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潑墨減筆為禪畫表現形式

潑墨減筆為禪畫表現形式

禪境畫境

一、禪畫源流

1、禪境與畫境

禪境,本不可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又者「一切眾生圓滿心性與佛無殊」。《指月錄》《五燈會元》等禪宗典籍記載了祖師證入與佛無殊的圓滿心性的公案,祖師以圓滿心性喻月,強用文字,是祖師大德以大悲心引導我們證入生命圓滿的實相,回到當下,而在這一狀態時,一切行為皆可稱為禪,一切境皆可為禪境。

南宋,佚名,釋迦出山圖。臨濟宗高僧痴絕道沖禪師讚頌:

「入山太枯硬,雪上帶霜寒;冷眼得一星,何再出人間。」

(傳)南宋胡直夫,出山釋迦,太白西岩禪師贊:

「夜半見明星,山中添冷話。腳未出山來,此話行天下:我觀一切眾生成佛多時。只有你這老子猶欠悟在。」

南宋梁楷,出山釋迦。

禪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不立名相,連言說都是多餘的,那作為形色名相的藝術更是多餘。《五燈會元》記載:

又有蜀僧,名方辯,來謁曰:『善捏塑』。

祖正色曰:『試塑看』。

方辯不領旨,乃塑祖真,可高七尺,曲盡其妙。

祖觀之曰:『汝善塑性,不善佛性』。

酬以衣物,辯禮謝而去。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藝術如何能擬實相呢?藝術所謂描繪真實也只是假上說假而已,從這則公案也可知,藝僧可以出雕塑六祖色身,是為「善塑性」,但六祖的法身佛相如何比擬?這是方辯未悟的地方,這也是禪宗影響水墨藝術,但藝術與禪宗還是有區別的地方。除非藝術家真正能體悟諸法空性,體悟水墨藝術語言的空性,也就是以文字般若,進而觀照般若,到實相般若,這樣文字與藝術才可能真正通禪。

南宋,虛堂智愚給日本照禪者法語,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釋文

「世路多峨險,無思不研窮。平生見諸老,今日自成翁。認字眼猶綻,交譚耳尚聾。信天行直道,休問馬牛風。」

畫境,這裡的畫境是指水墨禪畫作品所呈現的境相,因禪畫作者大都習禪或自身即是禪僧,他們的畫境與禪境一樣本不可說。

《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故禪無定相,不執於定境而不可說。畫是一念心之定相呈現,故勉強說之。又因讀者時間、環境、心境等不同,會有不同心靈感受,所現之畫境也不同。心有所契,境有所契。畫境因作品的不同及觀者讀畫因緣的不同,故禪畫有高、逸、清、簡、古、淡、渾、遠八種品鑒名相。

審美及美感的發生都是源於生命的本體,禪畫創作是內外統一的,具有生命的真實,筆墨簡練直接,再有禪師題贊印證,故易與讀者產生共鳴。

南宋,牧溪,六柿圖。

南宋梁楷,六祖撕經圖。

3、潑墨減筆為禪畫表現形式

唐代水墨畫興起以後,水墨洇化的生滅趣味相合於佛教理趣,契合禪宗般若思想,寺廟與文人中漸漸流行這種欣賞性的禪畫,入宋風氣尤盛。中國古代文人喜歡簡化形式,水墨寫意畫中潑墨、減筆、墨戲、逸筆、殊草草、不費妝飾等都是「玄簡」美學的體現,單純直接的潑墨減筆形式最適合藝術主體的自由表現,尤為僧道隱逸文人所推崇,成為禪畫主要表現形式。

禪宗流行在潑墨減筆水墨畫上題贊,也是當時拈古讚頌風氣的體現,這種題畫可能是文人寫意水墨畫上題詩的先聲。但從元人評價南宋法常禪畫「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的山林歸屬感來看,純粹的禪畫風格與文人畫審美有所差別。

早期佛教美術強調弘化宣教功能,重視儀軌程式與寫實性描繪,多採用情節敘述性的連環構圖,以方便大眾轉述與解讀。佛教美術可以莊嚴道場,佛、菩薩、羅漢等聖像,包括歷代祖師、高僧的頂相畫,是為供養敬奉之用。

禪畫筆墨雖高逸清簡,也需要有傳法宣教功能,尤其佛菩薩與祖師頂相,需要保留庄肅與崇高感。因此,禪畫中潑墨減筆形式的佛教人物畫並不是如表現主義繪畫中刻意強調變形,禪畫人物是作者對實相的真實呈現,內外一如,禪悅、自然、淡寂是禪畫人物的審美感受,仔細考察禪畫人物,在人物神態與自然常理上能做到簡練、準確而傳神,人物面部、手足等關鍵部位減筆勾描為主,而服飾、動態線與配景則以潑墨法為主,採用蔗渣、蘆草纖維等非毛筆工具披散畫出,也有的採取潑灑、口噴和手抹等方法。

所用為蘆草筆,面部手足等以勾勒法畫出,衣服以大筆散鋒塗抹出

南宋梁楷,潑墨仙人圖。畫的也是布袋和尚像。

就繪畫風格形成而言,風物所熏,更與心靈感受息息相關。儒學詩教之「溫柔敦厚」由於北宋滅亡,而轉變成一種「鐵馬冰河」的文人理想和「直把杭州作汴州」偏安享樂的矛盾混合體。南宋人偏安一隅的現世滿足感伴隨一種理想被壓抑的矛盾衝突,長久以來的戰亂分離與世事無常,使人們傾向於尋求心靈慰藉與精神棲居,南宋的禪宗信仰更加普遍,有「五山十剎」之盛況。再加上江南自唐以來盛行的水墨傳統,相比較北宋,南宋畫家多了些個性張揚與禪宗審美取向。

如梁楷是畫院待詔,但他擅長禪畫意趣的潑墨減筆。李唐、馬遠、夏圭、毛益等院畫家也都有直筆揮斫的潑墨減筆作品,與北宋院體那種雄渾深厚、細膩宛轉的筆法截然不同。院畫家李唐經歷過從北宋畫院又到南宋畫院,被金人擄而逃脫的經歷應該影響其個人風格,從巍峨雄渾的太行到鍾靈毓秀的江南山水的地域,在煙雨江南與禪宗信仰的熏染之下,其創作思想與畫風可能南北有別。

北宋院畫徽宗《聽琴圖》局部(上圖)

與南宋院畫李唐《採薇圖》局部(下圖)筆墨風格之對比。

整體來看,南宋畫有潑墨性格,潑墨減筆在南宋以智融、梁楷、法常、玉澗、李確等人風格特徵最為鮮明,畫史一般把他們的作品稱為禪畫的代表。

梁楷,性格豪放,放浪形骸,「嗜酒自樂,號曰梁風子」。[72]南宋寧宗嘉泰(1201-1204年)為畫院待詔,師從賈師古而有出藍之譽。他的獨特在於諸體皆善,工寫皆能,是皇家院體畫家,卻以潑墨減筆畫形式達到禪畫境界,他的《李白行吟圖》作為中國畫寫意表現的經典代表作。

南宋梁楷,李白行吟圖。潑墨減筆法與畫中李白形象頗具禪意而成為中國畫寫意之經典,一般也被認為禪畫。

他的作品有一類精細之作,「院人見其精妙之筆,無不敬伏」。[73]現存如白描道家畫《黃庭經》,設色畫《釋迦出山圖》《雪景山水圖》等。但他的設色畫並不是那種繁縟的做法,強調筆法與簡練準確的造型。如現藏上海博物館的《八高僧故事》,實際上是以減筆寫意的精神畫細筆工緻的效果,游刃於粗細兩端而不落於一邊,這也是禪宗般若思想中道的精神。《八高僧故事圖》是帶有傳統佛教美術的連環畫式做法,具有故事情節的敘述手法,每一幅描寫一段禪宗公案,並輔以行書題註解釋,從二祖慧可立雪斷臂求法於達摩祖師一段開始畫起,這是宣揚禪宗教義的禪畫作品,也或者這是超過八幅的系列公案故事畫。

從內容和形式更為統一的禪畫作品還是他的潑墨減筆畫,這也是他流傳最廣的畫作,大多是有關於禪宗題材。《六祖斫竹》、《六祖撕經》、《布袋和尚》(傳)、《潑墨仙人》等等。這些作品形式與內容看都符合禪畫標準。

南宋,梁楷,釋迦出山圖局部肖像刻畫,由此可見梁楷高超的寫實造型能力。

南宋,梁楷,八高僧故事圖之樓子和尚。八高僧故事圖造型嚴謹,筆墨生動。梁楷畫法游刃於細筆工緻與潑墨減筆兩個極端。

本文節選自九華山禪宗書畫藝術研究院研究叢書:《禪畫研究》(妙虛法師、孫恩揚著,人民美術出版社)下篇:禪境畫境之一、禪畫源流第一節。

來源:禪畫研究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給一個春天,我便為你怒放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