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不起,沒有圖,只有字

對不起,沒有圖,只有字

可能你知道我做了一個學社《思行學社》,下面是我和學社的社員們分享的,本質上只有付費的學社成員才能看到這些內容,但是再好的東西,知道並不可貴,真正可貴的是:做到,這樣的貴才能收費,所以把一些好內容發布出來幫到真的能做的人倒也是一件有趣,得勁的事。

能夠進入這個社區,我想你基本上算做是願意把學習當成一輩子的事情的人了,或者你已經有了學習應該是一輩子的事情這樣的認識了,至少你打算這麼做!

我從小學的時候就開始讀課外書,雖然我讀的不多,但是我依然覺得讀書這個事情是重要的,所以那個時候,我總是把學校發的但是老師不講的書籍從頭到尾通讀一遍,每天晚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利用這些書籍來尋找睡意,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的每天抱著手機滑啊滑,有的時候明明困得不行,但就是捨不得睡。

那個時候,涉及的範圍通常是通史,比如歷史和地理,這些知識即便到了我讀大學的時候,我都發現他們在起作用,因為我常常發現,身邊的人對於基本的地理和歷史常識竟然是如此的匱乏,我會經常遇到那些不知道中國朝代順序的人和不知道某省的省會城市的人。你可能會說,知道這些有什麼卵用?但是不知道一定用不上!

以前讀書,我並沒有覺得我從書籍中汲取了多麼多的營養,我也不會讀書,更不知道怎麼快速閱讀,如何進行主題閱讀,乾脆連知道這個詞都不知道!在我印象里,我是這樣讀書的:

這段話,好像沒怎麼懂,再讀一遍;上次看到的那句話沒記住,再去翻一番;這句話說的真對,我得找個小本抄寫下來。

說真的,我覺得自己大學之前讀書,基本上不會運用到生活中,很少的能夠把書里的好東西拿去踐行,甚至沒有這個意識,對於書中的好東西也缺乏基本的甄別能力,以至於經常拾人牙慧,把自己在書裡面看到的我覺得說的很有水平的話,拿出來說給身邊的小夥伴們聽聽,然後我的那些不讀書的小夥伴,會驚嘆我能說出這麼有水平的話,有的時候會得到對方有些羨慕的眼神,這差不多是我沒事喜歡翻翻書的主要動力。

大一年級的時候,我讀了一百多本書,平均每個周兩本吧,至今我可以毫不猶豫的告訴你,大部分的書連書名都忘記的差不多了,你要是把我大一時候,看過的書再拿給我看,我肯定能夠感覺到我不是第二次讀這本書!

在一年裡閱讀超過一百本書,這事也只是能夠在公眾場合拿出去吹吹罷了,因為多數人會覺得,哇塞,這個人真厲害,讀了那麼多書!剛開始我也是這樣想的,而且,我也是這樣聽別人吹的。在我重新認識閱讀並開始真的學會了閱讀之後,攀比讀書的數量是一件多麼膚淺的事情。

當然,閱讀了那一百多本書之後也並不是一無所獲的,至少讓我學會了辨別好書和孬書,這可能是唯一的收穫,可以說,在那一百多本書里,在我後來對於書籍的判斷標準來看,沒有幾本能算得上是好書!

讀這些書時,我基本上沒有做到,一字不差的閱讀和重複閱讀。所以,我也沒有從書中汲取什麼營養,只是花了一段時間,讀了一些書,順便積累了吹牛的資本。

在大一這樣讀書的黃金時間,我犯了一個讀書的致命錯誤,就是圖快,圖量,這樣就不可能做到,一字不差和在讀一遍,我猜,很多人還會有這樣的認識,讀書讀的快就是牛B,讀書讀的多,就是牛B,當自己拿到一本書的時候,立馬想到的事情是,我要馬上把它讀完,以至於忽略了書籍的內容本身,而把重心放到了速度上,當自己真的把手頭這本書翻完的時候,高興的站起來伸了一個懶腰,拿起手機發了一個朋友圈:

嘿嘿!又讀完了一本書!

這個時候讀書真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了,真正的讀書不應該是這樣的。

我想到和朋友的一個趣事,有一天我和一個朋友走在路上,我問他:「你最近還讀書么?」然後他想了想,一本真經的回答我:「我不讀書」,然後他停頓了些許,繼繼補充:「我只用書」,朋友這話說的很裝,但是這個可能讀書的最高境界,我不敢認為我能夠做到,但是我知道我在這個路上,因為我越到後來越能夠發現,我竟然已經到了只要看到書里的一 個好方法就會立馬拿過來用試試的地步,而且很多時候我還會驚奇的發現,竟然真的有效果!那種驚喜是不言而喻的,這種不言而喻就是我現在還在讀書的源動力!

閱讀這個事情賊TM重要!

很多東西都符合這樣的一個道理,你沒記住,你就用不出來。

你沒記住乘法口訣,對不起,七乘以七,你就只能把七個七相加一下然後用比別人多出幾倍的時間得到一個高風險的錯誤答案!

比如,我知道你肯定聽過我講過一句話:

學習這個事情,自己最重要!

對吧,(你現在知道也不晚)其實,這句話不是我想到的,這個句話是我在書上看到的,我覺得特有道理,所以我用小本本記下來了,其實,你如果是一個愛思考的人,恰好你還是挺愛看書,那麼你會一次又一次的發現,你自己以為自己想到的道理,原來早就被無數的前人想到了,而且,還有不少人甚至把他們寫了下來,然後放在某書的某頁某段里等著你某天去發現他們,這只是你的第一個發現;你還會發現,很多書裡面看起來不一樣的道理,思考之後,回歸底層之後竟然是一個道理,這些道理只不過被人翻過來倒過去,用不同的筆法重新寫了一遍,用不同的說法重新說了一遍而已!就連《得到》都在做這件事情,知識再生產!也就是把之前的知識利用新的生產技藝在生產一遍!

甚至你可以粗暴的理解為,把舊酒換一個新的酒瓶子,這就會變成一個新的酒品。

後來,我看李笑來的專欄,他在專欄裡面問到:

學習這個事情什麼最重要?

我當然知道自己最重要!但是我沒有想到,他並沒有著急直接給出最佳的答案,而是給了另外的一個答案:老師很重要 !接著他又開始發問了:有沒有比老師還重要的?答案出來了,環境比老師更重要!思考依然沒有停止,他又問了,有沒有比環境還重要的東西?最終得到了這樣的一個答案:學習這個事情,自己最重要!然後緊接著他又甩出來了一個公式:

學習這個事:老師

我被徹底的折服了,那個時候我就覺得,這個理解讓我如此的深刻,我驚呼,原來道理可以這樣展開,當即我就下了個看起來有點草率,但實際上非常明智的決定,有機會我要去見見這個牛逼的人「你可能知道,後來我真的去了」

我從心底里認可了這個老師,決定認真地讀讀他的專欄,並且照做!沒想到,他交給我的第一步竟然是:

一字不差的閱讀。

我覺的這個事是必要的,我照做了,剛開始真的感覺這樣讀文章實在是不爽,太慢了,在讀書的時候不能立馬地知道下一段內容,就好像走在馬路上,從背影上判斷前方是一個美女或者帥哥但是沒法小步快走追上去回眸一下那樣,不爽,不得勁!但是為了克服自己看追上去回眸的企圖,我想了一個過分的做法:

只要開始讀,就必須一本正經,而且一定要做在電腦前,開始做電子筆記,那甚至乾脆也不能算是筆記,簡直是大段大段的抄寫

瞬間,我回到了小學時代的讀書模式:

這段話,好像沒怎麼懂,再讀一遍;上次看到的那句話沒記住,再去翻一番;這句話說的真對,我得找個小本抄寫下來。

如果你在做英語閱讀理解的時候,沒有讀懂,你的第一思維是什麼?沒猜錯的話,應該是再去讀一遍,本質上讀書也是這樣的,但是真的到了讀書的時候,你卻有做不到了;如果你真的覺得有些話,講的特別有道理,是不應該找一個小本本記下來呢?如果你說自己記憶力好,只用腦子記筆記,我想告訴你個事,沒有一個知識ip不做知識管理的,我總能遇到無數的高手都有一個習慣,就是愛做筆記,筆記這個東西等同於自己大腦的另外一個存儲器,你沒有必要使用大腦來做記憶,那個東西是用來思考的,琢磨事的

可以說,好記性不如印象筆記(這個工具,你得學學,且是自學(別指望我什麼都教,我最多只告訴你如何自學),最少基本的功能你得知道如何操作,這個是我們學社人手必備的,如果你覺得有必要,可以成為付費的用戶,至少我一直是!別以為你在社區里花的錢是有多多,比起我差的遠了,299,199,真的算不上是個人成長上的投資,反正,這樣想,我都會替你覺得不好意思)

做數學題這個事情,想做對你得認真起來,首先是你得認真審題,把題目審對;做英語閱讀理解這個事,你得認真起來,讀不懂怎麼辦?就去在讀二遍,三遍;讀書這個事情,你得認真起來,這樣有助於你的理解,而理解能夠幫助你記憶,記住了不一定能夠理解,但是理解基本上能夠很快記住。如何做到認真,如何做到好更好的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別再片面追求速度,正確的操作是:一字不差的閱讀!這樣,你一定快不起來!你沒辦法不認真。

為什麼沒叫你認真閱讀呢?或者是帶著腦子閱讀呢?因為相比於一字不差,沒有指導意義或者是實操意義啊。這邏輯就好像是讓你去冰箱里去把可樂拿出來,不如說:去 ,打開冰箱門,拿出可樂,關上冰箱門來的實在,因為這樣操作性更強,強到了想不會都不行的地步!

如果,你沒怎麼明白以上內容,立馬實踐,強烈建議去重讀一遍且一字不差!

說回那個學習的公式:自己>環境>老師。我知道了這個公式很久了,記住了很久了,和乘法口訣道理一樣,記住了這個公式,加上我愛琢磨,愛思考,自然不會讓自己學明白的,想明白的好東西,躺在那裡睡大覺啦。

大概六個月之後,我才算是把這個公式真的用了一下,我的邏輯是這樣的,既然是好東西,一定有除了我之外的人認可,接受,乾脆我用這個公式變現試試,誰曾想到這樣的一個嘗試,《思行學社》面世了,如今是2.0!而且我堅信她一定會有3.0,4.0,而且一定會越來越貴,也一定會讓一部分後悔自己為什麼沒早點加入?所以我說自己知道自己正走在用書的路上,這話真不是吹的,因為我是帶著實例過來的啊!你自己就是這個事情最好的證明啊!

我一直覺得,一個能把一本書寫出來的人,基本上不會差到哪裡去,甚至那些能夠寫出好書的人,可以說都是聰明人,更直白粗暴地講就是牛人,讀他們的書,幾乎都等於在和他們交流,或者是聽他們的高見,又或者是接受他們的指導,這樣的好事,居然有那麼多人不幹,我一直覺得那些人很傻,真的這樣感覺!如果,你真的被我說中了,原諒我還是會這樣固執的以為。但你有機會在未來做到聰明,

所以,對於閱讀這件事情來說,你還需要學會重複閱讀(就是再讀一遍,覺得不得勁,再讀一遍),尤其是那些好的內容(一本好書/一本好書內好內容)卓克有一句話這樣說:

「知識這東西就得經常複習,尤其是那些從別人那裡看來的,聽來的知識。」

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有一個數據調查結果顯示,多數人把會做的數學題做錯的根本原因是,沒把題審明白,我想這樣的是你也一定遇到過,或者你親耳聽到你的同學像你抱怨過!甚至你因為這事,挨過不少老師的批!但是極有可能你還是沒長記憶。

甚至我聽過有位大咖這樣說過:很多人數學不好,是因為語文不好,此人姓吳;還有為大咖這樣說:大多數人學習能力差的最根本原因是,沒有做到一字不差的閱讀,此人姓李

所以,很多人在做題的時候,總是以為自己讀懂了,然後開始做題了,可是事實的情況卻是,他們審錯了題目且不自知,浪費時間做沒有收益的無用功;所以很多人讀書的時候,以為自己讀懂了,開始大段大段的跳讀,大把大把的翻頁,可是實際的情況卻是,他們沒有理解甚至乾脆理解錯了且不自知,更別提把好東西用出來了,更可怕的是理解錯了,要是真的把理解錯了的用了出來,想想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不是么?

所以,正確的閱讀方式應該是:

好內容,做到重複閱讀且一字不差!

好內容,做到重複閱讀且一字不差!

好內容,做到重複閱讀且一字不差!

這事,要多簡單有多簡單,與此同時,要多重要有多重要!

最後,你知道這些沒用,你得做,得做到才有用!想更有用,持續做到!

【我強烈建議你在去讀一遍!且一字不差】這就算做是你正確閱讀的開始吧!

要琢磨就琢磨明白;要做就長期做;要學就學一輩子!

深度思考;長期行動;持續學習,這就是「思行學社」

「社員思考與行動」

1,印象筆記個事,不用我說了吧

2,想想自己讀了多少書?哪些本做到了一字不差和重複閱讀?(消遣類內容不在範圍內)

3,你讀書的時候圖快么?剖析一下自己為什麼那樣想?

4,你打算以後怎麼做?

5,怎麼樣甄選好的內容?我知道你肯定要問,我遲早得讓你學會,問之前自己先過一遍腦子,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自己先去找答案!別急,還有第三步,你得學會提出一個好問題!

6,把上面的內容寫到「印象筆記」里去。

幾乎全部的社員,對於給出的思考題進行了思考並做出了行動,下面我選出一011號社員的思考:

1.本數我現在也認為不重要,那就不提,《伯恩斯新情緒療法Ⅰ》一字不差讀了三遍,其他的就想不起來了。

2.我讀書/文時很著急地想把它讀完,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個人感覺比較快,主要是心快。

為什麼呢?

(1)我讀書/文,有一種求快的心理定式,總潛意識地認為這是效率,可能是急迫地想成長,想尋找到生存、生活的智慧,所以有一種囫圇吞棗的感覺。

(2)性格中有一個急躁的一面。往往讀書、做事時急躁會佔上風。

(3)讀書的時間不長,還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所以初期出現這種狀況也屬正常。

3.心快的這個情況,我暫時選擇順其自然,注意是暫時。自己覺得好的書,自然會慢慢品,重複看幾眼,覺得不好的也一般不會逼迫自己,雖然以前逼迫自己看過很多看著會頭暈的書——《瓦爾登湖》《純粹理性批判》《鄧小平自述》…

4.甄選好的內容?

對我來說,現在能想到的好的內容有這麼幾種:

(1)實用型。看到了就能實實在在的應用在生活之中,包括技能和思維方式,比如李笑來說的「對我來說,這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我喜歡的,一種是我還沒喜歡的」,這是一種簡潔的思維方式,但讓我擁有的包容度卻上了一個台階。

(2)邏輯嚴密型。說理的文字如果邏輯能經得起不同時間、不同人的推敲,那就基本算的上好的文字。

(3)優美動情型。文字能勾起我的情緒,讓我歡喜,讓我哭泣,讓我恐懼…那也算的上好文字。

(4)特立獨行且有邏輯自洽型。我最喜歡的就是這一種了,在我心中這就是極好的內容,比如我喜歡的李銀河、潘綏銘、張五常、羅永浩…的文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貨日誌 的精彩文章:

TAG:乾貨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