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大研究報告稱:未來中國經濟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

北大研究報告稱:未來中國經濟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

北京大學日前發布的《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7:新常態下的增長動力及其轉換》(以下簡稱《報告》)稱:在改革持續推進、社會總體穩定的情況下,未來中國經濟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未來五年平均增速在6.5%左右。預計2023年左右,中國人均GDP將超過12500美元的國際分界線,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高收入國家。

該報告副主編、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前身為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告訴《經濟日報》記者:「近年來中國經濟進入增速『換擋』的新常態。但是『換擋』並不是『失速』,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來看,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有利因素仍然存在。」

根據《報告》,2029年前後,我國GDP規模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我國佔全球經濟份額也將持續提升,2049年達到約26.9%,接近1820年的32.4%這一歷史巔峰水平。

蘇劍分析,在供給因素方面,雖然人口數量型紅利在減弱,但人口質量型紅利正在形成與積累。同時,資本相對充裕,中國國內總儲蓄與GDP之比高於其他國家。此外,未來中國堅持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方向不會變,這將有助於促進經濟運行效率的提升,釋放新一輪的改革紅利。

從需求因素方面看,城鎮化建設和中西部發展是挖掘內需潛力的重要著力點。「按照梯度發展理論,中西部地區若能發揮後發優勢,抓住東部地區產業升級和產能轉移的機會,將有利於中國經濟實現區域輪動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蘇劍表示。

《報告》認為,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有潛力、有後勁,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也有條件,但潛在增長率高不等於實際增長率高,潛在增長率轉化為實際增長率,需要特別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保持經濟持續增長,避免「大起大落」。要通過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拓寬區域發展空間,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

二是促進位造業由全球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延伸。要從更大範圍、以更高水平上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加快設計、研發、營銷等高級生產要素的沉澱,在鞏固「中國製造」「中國加工」地位的同時,重點推動「中國創造」「中國營銷」和「中國品牌」。

此外,應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促進消費驅動型增長,積極創造有利於中國發展的新外部環境,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宗旨不動搖。

《報告》建議,應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促進更多資金資源流入實體經濟。具體包括:構建與小微和初創型企業相適應的金融機構體系,將與實體經濟的密切程度作為金融改革的指引方向;合理確定金融機構定位,制定監管指引和管理制度,提升金融產品、服務與資金需求的匹配度;引導好金融創新對實體經濟的支持,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此外,加緊建立覆蓋所有金融機構和交易行為的綜合統計監測體系,準確把脈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防止資金「脫實向虛」。同時,提升服務企業「走出去」的能力。

《報告》指出,一國金融國際化程度越高、服務能力越強,越有利於其經濟的全球化。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人民幣國際化的加快,中國金融機構毫無疑問已經具備進入主流市場的條件和基礎。中國金融機構要不斷提高全球服務能力,在當地經濟金融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據了解,2004年,北京大學組建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每年編撰一份相關研究報告,深入把脈中國經濟,至今已連續出版14年,廣受關注。

(責編:武亞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日報 的精彩文章:

TAG: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