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東:推動高質量發展 成就碧水藍天

山東:推動高質量發展 成就碧水藍天

有這樣一組最新環保數據:今年1-11月,濟南4項大氣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已經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與去年同期相比,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改善8%,PM10、PM2.5濃度分別下降12.7%、10.6%;今年11月,在京津冀「2+26」傳輸通道城市中,濟南「氣質」列第4位。

大氣污染,表現在天上,根子在地上。對環境污染「怎麼看」,決定了「怎麼辦」。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下更大決心、採取更有力措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藍天多了,霧霾少了——在濟南街頭隨機採訪,這樣的變化是人們對今冬這座城市的印象。享受著濟南今冬的藍天,不由得習慣性往這座城市的東北方遠望。在那裡,已經看不到濟鋼煙囪排氣——這座60歲的鋼鐵工廠,用「全線停產、徹底搬遷」為這座曾經共同成長的城市作出新貢獻。

7月8日,伴隨著濟鋼煉鐵廠3號1750立方米高爐順利出完最後一爐鐵水,濟鋼鋼鐵產線上的爐火、鋼花全部熄滅,標誌著濟鋼在濟南的鋼鐵產線實現全線安全停產。始建於1958年的濟鋼,是共和國締造的第一批地方骨幹鋼鐵企業,年產鋼最高時曾達1200多萬噸,躋身全國十大鋼鐵企業行列。可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在公眾眼裡,濟鋼逐漸成了一個「空氣污染大戶」。濟鋼人有些委屈:上環保設施,不斷創新環保治理,濟鋼和一般意義上那些超排、偷排的污染企業不一樣。可是,即使達標排放,僅濟鋼一家企業排放的大氣污染物,就佔到了濟南全市排放量的近五分之一。在新時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浪潮中,濟鋼毅然選擇轉產搬遷。

既是「壯士斷腕」,主動去產能;又是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勇當「先鋒」。一場深刻的歷史性變革正在齊魯大地發生。

由於歷史原因,我省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傳統產業占工業的約70%,重化工業占傳統產業的約70%。工業重、能耗高、排放大,表面看是發展問題,背後反映的是質量問題。熄滅的爐火、冷卻的鋼花,昭示著山東這個傳統工業大省更新理念、直面問題、攻堅碰硬,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狠去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過剩產能,加速引導供給側要素配置調整,踏踏實實提升發展質量,山東給積年形成的環境問題開出治本良方。

清理老底子,煥發新活力。9月,我省提前3個月完成國家下達的生鐵175萬噸、粗鋼527萬噸去產能任務,煤炭退出產能351萬噸,比計劃多退出115萬噸。在全面排查、堅決取締制售「地條鋼」違法違規行為中,共查處企業37家,合計產能675萬噸。

去產能不是「去企業」,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提升發展質量是關鍵。在違法違規電解鋁項目清理中,我省按照國家部署要求,聯合有關部門、專家組成多個工作組,分赴每個廠區、每個車間,一個電解槽一個電解槽逐一查看,有針對性地制訂了綜合整頓方案。根據我省實際,爭取國家同意採用替代關停的辦法,用合規的低端產能置換留存違規的高端產能。全省共關停電解鋁產能322.25萬噸。同時,由於市場供求關係得到改善,企業效益反而有所增長,實現了國家認可、企業受益、職工穩定、環保達標的多贏效果。

同樣,濟鋼也籌劃啟動一批發展前景好、符合新舊動能轉換要求的新項目,通過「一去多增」解決企業轉型發展問題。同時,以重點轉型發展項目為依託,設置了14條安置渠道,基本實現安置崗位全覆蓋,保障列入分流安置範圍的19834名員工「轉崗不下崗,轉業不失業」。

複雜的產業結構調整背後,能源結構的調整更是充滿艱辛。山東煤炭消耗量約佔全國的九分之一,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不邁過這道坎,山東環境質量尤其是大氣環境質量很難實現質的躍升。在省委、省政府的強力推動下,今年山東圓滿完成煤炭消費總量凈壓減2706萬噸的目標,相當於五年任務一年完成。全省規模以上工業能耗在8月份實現由增轉降,這是我省改革開放以來能耗總量首次下降。

今年7月底,為確保完成國家下達我省「到2017年底煤炭消費量比2012年減少2000萬噸」的目標任務,省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訂了《山東省2017年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工作行動方案》,實施「一去二停三推進」,紮實推進煤炭消費減量替代。記者從省環保廳獲悉,截至目前全省共關停煤電機組166萬千瓦,7個傳輸通道城市排查出的15704台燃煤小鍋爐已於8月底全部淘汰。截至12月20日,全省17市共排查出應於今年淘汰的燃煤小鍋爐38953台,並全部淘汰「清零」。

此外,按照宜氣則氣、宜電則電的原則,強化氣源、電源需求預測和組織保障,加快天然氣管道建設和配套電網改造,7個傳輸通道城市超額完成國家下達氣代煤、電代煤改造任務。據省政府節能辦主任劉緒聰介紹,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工業綠動力」計劃項目3549個,可節約標煤102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674萬噸。

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緊密相連。化工一直是山東重要的支柱行業,但結構布局不合理、產業發展層次低、缺乏科學規劃、企業布局散亂的現狀,帶來了巨大的環保壓力。省委、省政府痛下決心,於今年6月22日打響化工產業轉型升級五年攻堅戰,以安全生產、環保要求、節能指標、質量標準倒逼轉型升級,形成標本兼治、持續改進的良性機制。截至目前,全省共關閉轉產化工生產企業558家、停產整頓2109家。山東博苑醫藥化學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在化工產業轉型升級中獲得了兼并重組的機遇,先後收購4家周邊企業,規模擴大6倍多,盤活了閑置資產、實現了土地集約利用,極大拓展了發展空間。

日前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暨金融工作會議提出,新的一年,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要持續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開展環保突出問題綜合整治攻堅。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底線思維,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劑環境保護的治本良方,將推動我省經濟發展出現深刻變化。(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魯網 的精彩文章:

再掀波瀾!權健挖角恆大失敗,改打魯能的主意!

TAG: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