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郵不僅有鹹鴨蛋,也不止出了汪曾祺一位大家……

高郵不僅有鹹鴨蛋,也不止出了汪曾祺一位大家……

水浸潤了里下河,折磨過里下河,也豐贍了里下河。

下河小城十數,有一個十分特別的共同點,那就是下河人喜歡舞文弄墨,歷朝歷代文脈不斷,名人名作燦若星斗。關於這一點,雍正《高郵州志·風俗志》中有一句話似乎道破天機:「古老高郵民俗多好談儒學。傳曰:文者,紋也。水廣生紋,高郵之水豐,故多文學之士。」

高郵,江左名區、廣陵首邑,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3年在此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圖為高郵鎮國寺。

下河縣市文風昌盛,而下河之首的高郵風流第一,正所謂:三十六湖秋水闊,蒼煙一點指高郵。高郵歷代文脈傳承,尤以宋、明、清三代,名人大家輩出,他們在不同的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宋代,以秦觀為旗幟,高郵文人輩出,名士雲集。秦少游詞情辭兼勝,風格獨特,存世不足百篇,卻自成一家,被尊為婉約派詞宗。秦少游之前,有譽滿淮南的喬氏父子喬竦、喬執中,設塾授徒幾十年,傳揚孔孟教化,受業者眾,聲名遠播,時高郵有「齊魯之鄉」美譽;喬執中官至刑部侍郎,深得蘇東坡、王安石賞識,與之多有往來。孫莘老22歲高中進士,官至吏部侍郎、御史中丞,一生著述甚豐,秦少游年少之時多得其教誨和提攜。

秦觀

秦少游之後,有以辭賦聞名於世,人稱「淮南夫子」的陳適,范成大稱「使遇歐蘇,盛名當不在少游下」。乾隆時期的《高郵州志》載:宋代高郵有進士47人,有20位作者留下著作60餘部。而歐陽修、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文壇巨擘紛紛來到高郵,與地方名士載酒論文,詩詞唱和,對高郵文人群體的形成影響巨大。

明代,王磐擅音律、丹青,為南方散曲作家的領軍人物,與金陵陳大聲並稱「南曲之冠」。其散曲作品洒脫不凡,《朝天子·詠喇叭》是明代散曲中的經典名篇。其畫長於寫意,被世人贊為「神品」。元末明初,汪廣洋隨明太組朱元璋馬上得天下,官至宰相,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儒將,宋濂對其十分推崇。王磐之婿張蜓在詞學研究、秦少游詞研究方面走在前列,編撰了現存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詞譜——《詩餘圖譜》,第一次明確提出豪放、婉約分派之說,並沿用至今。《高郵州志》載,明代高郵有29位作者留下著作82部之多。

清代,高郵城市繁榮,文學氛圍濃烈。文人結社層出不窮,著書立說蔚然成風。《高郵州志》記載,有343位作者,著書707部。王念孫和王引之父子撰寫了四部訓詁學著作,在訓詁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代表著這一研究領域的高峰,學術界乾脆把音韻訓詁學稱為「高郵王氏學」。著名學者阮元稱:「一家之學,海內無匹。」

及至近現代,高郵籍著名作家汪曾祺《受戒》《大淖記事》等一組以高郵舊生活為題材的作品,開了當代小說之先河。汪曾祺說:「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我是在水面上長大的,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水影響了我的性格,也影響了我的作品的風格。」

汪曾祺

里下河平原因為水的滋養而風雅無比,文脈綿延不斷。這裡的城池無不沾染了濃郁的文氣,高郵、興化、姜堰、東台、阜寧……這些地名就像一部長卷上的節點,都浸潤了水的靈氣。水邊之人受到水的影響,耳濡目染之間都柔情而喜文。汪曾祺豎起的大旗逐漸形成一種風格、一種流派,水鄉澤國的「里下河文學流派」,成為這片平原的獨特標籤。

大河之東,水韻流長,平原上蕩漾著濕潤的歌聲,經久不衰,一代一代傳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河RIVERS 的精彩文章:

TAG:江河RIV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