人認為,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相傳張仲景告老還鄉回到老家南陽時,見不少鄉親們的而過都被凍傷了,於是他便在大雪紛飛的天氣里搭起醫棚,為鄉親們煮好了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鄉親們服用後沒多久耳朵都好了。因此,每到冬至這一天,鄉親們就會模仿張仲景當時製藥的過程做成成品,慢慢的就形成了吃餃子的習俗。這個故事雖然美麗動人,可是餃子並不是源於此。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春秋古墓、三國古墓和唐墓中都發現了餃子的蹤跡,也就意味著餃子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然而餃子以前叫做餛飩,現如今在北方餃子就是餃子、餛飩就是餛飩,而南方仍然保留了這種稱呼。那麼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這就不得不從《山海經》說起了。

國外學者李約瑟說:「中國人食用的餛飩是混沌留下的最古老的遺迹,渾沌換上食字旁便是餛飩。」這種說法讓人覺得不可置信,不過還蠻有意思的。

《山海經》中關於盤古有這樣的描寫:「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之後,盤古開天闢地,出現了新的世界。無論是餃子皮還是餛飩皮兒,在其中加上餡兒,就象徵著混沌天地一團包的格局。冬至最初是新一年的開始,象徵著萬物復甦,所以在這天咬破餛飩就意味著開闢了一道新的天地。在百姓心中,這是一種莊嚴的祈福儀式,希望有個好的開始,渴望福壽相伴,而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

從小到大每年冬至都能吃到媽媽包的餃子,今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翔說天下 的精彩文章:

紫禁城中有那麼多口井,為什麼無人敢飲用,甚至都不敢用來洗漱?

TAG:翔說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