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芳華依舊,1978年已經是40年前了!重讀1978年共和國大事記,全是考點

芳華依舊,1978年已經是40年前了!重讀1978年共和國大事記,全是考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78年)

1月10日,教育部提出將1977年和1978年研究生招收工作合併進行,同時報考,統一入學,全國共招生研究生10708人。

1966年6月,高等教育部發出通知,宣布1966年、1967年的研究生招生「暫停」,這一「暫停」就是12年之久。圖為《光明日報》報道(1978-01-23)

1月19日,法國總理雷蒙·巴爾訪問中國。

圖為法國總理雷蒙·巴爾和夫人在遼陽、上海參觀訪問

1月27日,河南登封縣發現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最早建都陽城遺址。

圖為陽城遺址

2月3日,《人民日報》報道了安徽省落實農村經濟政策的經驗。稍後,又報道了四川省的經驗。

《人民日報》以《一份省委文件的誕生》為題,報道了安徽省落實農村經濟政策的經驗。6月13日報道了四川省落實農村經濟政策的經驗。安徽省委和四川省委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別在1977年11月和1978年2月制定了《關於當前農村經濟政策幾個問題的規定》和《關於目前農村經濟政策幾個主要問題的規定》。這兩個文件的主要內容是: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鼓勵實行生產責任制,減輕生產隊和社員的負擔;堅持按勞分配,保證社員分配兌現;開展多種經營;慎重對待基本核算單位由生產隊向大隊過渡的問題;允許和鼓勵社員經營少量的自留地和正當的家庭副業。這些政策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並很快見到效果

2月15日,國民黨十一屆二中全會提名蔣經國、謝東閔為第六任「總統」、「副總統」侯選人。

圖為謝東閔被提名為「副總統」侯選人後,起立致敬

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介紹數學家陳景潤的事迹。

這篇報告文學曾經激勵了無數的中國人學習數學、學習科學的熱情,他們中有科技工作者、學生,也有工人、社會青年等。向上君讀書時就遇到過一位退休工人拿著厚厚的手稿到校園來找人探討龐加萊猜想。圖為《哥德巴赫猜想》(報告文學集)

2月24日至3月8日,全國政協五屆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鄧小平當選為全國政協主席。

鄧小平一生「三落三起」。1977年7月16日至2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通過《關於恢復鄧小平同志職務的決議》,決定恢復鄧小平原任的黨政軍領導職務。同年8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8月至9月,多次召開座談會,強調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領導和推動科技和教育戰線的撥亂反正。圖為鄧小平在全國政協五屆一次會議閉幕式上講話

2月26日至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選舉葉劍英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決定華國鋒為國務院總理。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的主要議程是:聽取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選舉和任命國家領導工作人員,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圖為會場

3月2日,鄧小平參加解放軍小組討論會

3月7日,國務院批准教育部的請示報告,決定恢複評定和提升高等院校教師職稱的工作。

教育部《關於高等學校恢復和提升教師職務問題的請示報告》內容截圖,至1981年,高等院校中原有的教授、副教授、講師和助教都恢復了職稱

3月9日中國科技大學破格錄取20名少年,專設少年班。

向上君心目中的神童班、學霸班。圖為首屆少年班學員

3月18日至31日,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

鄧小平指出,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並著重闡述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個馬克思主義觀點,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著名論斷,對國家長遠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基本思想。1988年,鄧小平重申並進一步發展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指明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處於第一重要、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地位。圖為大會閉幕式上少先隊員向科學家獻花

4月5日,中共中央決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

20世紀的中國「右派分子」,一般指1957年「反右運動」中被錯劃的約55萬知識分子和愛國民主人士(包括極為少數的黨員幹部)。1978年4月,中共中央決定全部摘掉其餘右派分子的帽子。1979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對被劃為右派分子的人進行全面複查,把錯劃為右派分子的同志的錯誤結論改正過來,1980年5月8日,平反右派的工作告一段落,對曾經被劃為右派的55萬人絕大部分以上平反昭雪。圖為《摘掉右派分子帽子通知書》

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

5月10日,中共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文章指出,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這是從根本理論上對「兩個凡是」的否定。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公開發表,引發了全國性的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6月25日,中央電視台通過國際衛星,從阿根廷向國內轉播第十一屆世界盃足球賽比賽實況。這是我國電視台第一次通過衛星從國外回傳體育比賽實況。

圖為阿根廷隊首捧世界盃

7月4日,中國政府照會越南政府,中國被迫停止對越經濟技術援助,並調回所有在越南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

1974年1月19日,中國與當時的南越政權海軍發生西沙海戰。同年,越南(包括南越與北越)在中越邊境挑起糾紛共計125起。1975年,越南在中越邊境挑起的糾紛和事端增加到了423起,並佔領我南沙群島中的6個島礁。6月,越方又向我國提出了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領土主權要求,同年越南實現了南北方的完全統一。1976年,越南在中越邊境挑起事端達926起。1977年,越南在中越邊境挑起糾紛和衝突已達1940餘起。1978年6月6日,中國通知越南關閉其在華的2個總領事館。1978年6月9日,我外交部發表了《關於越南驅逐華僑問題的聲明》。這一年,越南武裝人員入侵我廣西邊境達2000多人次。

中美建交後,鄧小平隨後立即訪美,向美國總統卡特通報了準備懲罰越南的情況。回國時又途經日本訪問,在被問及對越政策時,鄧小平胸有成竹地說:「有必要對越南加以制裁。」「目前正在考慮,為了懲罰侵略者,冒某種危險也要採取行動。」「我們中國人說話是算數的。」1979年2月—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對在中越邊境挑釁和入侵的越南軍隊進行的自衛還擊作戰。進入20世紀八十年代,兩國繼續軍事對抗,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又相繼爆發了邊界衝突,時間持續達十年。20世紀九十年代初,兩國關係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

7月7日,國務院決定1978年開始接收華僑學生回國和港澳學生到內地報考高等學校。

國務院僑辦、教育部發出《關於接收華僑、港澳學生回國和到內地升學的意見》,規定華僑和港澳學生報考高等院校,按照招生條件和辦法參加統一考試。政治、語文的考試成績可適當降低要求,但必須具有一定的漢語聽寫能力。中國血統的外籍學生來華求學參照執行。圖為《高考文獻》(1977—1999)截圖

7月7日,國務院批准恢復被撤消的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是1937年創辦於延安的陝北公學,以及後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和華北大學。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十一次政務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議,通過了《關於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1950年10月3日,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併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隆重舉行開學典禮。1970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員會通知中國人民大學停辦,學校被解散。1977年9月,鄧小平提出:」人民大學是要辦的,主要培養財貿、經濟管理幹部和馬列主義理論工作者。」1978年3月,中共中央指定成仿吾、郭影秋負責籌備恢復中國人民大學的工作。7月7日,國務院發文重申:中國人民大學是一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大學,恢復中國人民大學對於加強馬列主義社會科學理論人才、經濟管理人才和高等學校政治課師資的培養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圖為中國人民大學校徽

7月7日,中國外交部照會阿爾巴尼亞駐華大使館,中國被迫停止對阿援助並接回中國專家。

中國與阿爾巴尼亞間的關係,興於蘇聯也衰於蘇聯。1969年,中蘇雙方在烏蘇里江的珍寶島和新疆的鐵列克提發生武裝衝突,很多西方觀察家認為兩國開戰在所難免。1969年9月,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借過境中國的機會欲進行緩和,結果阿方公開表示反對周恩來與柯西金在北京會晤握手,並因此降低了出席中國建國20周年慶典的規格。此後,儘管有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兩阿提案」助力1971年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事件,但中阿關係還是因1972年的尼克松訪華而走向破裂。 在《關於被迫停止對阿爾巴尼亞援助和接回專家問題的照會》里,曆數中國不顧本國民生困苦,屢屢大規模援助阿方的事實。在再無可能獲得援助後,年底,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一書記霍查公然把中國列為主要敵人,全面反華。(搜狐:《點不亮的歐洲明燈:中國對阿爾巴尼亞援助史》節選)。圖為當時阿爾巴尼亞空軍及裝備

7月20日,全國近600萬人參加高等院校招生考試。

1977年,剛剛復出的鄧小平同志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作出於當年恢復高考的決定。同年10月12日,國務院正式宣布當年立即恢復高考。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國,迎來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考試,報考總人數達到1160萬人,1977年全國大專院校錄取新生27.3萬人,1978年全國大專院校錄取新生40.2萬人,77級學生1978年春天入學,78級學生秋天入學,兩次招生僅相隔半年。圖為當年一個高校招生報名點

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在北京簽字。

圖為紀念郵票

8月19日,中共中央轉發共青團十大籌委會《關於紅衛兵問題的請示報告》,稱「作為文化大革命中產生的紅衛兵組織,已經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

在中國近代歷史研究上,史學家往往將紅衛兵分為廣義與狹義的兩種定義。廣義的紅衛兵泛指將自己繫上紅色袖標的各種民間團體,包括工人、農民、軍事院校的學員和機關、文藝團體的從業者等,狹義的紅衛兵則是指大學和中學裡青年學生所自發組成學生團體。紅衛兵是通稱,典型著裝是頭戴綠軍帽,身著綠軍裝,腰間束武裝帶,左臂佩紅袖標,手握紅寶書

9月7日,湖北省隨縣發掘出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編鐘等珍貴文物7000多件。

圖為曾侯乙編鐘

10月22日至29日,鄧小平訪問日本。中日互換和平友好條約批准書儀式23日在東京舉行。

圖為鄧小平與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出席在日本首相官邸舉行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批准書》互換儀式

12月16日,國務院總理華國鋒和美國總統卡特,分別在北京和華盛頓同時宣布,中國和美國將於1979年1月1日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中美建交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結束了長期的對峙,開始了兩國關係的新階段;提高了兩國的戰略地位,改變了國際戰略格局,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重大的意義;有利於兩國的經濟、貿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與發展;中國處於美蘇之間的關鍵性制衡地位,使中國戰略地位空前提高。兩國建交後不到一個月(1979年1月28日—2月5日),鄧小平對美國進行了正式訪問,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使兩國關係在正常化後立即獲得了強勁的勢頭

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作出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

全會的中心議題是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後兩年中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這個偉大轉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全會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拔亂反正;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傳統;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啟動了農村改革的新進程;全會開始了系統地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

12月24日,彭德懷、陶鑄追悼大會在北京舉行。

彭德懷(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事家。

陶鑄(1908年1月16日—1969年11月30日),無產階級革命家,國務院原副總理

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中央設秘書長、副秘書長處理日常工作,胡耀邦任秘書長。

胡耀邦(1915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5日)

12月,安徽省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18戶農民分田到戶。

1978年,18位農民以「託孤」的方式,冒著極大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創造了「小崗精神」,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圖為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的三位幹部

聲明:此文中,向上君僅作了資料彙編。

相關資料來源(排名不分先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78年)、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社、360doc個人圖書館、百度百科、百度圖片、搜狐等,在此一併致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