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做人,要懂得退讓!

做人,要懂得退讓!

做凡事都講究「度」,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此。既然過猶不及,不如就小心退讓,你會發現,這樣才有轉圜的空間,也才能夠達到我們心目中想要的結果。

任何事情都是過猶不及的,做人也是如此,既然不能一蹴而就,就要給自己留有餘地之後再前進,同時也在進退之間獲其利益,自然就達到了目的。香港富商李嘉誠在與怡和洋行較量的商戰中,就成功地運用了此計策。

李嘉誠是香港20世紀70年代崛起的地產商,幾乎把整個香港的每一塊土地、房屋都思量過了,每個上市公司的股市行情都分析透了。他獲得一項關於英國在香港最大的洋行,英資怡和洋行的絕密情報,即它雖然是九龍倉股份有限公司的大東家,但實際上占的股份還不到20%,簡直少得不成比例,這說明怡和洋行在九龍倉的基礎薄弱。尖沙咀早已成為繁華商業區,其旁邊的九龍倉實際地價已是寸土寸金,而股票價格卻多年未動,股票面值低得不成樣子:這些都是爭奪九龍倉的有利條件。因此,早日購足50%的股票,取代怡和洋行成為大東家,這樣就有權運用九龍倉土地發展房地產,此堪稱一本萬利。

李嘉誠得到這一信息,當即決定分散吸進九龍倉股票。從1977年起,他悄悄地分散戶名,吸進18%的股份。由於李嘉誠大量吸進股票,使每股由10港元飛速上漲到了30餘元,引起怡和洋行的警覺。李嘉誠的偷襲戰必將轉入陣地戰。兩軍對壘,李嘉誠的實力大大弱於怡和洋行,硬拼實難取勝。在此時,李嘉誠若繼續入股,怡和洋行必然會高價回收九龍倉股票,它財大氣粗,李嘉誠必將慘敗無疑。

李嘉誠不愧為一流商賈,他決定以退為進,化險為夷。他的金蟬脫殼之計是尋找一個代替自己與怡和洋行作戰的人,將全部股票高價賣給他。

1978年9月的一天,在中環文華閣的高級包間里有兩位身穿中式服裝的本地客,使用普通話進行了一次短暫而又神秘的會晤。時間雖只20分鐘,卻決定了價值20億美元的九龍倉脫離英資怡和洋行的關鍵性交易。

這兩個人中,一個是地產商李嘉誠,另一個就是船王包玉剛,2000萬股票全部轉賣給包玉剛,包玉剛將幫李嘉誠從滙豐銀行中承購英資和記黃浦股票9000萬股。兩人皆大歡喜。

李嘉誠知難而退,退中獲利,既賣得人情又富了自己,豈不英明!包玉剛則借李嘉誠的情報、信息和卓越的判斷實現夙願,僅此一個妙計,出千金巨資都買不到,何況李嘉誠已為他打好了贏得價值20億美元的九龍倉之基礎。包玉剛自知確有實力,勝怡和洋行心中有數,此妙計正用得上,不費吹灰之力一舉獲得18%的九龍倉股票,開盤就有與怡和洋行相等的實力,怎能不高興。

另外,李嘉誠成功地為幕後的包玉剛打了個掩護,當李嘉誠被怡和洋行發現之後卻停手不幹了,使怡和洋行誤認為已化險為夷;而包玉剛接上來吸收九龍倉股票,怡和洋行又誤認為是有人盲從李嘉誠順勢搶購而已,還譏笑他們自找倒霉,料定九龍倉股票不久即會下跌。等怡和洋行發現九龍倉股票持續上漲而不回落,值得警惕時,包玉剛已大刀闊斧,僅用一個季度就吸收了另外1000萬股,佔有30%的九龍倉股份了。時值1979年初,股票價格已達50港元,怡和洋行這才知道上當,心急如焚,立即研究對策,出高價回收九龍倉股票,準備決戰,然而大勢已去。

其實,不管做生意也好,還是平常的過日子、做工作也罷,你不能什麼事情都想著一步到位,必要的迂迴、退讓反倒會讓你取得更大的收穫。

今天的早課暫時告一段落,歡迎大家積極轉發分享平台上的好文章、善知識給更多的人,分享是一種美德,轉發就是積德行善!明天我們不見不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夢中華 的精彩文章:

TAG:夢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