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當前任看到你秀恩愛後會採取什麼行動?

當前任看到你秀恩愛後會採取什麼行動?

壹讀精選

最近本來不被看好的《前任3》,搖身一變成了票房贏家。相信很多朋友都去看了,也有不少看哭了的。劇中的孟雲在和女友分手後在交友軟體上放飛人生第二春,也最終導致了相愛5年的兩個人分道揚鑣。壹讀君就好奇了,社交軟體真的對情侶之間的感情影響這麼大嗎?

在如今這個社交媒體時代,不少人在成為情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社交媒體上曬出來。比如在美國,許多臉書用戶會在臉書網公開戀愛關係,雙方會在社交媒體上互相關注,發布浪漫照片,並配以秀恩愛的文字描述。

這樣做固然有一些好處,比如公開兩人的約會狀態可以增加戀愛關係的透明度,是一種戀愛承諾的象徵,能夠幫助彼此在戀愛關係中更好地實現自己。

然而,這種與社交媒體相互結合起來的戀愛模式並非總會收穫美好的結局。有時,在網上過度秀恩愛可能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比如說,分手後,那些曾經秀過的恩愛如果沒有被及時刪除乾淨,過去的蛛絲馬跡可能會為未來的戀愛埋下隱患。

社交媒體上的歷史記錄與誤解

社交媒體上可能透露出大量的個人信息和情史信息,容易引發誤解、嫉妒、不信任等情緒的產生。種種矛盾的焦點都在於,社交媒體上常常可能包含了與前任戀人的大量信息,比如相互點贊的照片、以前秀恩愛的痕迹等等。這些與前任戀人的親密互動可能會滋生現任戀人的嫉妒和猜疑情緒。

除了猜疑,某些誇張情況下,有些人甚至可能對自己的戀愛對象產生病態情緒。處於浪漫狀態的情侶對此要有所認識。

嫉妒情緒與攻擊行為

2009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許多人之所以因為使用社交媒體產生嫉妒情緒,部分原因是因為置身於戀人與他人的曖昧信息中。他們在瀏覽對方主頁的過程中產生了嫉妒情緒,而這種嫉妒情緒又會刺激他們去進行更多的社交媒體監視,進而引發更多的嫉妒情緒。

這種嫉妒情緒可能引起更多的爭論,有時甚至可能導致身體攻擊行為,這或許提示我們,情侶在社交媒體上要給彼此保留空間。

布雷姆等人在2014年的研究發現,情侶在社交媒體上給對方留有的空間多少,可能會影響彼此之間矛盾產生的可能性。

他們指出,嫉妒是導致很多情侶產生矛盾的根源,而社交媒體則是一個容易產生嫉妒的網路環境。

不過另一方面,他們也指出,如果社交媒體上的資料、照片與現實生活中並無二致,那麼親密的社交媒體關係會增加戀愛關係的滿意度。

網路監控不應成為戀愛新常態

博拉霍等人在2015年的研究指出,無論是懷著監控心態瀏覽對方的社交網站主頁,還是在對方主頁上留下粗魯或威脅式的評論,都可以視作一種網路約會暴力。

並且他們認為,網路暴力行為可能與生活中的身體暴力行為有關。有網路約會暴力行為的人,可能更容易產生線下約會的暴力傾向。而在生活中經常實施暴力行為的人,出現網路暴力行為的機率也可能更高。

博拉霍等人還特別指出,在愛和關心的名義下,這種實質屬於監控的網路行為可能看起來會顯得不那麼壞,讓這種監控行為「名正言順」地進行下去。

現代科技在不斷加強個體連接的同時,增強了我們想知道他人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的好奇心,也降低了個體對保護自身的感知意識。然而,網路監控並不應該成為戀愛新常態。

濫用社交媒體的模仿行為

人們是從哪兒學習到這種網路監控行為的?馬庫姆等人2016年發表了一篇名為《大學生戀愛關係中的網路監控行為》研究,該研究指出,對個人來說,網路監控行為習慣的產生是周邊行為與低自我控制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他們注意到,許多喜歡在網上監控別人的人,自己周邊可能就普遍存在這種行為。對於部分自控力低的人來說,受群體行為影響,他們會覺得這種侵入式的在線行為沒什麼不妥之處。

社交媒體上不一定有永遠的朋友

雖然當我們沉醉在愛情的甜蜜時,難免會有分享炫耀的心態,然而,人們卻常常忽視了一點:社交媒體上不一定有永遠的朋友。關於這種情侶間的網路監控行為,除了控訴監控行為的不合理之外,對可能受到監控風險的人來說,注意不在社交媒體上過多發布自己的感情狀況也很重要。畢竟,社交媒體上不一定有永遠的朋友,誰也無法預知未來。

來源 | 譯言(yeeyancom)

作者 | 楊淳雁

已授權,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讀 的精彩文章:

TAG:壹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