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抑鬱情緒」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抑鬱情緒」

一、什麼樣的孩子容易染上抑鬱情緒

情緒只是一種感覺與表達,它就像鼻腔受到冷空氣刺激會打噴嚏一樣自然,人們依據情緒的體驗和影響不同將它們分為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當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遭遇挫折時,就會產生抑鬱情緒,感到鬱悶、痛苦,表現出整天悶悶不樂,對身邊的事物缺乏興趣,對未來失去期望,行動力下降等特點,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過一段時間就會自行恢復。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有這樣的發現:同樣的外界刺激,不同的孩子會有不一樣的情緒反應,這是怎麼回事呢?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人的情緒不是A誘發事件決定的,而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B信念才使我們產生C情緒困擾。也就是說,我們的情緒取決於那些與外界刺激相關的認知與思想。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有的孩子更容易產生抑鬱情緒了。

依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戴維·伯恩斯的新情緒療法理論,具備以下認知特點的中學生會比同齡人更容易感染抑鬱情緒:

1.對他人認同上癮。這樣的孩子自我評價較低,處於依賴性自尊階段,缺乏平衡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的意識和能力。對自己的評價基本依賴外界的評價,如果老師和家長對自己表達出肯定和讚賞,就感到很高興,表現得很自信;如果老師和家長給出否定和懷疑,就覺得很難過,認為自己毫無價值。非常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習慣性將失敗原因歸結在自己身上,同學無意的忽略都會促使他們思考自己哪裡做錯了。他們的自我同一性發展呈現早閉的狀態,雖然有明確的自我選擇,但是缺乏探索過程,他們一般只會做父母和師長贊同的事。

2.對他人的愛上癮。這樣的孩子自我責任感不足,渴望與他人建立聯結,寄希望於師長或同學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果能得到親人、朋友的關心和愛護,就感到幸福、滿足;如果被身邊的人忽視或拒絕,就會感到孤獨、失落。自我控制力不足,缺乏毅力、恆心,以自我為中心,很難適應班集體生活,習慣用哭鬧等方式獲得即時滿足,傾向於選擇叛逆行為以引起老師和同學的關注。

3.以成就論價值。這樣的孩子自我效能較低,對自己缺乏自信,對外界環境缺乏掌控感,只注重表現型目標,忽視進步性目標。如果能取得顯著的成果,比如考試得了高分,就會有信心;如果沒能取得理想的成果,比如參加長跑比賽沒能取得第一名,就會喪失信心。他們競爭意識極強,但耐挫能力不足,一切行動以分數等可量化結果為目標,有甚者會利用違反中學生行為規範的手段(如作弊)以謀取好成績。

4.完美主義。這樣的孩子缺乏自我接納,自我評價時習慣關注消極的一面,看問題時習慣看不完美的部分。他們害怕出錯,試圖掌控一切令他們感到不舒服的外部條件,秉持「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的信念。這種極端的、不現實的期待會催生悲觀主義的人生態度,一方面可能推動孩子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得優秀得體;另一方面也可能導致孩子為避免失敗,開啟自我保護模式,表現出拖延和退縮行為。

二、家庭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假如孩子具備以上特點,那麼就屬於自帶「抑鬱氣質」型,進入青春期後更容易被抑鬱情緒困擾。讀到這裡,家長不免產生疑惑,為什麼有的孩子自帶「抑鬱氣質」,這跟家庭教育有關係嗎?答案是肯定的。

1、我們給孩子的愛有條件嗎?

「表現不錯,真是媽媽的好孩子。」當孩子的行為表現符合我們的期待時,我們很自覺地會表達對孩子的愛。可是,當孩子的行為表現與我們的期待不符合,甚至是嚴重不符合時呢?我們還會表達愛嗎?

我們是否說過「如果你再不聽話,我就生氣了!」「如果你這樣做,你就不是我兒子!」我們是否曾經使用家長的權威對孩子施壓,迫使他們做出我們想要的行為?假如我們傳遞給孩子這樣的信號:如果你表現好,我就愛你;如果你表現不好,我就討厭你。那麼孩子就會逐漸形成,依賴父母認同獲得自尊的自我認知習慣,他們很需要父母對自己的肯定,這樣才會感到被父母接納,覺得安全。這種自我認知習慣隨著他們到了青春期會慢慢泛化,擴散成在意所有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不論孩子的表現是否優秀,我們都要表達愛,愛是無條件的,愛與指出錯誤並不衝突。

我們是否主動問過「你覺得整個過程自己表現得怎樣?」「對於老師和同學給你的評價,你怎麼看?」我們是否認真聆聽過孩子對自己的評價?當孩子自我肯定時,我們給予支持了嗎?每個人都是通過綜合他人評價、自我評價來獲得對自己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這是一種自我認知能力,它不會自發形成,需要後天培養。我們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自己對自己進行評價,當他人的評價和自己的評價不一致時,我們要教會孩子如何分辨、權衡和取捨。

2、我們跟孩子之間有界線嗎?

我們會要求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嗎?當孩子做事生澀又緩慢時,當孩子學習事務繁重時,我們會本著「提高效率、憐愛疼惜」的原則親自動手嗎?我們會允許孩子自己做選擇嗎?當孩子決策失誤時,我們會「狠心」地讓他自己承擔後果嗎?我們允許孩子有隱私嗎?我們會拒絕孩子的要求嗎?如果我們不能劃清跟孩子的界限,不能把孩子看成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人,無條件地滿足他的各項需要,他就不可能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可能學會愛自己。所以,我們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

「媽媽,我想要這雙運動鞋。」「買運動鞋的預算是500元,這雙鞋要1000元,我願意支付我所有的預算,你需要支付剩餘的部分。」美國親子教養專家奇克?穆爾曼主張,部分滿足孩子的需求,迫使孩子思考,放棄這雙昂貴的運動鞋,還是想辦法籌措餘下的價款。無論是哪種結果,都能把孩子置於一個更富於自我責任感的位置。

3、我們會表揚孩子什麼?

我們會在什麼時候表揚孩子,他取得成績時,鼓勵他取得成績時,還是他正在為成績努力時?當孩子取得成績時,我們會肯定成績,還是肯定孩子的付出?當孩子的表現很糟糕時,我們還會表揚孩子嗎?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海蒂?格蘭特?霍爾沃森博士將目標分為表現型目標和進步型目標,前者指向成就,激發動力,後者指向成長過程,提高耐挫力。如果我們評價孩子時,只注重表現型目標,忽視進步型目標,就會把孩子推向功利主義的泥沼。

其實,表現型目標和進步型目標不是選擇題關係,而是一個優先順序和聚焦的問題。獲得成功是知識、能力和運氣三個要素的統一,有些表現型目標沒有達成並不是孩子沒有努力,而是缺少了一些運氣,它帶有很多的偶然性。因此,我們要更多地聚焦進步型目標,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有足夠信心,進步型目標的達成會讓孩子獲得更加長久的成就感和更強的耐挫能力。

4、我們害怕孩子失敗嗎?

我們是否說過「你可真笨!」「考個第二名有什麼好高興的?」當孩子遭遇失敗時,我們選擇的是否定,還是接納?評價孩子的表現時,我們關注的是積極的一面,還是消極的一面?預期到失敗可能性很大的情況下,我們還會鼓勵孩子去嘗試嗎?與孩子一起分析失敗結果的時候,我們是在反思失敗教訓,還是在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我們追求完美主義,我們的孩子就會陷入極端主義泥沼,進入非黑即白的認知模式,看不到自己的成就。我們允許孩子失敗不代表鼓勵他失敗,只有勇敢接受失敗,才能立足現實,追求人生最好的生命狀態,做一個最優主義者。

、帶孩子走出抑鬱的陰霾

正常的抑鬱情緒通常都是基於一定的客觀事實,孩子的情緒波動通過自我調適一段時間就可以緩解,不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如果孩子的抑鬱癥狀持續存在,表現出小題大做的特點,嚴重影響到正常的學習生活,甚至有輕生的念頭和行為,就要到專業機構排查病理性抑鬱。

雖然一般的抑鬱情緒會不治而愈,但青春期是心理問題的溫床期,家長適時的關注和陪伴,可以幫助孩子快速擺脫情緒困擾,有效提高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還可以增進親子感情。

1、傾聽委屈。

覺察到孩子悶悶不樂,情緒不高,要及時予以關注。問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你的感受是怎樣的?」通過提問讓孩子充分地表達,將引發情緒的整體事件梳理清楚,其中的關鍵人物、關鍵情節、關鍵言語要特別留心。我們傾聽的過程中,一定要專註,不時複述孩子的話「老師批評你了,所以你很生氣,是嗎?」以確定我們準確接收到了孩子要傳遞的信息。語言表達過程本身就有舒緩情緒的作用,認真的傾聽才能促進孩子充分表達,表達越充分,情緒調節效果越明顯。

2、理解感受。

了解事情來龍去脈之後,我們不要急著給孩子出主意,更不要批評孩子。試著以旁觀者的視角,複述孩子的感受。「老師批評你的時候,你一定感到很尷尬吧?」「很多同學違紀的情況下,老師沒有批評其他同學,卻批評了你,你覺得這很不公平,對嗎?」任何情緒的產生都有它合理的一面,先肯定這種情緒,而不是用道德和行為標準去批判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與包容,他們才能卸下情緒包袱,冷靜下來,理性分析自己的行為。

3、澄清認知。

表達理解之後,我們嘗試著依據情緒ABC理論,挖掘出孩子持有的不合理認知,並引導孩子對自己持有的觀念進行反思。「你認為被老師批評過的孩子在同學們眼中就是壞孩子,是這樣嗎?」「有沒有同學既被老師批評過,也被老師表揚過呢?他們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呢?」幫助孩子澄清認知時,提問倒逼思考比直接給結論的方式更利於孩子接受。即使孩子一時還不能改變固有思維模式,也沒有關係,問題的力量對原有認知也有一定動搖作用。

4、聚焦行動。

跳過「批判孩子做錯了什麼」的環節,拋棄根除孩子行為問題的完美主義想法。我們著眼於未來,與孩子討論「如果我可以做些事改變現狀,減小或縮短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那會是什麼事呢?」挖掘孩子的優勢,回憶過去某些成功的經驗,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行動去改變這個局面,提高他的掌控感和自信心。

5、調節身體。

法國心理學家大衛?賽爾旺-施萊伯認為人的身體變化和情緒變化其實是能量不同的兩個面,抑鬱是炎症的一種,身體能調節情緒,情緒也能調節身體。建議孩子適度的運動,適量攝入不飽和脂肪酸(存在於藻類、浮游生物中),保證充足的睡眠,調節好自己的身體機能,也可以達到舒緩抑鬱的效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抑鬱 的精彩文章: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