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環保部正研究後「大氣十條」治理計劃 擬加大財政投入

環保部正研究後「大氣十條」治理計劃 擬加大財政投入

奮鬥了五年,「大氣十條」終於到了檢驗成果的時候。2017年作為「大氣十條」的收官之年,能否實現改善目標,是公眾關注的焦點。

「專家們分析認為,『大氣十條』提出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應該能夠實現。」2017年12月28日,環保部宣教司巡視員劉友賓在發布會上介紹。

然而,「大氣十條」並不是一個結束。劉友賓表示,環保部已經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第二階段指導性文件研究工作。

在日漸改善的空氣質量數據背後,是巨大的投入。據《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五年來,僅中央財政安排投入的大氣污染治理資金就超過500億元。然而,在環保行業人士看來,要徹底改善我國的空氣質量,這些投入還遠遠不夠。

後「大氣十條」行動計劃

2013年, 國務院印發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提出的大氣質量改善目標包括: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下降10%,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細顆粒物(PM2.5)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北京市PM2.5濃度達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

環保部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15.5%,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均下降30%以上。2017年1月~11月,全國PM10比2013年同期下降21.5%,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分別下降38.2%、31.7%、25.6%。早在2016年,「大氣十條」的前兩項目標就已經達到。

另一項備受關注的目標就是北京市的PM2.5濃度。北京市環保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11月,PM2.5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4%。

2017年12月28日,北京市發布空氣重污染藍色預警。在距離2017年結束僅三天的時候,霧霾再度籠罩京津冀。不過,專家們認為這不會對北京達標和「大氣十條」達標造成太大影響。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教授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2017年前11個月北京市的數據非常不錯,即使12月污染物濃度數據稍微高一點,全年PM2.5濃度也極有可能在64微克/立方米以下。

劉友賓表示, 環保部不會因此沾沾自喜。「大氣污染防治的路還很長,目前取得的成績與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差距,大氣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劉友賓表示,一是部分地區、部分時段環境空氣質量超標問題仍然突出;二是區域進展不平衡,部分省份工作相對滯後;三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公路貨物為主的運輸結構尚未轉變,污染物排放量大。

劉友賓介紹,環保部接下來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繼續認真落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全力打贏藍天保衛戰第一仗。」上述行動方案的期限到2018年3月,即採暖季結束,在此期間,相關的治理方案和京津冀環保強化督查、問責等將繼續進行。「二是委託中國工程院對《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進行終期評估,總結經驗;找准不足,提出對策。」劉友賓介紹。參與評估的賀克斌表示,下一步的治理計劃要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布局。

在「大氣十條」結束之後,我國又將如何繼續治理?劉友賓介紹,環保部已經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第二階段指導性文件研究工作,明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現行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規定,居民區的PM2.5的年平均濃度不得超過35微克/立方米。

賀克斌預測,珠三角2020年基本可以達到國家標準PM2.5濃度, 長三角2025年、京津冀2030年左右有望達標。「全國重點城市達到現行國家標準PM2.5濃度35微克/立方米,必須實現深度能源結構調整,煤炭比例降低到35%的水平。」賀克斌表示。

環保投入遠遠不足

環境空氣質量每一項數據的改善背後,都是巨大的投入。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五年來,僅中央財政安排投入的大氣污染治理資金就超過500億元。

環保部規劃財務司副司長尤艷馨介紹:「十八大以來,中央財政對環保投入力度不斷加大,2017年中央財政安排的環保專項資金規模預計將達到497億元,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已安排專項資金160億元,支持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珠三角13個省(區、市)大氣污染防治,其中60億元專項用於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

據悉,「十三五」以來,中央財政已累計安排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272億元,重點保障燃煤鍋爐整治、散煤替代、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機動車污染治理等。此前的源解析顯示,燃煤、機動車等的排放是主要污染物來源。

同時,地方政府也在加大對大氣污染治理的資金投入。北京市財政局網站公布的2010年至2016年官方預算及決算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6年,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總投入達到360億元;2017年投入將近200億元。

不過,要想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徹底打贏「藍天保衛戰」,目前的投入還遠遠不夠。

以清潔取暖為例。劉友賓介紹,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專家分析認為,燃煤、機動車、工業生產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PM2.5重污染的主要來源。其中,燃煤排放是冬季首要來源,對重污染期間PM2.5的貢獻可高達50%左右。

據國家發改委等部委的調研,截至目前,北方地區清潔取暖面積約為34%。為了減少霧霾,清潔取暖勢在必行。日前,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財政部、環保部等十部委共同印發了《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規劃提出,到2019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50%,其中「2+26」重點城市清潔取暖率達到90%以上,縣城和城鄉結合部達到70%以上,農村地區達到40%以上。

清潔取暖的形式之一是「電代煤」。華北電力大學電能替代研究中心總工周慶根介紹,要推行電代煤,配電網建設改造投資在「十三五」期間累計投資不低於1.7萬億元。

「當環保投入小於GDP的1.5%,環境將持續惡化,反之環境將逐步趨好;只有當環保投入佔比相當於和超過GDP的3%時,環境質量才能有效改善。」環保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別濤介紹。

「從2016年情況來看,環保投資佔GDP的比例大概是1.3%,從國際經驗來看是比較低的,污染治理設施直接投資只能佔到一半左右。」尤艷馨認為,環保工作歷史欠賬還是比較多,投入的規模和需求之間差距也比較大,環保投資效率不高,重建設輕運行,缺乏對後期的運營維護資金的投入保障,監管的效果不大好;部分項目預期的環境績效難以實現。

此外,尤艷馨表示,環保投資市場機制不夠完善,具體表現主要還是回報機制不完善,綠色金融體系也不是很健全;社會資本投入積極性不是很高,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制約了社會資本投資的積極性。

尤艷馨表示,下一步要加大投入的力度,集中資金解決重點地區的突出環境問題,比如大家比較關心的霧霾問題等是目前環境保護的短板。

尤艷馨同時表示,環保部正在研究建立基於績效的專項資金分配機制和獎懲機制,開展常態化的績效評價,希望將環境保護項目的績效評價結果真正跟整個資金安排和付費掛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營報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經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