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朝鮮為了報答中國建了一座門,在門裡跪拜中國人,如今他們想要拆除

古代朝鮮為了報答中國建了一座門,在門裡跪拜中國人,如今他們想要拆除

昔秦皇漢武,昔唐宗宋祖,昔成吉思汗。曾幾何時,華夏的繁榮和文明令四方臣服。許多蕞爾小國為了表示自己的心悅臣服,表示自己對天朝上國的忠心,紛紛表示願意成為中國的附屬國。而古代朝鮮也是這樣一個心甘情願臣服於中國的國家。

日本大名豐臣秀吉,曾統治了日本將近十年的時間。在他統治的時期,他曾經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當時的朝鮮。直指朝鮮的首都。兵臨城下,由於實力相差過於懸殊,朝鮮國王無力與豐臣秀吉大軍做抵抗,只能棄城而逃,率親信門逃進深山之中。後來又輾轉逃到了今天朝鮮和中國的邊境--鴨綠江邊。朝鮮國王走投無路之時只能向天朝上國,當時的大明王朝求救。

明朝當時的領導者是萬曆皇帝。一向臣服的朝鮮有難,萬曆皇帝決心傾盡明朝的全力幫助朝鮮渡過難關。於是發動了和日本之間的中日萬曆之戰。這場戰爭一打就是七年之久,軍費開銷達八百萬之高。最後這場曠日持久,艱苦的戰爭以明朝的勝利而告終。最後將日本軍隊全部趕出朝鮮。豐臣秀吉勢力集團徹底倒台,日本進入了德川家康領導的德川幕府時代。

明朝擊敗了日本之後,並沒有將乘人之危,將朝鮮據為己有,而是把失地全部還給朝鮮國王。為了報答大明王朝對朝鮮的再造之恩,朝鮮國王決定在朝鮮國內修建一座「迎恩門」。舉國上下稱大明使者為天使。不僅如此,朝鮮實行全部「明朝化」,一切向明朝學習。國內不允許出現「反明」的聲音,否則會引來殺身之禍。

起初的「迎恩門」只有一個小小的紅色木門,連一塊像樣的匾額都沒有。到了朝鮮中宗時代,中宗決定重修迎恩門。他想將迎恩門修成一個中式的四柱牌樓,為此,他還特地派人請來中國的工匠來修建。可是修建這樣的一座富麗堂皇的牌樓花費甚巨。對於當時國家還「揭不開鍋」的朝鮮來說有些不切實際。後來在大臣金安老的提議下,中宗決定將四柱牌樓改為兩柱牌樓,並且在上面覆蓋上青色的瓦片。

中宗三十二年(公元1537年),朝鮮在修建好的兩柱牌樓上掛上「迎詔門」的匾額。可這一來,卻引起了一個人的不滿,這個人就是當時明朝的大臣薛廷寵。別看他的名字里有「寵」,可他卻並不是一個趨炎附勢,顛倒黑白的寵臣。而是一個敢直言上諫的忠臣,曾多次彈劾大奸臣嚴嵩。薛廷寵在1539年奉詔作為使臣出使朝鮮。來到朝鮮後,朝鮮國王在「迎詔門」迎接天使的到來。

薛廷寵看到「迎詔門」後,他覺得這個名字有些欠妥。他對國王說,我奉王命而來,有詔書,有敕令,有賞賜,這座門只叫「迎詔門」似乎有失偏頗。於是他親自提筆將「迎詔門」改為「迎恩門」。可這座迎恩門後來在戰亂中被毀。重修之後,明朝使臣朱之藩重提「迎恩門」匾額。這座「迎恩門」保存了將近三百年。

當時,明清的使臣們來到朝鮮,朝鮮國王要親自出郭相迎,要舉行十分隆重的歡迎儀式,還要在迎恩門前修建奏樂,設帳。於帳中熱情款待天朝的天使。朝鮮國王在使臣面前畢恭畢敬,要鞠躬行禮。這套盛大的儀式叫做「郊迎禮」。

而這最後一次的「郊迎禮」是為了「竊國賊」袁世凱來朝鮮而舉行的。據說當時的朝鮮國王並不想舉辦這次「郊迎禮」。畢竟當時的清朝已經走在亡國的邊緣。可是袁世凱痛斥朝鮮國王,朝鮮國王在袁世凱的淫威之下,很不情願的舉行了這最後一次的「郊迎禮」。

甲午海戰勝利後,日本乘勝佔領了朝鮮。日本看到了這座「迎恩門」,便下令將其拆除。於是牌樓全部被拆,只剩了兩根石柱。到了1896年,朝鮮的人民為了表示獨立決心,便在原址上想要再重修一座門,這座門就叫做「獨立門」。而原來被日本拆除的兩根石柱就一直保留至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渠成談史 的精彩文章:

TAG:渠成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