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因果論與現實

因果論與現實

因果論與現實(第二篇)

(雜文類)

Forward·佛卧德 2017年1月4日於北京

中國的佛教也講因果關係,但是有人,可以說是相當一部分人,對於佛教有種種誤解,不知道什麼是真佛學,什麼是偽佛學。雖然我不是個宿舍論者,我不信任何宗教,人們應該客觀地看待問題,除極少數邪教組織外,大多數宗教都是文化的一種形式,起到對文化的補充作用——宗教對社會文化發展起到的不是促退作用,相反,起到了一種促進作用。一個國家的安定團結,社會的和諧發展,就有宗教因素所起的作用。美國的社會穩定、貪官污吏少,宗教因素起到了很大作用。我講這些話,並不意味著我信仰宗教,更不能說明我支持宗教,不過,我不反對一切合法組織、宗教組織的存在,在法律範疇內的一切活動。中國台灣地區,黑社會組織的存在是合法的,政府為什麼不取蒂黑社會組織?黑社會組織在社會中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平衡社會的作用,當政府武裝力量不足的時候,黑社會組織的力量就體現出來了。我們可以仔細觀察中國台灣地區的黑社會組織,台灣地區的黑社會組織與大陸帶有黑社會性質的非法組織是完全不同的。大陸帶有黑社會性質組織是作惡多端,打砸搶燒殺、欺負窮人、欺負老百姓,與官勾結,為虎作倀。宗教組織,特別是大的宗教組織,對社會的平衡起到一定積極作用。宗教組織對一部分人的行為起到了約束作用,這就是宗教能夠存在至今,而且是被世界各國政府認可的,接受的組織。

世界上有三大宗教組織,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中國最大的宗教組織為佛教。現在很多人都信佛,有媒體統計,中國信佛的人約為2.1億人。我們先釐清一下關係,什麼是佛教徒即佛家弟子,什麼人屬於佛教信眾,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佛教是講層次的,所以佛教弟子與佛教信眾是完全不一樣的。真正的佛家弟子過的是苦行僧生活,目的是修行、修鍊、最後達到另外一個更高的境界。佛教信眾,目前所做之事,實際上對中國佛教起到一定破壞作用、是泛佛、濫佛、敗佛,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佛教,什麼是佛學。我,作為一個非宗教論者,認為自己有必要作一下普及工作。

佛教並不是有神論,是無神論。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是曾經存在的人,是尼泊爾的一個王子,是他創建了佛教。現代社會的佛教信眾,把人與神的概念混淆了,把佛當成了神,無所不能的神。此文重點不在佛教如何,一是釐清關係,二是說明佛教的因果報應之聯繫。

佛教有六個層次、

信佛、求佛、拜佛、念佛、學佛、行佛

根據手頭有限的歷史資料,再加上我自己也不研究佛教,對佛教文化理解有限,可能有不全面的地方,僅就我所知而寫。

首先,我想藉此機會澄清一個概念錯誤,因為目前人們都這麼說,這麼稱呼,但這是一個錯誤的叫法,錯誤的稱呼。可能是看小說、電影得出的結論。人們通稱「如來佛、如來佛祖」,這個稱呼是錯誤的。

如來佛是錯誤的稱呼(叫法)

如來實際意義為: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如」在佛經中稱真如,就是絕對真理,如來,是說佛是掌握著絕對真理來到世上說法以普渡眾生的聖者。比如稱釋迦牟尼佛或稱釋迦牟尼如來,都是一樣的。但稱如來為釋迦牟尼就錯了。因為如來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稱,並不說明是某佛,正像稱人為先生閣下不能說明是某人一樣。佛有十種稱號,「如來」是其中之一。

簡介

如來」即是「佛」,「如來」和「佛」實際是一個意思。

一般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或諸佛通號有十大「名號」。但是,雖稱十號,一般皆列舉十一號。如《妙法蓮華經》云:「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說十號經》云:「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

釋尊,釋迦摩尼佛,早期試過苦行,後來沒有堅持,但也一直很重視戒律及簡樸的作風。我們現今在唐卡上看到的諸多面目猙獰的神,有些並不是佛教里有的,而是佛教傳到藏地,結合了當地的民俗和文化,加上去的。就像中國也有自己的本土諸神的形象和傳說一樣。另外還有一件事,釋尊沒有完全禁止弟子不吃肉,但釋尊是不提倡吃肉的,因為畢竟那是要殺生的。還有我們在唐卡和藏傳寺院准中,偶爾能看到男女雙修的圖像或者造像,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男女雙修,這種涉及性的內容,不是釋迦摩尼佛原教旨里的東西。而很有可能跟上面提過的內容一樣,是藏地文化加入到佛教里去的內容。

一、信佛:一般人信佛,剛開始僅止於表示不反對,承認自己是佛教徒,但是並不是真的認識佛教,對佛教的義理並不了解,也沒有皈依受戒,只是覺得佛像很莊嚴,知道佛教很好,甚至因為父母是佛教徒,因此很自然的傳承父母之教,只是一種文化的繼承。

二、求佛:有的人知道佛教很偉大,認為理所當然的佛祖應該會幫人的忙,因此平時雖然沒有想為佛教做什麼,但是一旦遇到生病、貧窮、失意、失敗、失業等人生困境時,就想到求佛幫忙。姑且不管佛祖有無幫忙,但是有此希求之心,自己的佛祖會在心中增加力量。

三、拜佛:有的人感覺佛陀很慈悲偉大,在他面前很自然的就會謙卑禮拜,表示恭敬。有的人拜得如法,也能與佛接心,感到身心有一種輕安歡喜的變化,獲得佛的力量、慈光加持,這就是信仰的升華。

四、念佛:有的人剛開始念佛,只是隨緣的念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慢慢念到感覺佛與自己同在,所謂「朝朝共佛起」,念佛心中就有佛,念到身心舒暢、清安自在、煩惱減少、心開意解,當然就會歡喜念佛。

五、學佛:經過念佛,身心有了感受之後,再經師長指導,覺得應該要學佛。所謂{學佛},佛有慈悲,自己有學到他的慈悲嗎?佛有智能,自己有佛的智能嗎?佛有願心、忍耐,佛是無有執著、無有計較、無不放下,如果自己也能如佛一樣無牽無掛、自由自在,這就是{學佛}。

六、行佛:學佛如果沒有實踐,則{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因此學佛之後,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慈悲喜舍,要行四攝法,要有六度萬行,要{行佛所行,做佛所做},如果能夠如佛所說的去實踐,到了最後即{我是佛},這就是學佛的最高層次。

佛教講{解行並重}、{福慧雙修},都是說明學佛不能只在義理上鑽研,佛法要在生活中體驗、印證,唯有透過自己力行,才能融入身心,成為自己血液里的養分,如此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為什麼現代社會有這麼多人對宗教產生興趣?

本文對上述問題不作過多解釋,本文的著重點不在於此,略作解釋。

當今社會,江河日下(江河日下、宋·蘇轍《欒城集·應詔進策·君術策第五道》:「其狀如長江大河,日夜渾渾趨於下而不能止。」)社會逐漸變得炎涼,社會公信力逐漸下降,人與人之間逐漸冷漠,是什麼讓我們變成這樣?暫且不論政府作不作為,可我們自己究竟怎麼了?我個人覺得是我們中國人缺少信仰。沒有信仰讓我們變得自私變得貪婪,沒有信仰讓我們迷失自我迷失本性。信仰指對某種思想或宗教及對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信仰帶有理智的主觀和情感體驗色彩,特別體現在宗教信仰上,極致甚至會喪失理智。哲學家定義的信仰:「一種強烈的信念,通常表現為對缺乏足夠證據的、不能說服每一個理性人的事物的固執信任。」我所主張的信仰是有法律依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法律規定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即公民依據內心的信念,自願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作為一種權利體系,主要由信仰的自由、宗教活動自由、宗教儀式自由構成,在有些國家還包括傳教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據內心的信念,自願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其涵義包括:公民有信教或者不信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或者那種宗教的自由,有過去信教現在不信教或者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要求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同時,憲法的平等原則也要求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然故,信仰並不是信仰「某思想、某主義、某集體、某上層建築、某統治階層、某核心等等。名詞解釋:然故、猶是故;因此。《穀梁傳·襄公九年》:「所以不異言者善得 鄭 也,嘉其服心受盟,比之舊同好,然故不異言也。」《管子·任法》:「故聖君失度量,置儀法,如天地之堅,如列星之固,如日月之明,如四時之信,然故令往而民從之。」《荀子·大略》:「然故民不困財,貧窶者有所竄其手。」 王念孫 《讀書雜誌·荀子八》:「然故,猶是故也。」是以,我認為、即使對家裡所養的寵物,有依戀的情結,有對自己生存的必要性——認為寵物會對自己的生活有必然聯繫,有相互依賴的關係及作用,決定全心投入去養自己的寵物,是自己的一種寄託,這也可以稱之為個人信仰。現在有些主流人士要統一價值觀,而且稱其為「核心價值觀」。有這種思維觀念的人,其思維發達到已經不能再繼續前進一步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是不同的,怎麼統一?全世界共有70多億人口,能否統一得了?更有甚者,還要利用「從娃娃抓起」的口號來統一,這種統一方式,從娃娃抓起,開始統一,勢必會造成「瞬間回到大清國」……

名詞解釋:「是以」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在古文中經常連用,意思是「因此」,也就是你說的「因為這樣」。

話說回來,都說中國有兩億多的佛教徒,還有六億人信佛拜佛。佛教講究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可修行成佛,佛是一個大智大悲大能的人,佛弟子應有開闊的胸襟、容納異己的存在,方能成佛。佛教主要教人慈悲為懷,假如我們都有慈悲為懷的心態,社會何以這般千瘡百孔。

不經意一想,才知道我們哪是信佛,都是求佛才是啊!我們往往記住的只是「天有好生之德,立地皆可成佛」,只有在有求時方才記得佛,然後就口上左一句保佑右一句保佑,保佑陞官,保佑發財,保佑生子。人人祈禱的只是不勞而獲,卻不曾想有任何付出。看看人家基督教徒的樂善好施、清真教徒的崇尚清凈自由(伊斯蘭教可有齋月……),才知道我們現在的佛教徒一個個都已經變質了。少林寺方丈開始打廣告了,到處的小和尚開始上網泡MM了,佛開始到處要香火了……

說我們中國缺少信仰,也許是太偏激,我們就算不信佛,我們還有上下五千年的傳統美德啊!?可以傳承下來的這些好東西也突然間不見了。「人之初性本善」(錯),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善良的、乾淨的(錯上加錯),是什麼在腐蝕我們的心靈?為官者不仁,為師者不禮,為醫者不德,為商者不義,不是你壞,不是我壞,是這個大環境開始不幹凈了!

據1991年《大英百科年鑒》及1994年中國佛教協會提供的資料表明: 90年代初全世界有佛教徒3億多人。中國佛教徒有1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 8.3%;其中出家僧尼16.8萬(漢傳佛教寺院4萬人,藏傳12萬,南傳8 千),佔全國人口的0.004,寺院8千座(漢傳5千座、藏傳2千座、南傳1千座),佛教院校近20所,在校學僧約2千人。

末學膚受,願以有限的學識,和儒佛道的哲學根底和思想,解答佛教、佛學。據稱,中國佛教徒人數在一億以上,大家相信么?!國家宗教事務局的數據:大約20萬出家僧侶(佛教的教徒沒有嚴格定義,無法統計)。其中藏傳佛教(密宗)有10萬,漢傳佛教有10萬。中國真正的佛教徒少得可憐,信佛的人有很多,但是有很多是自稱佛弟子!何謂自稱,佛教的修學的理論方法一無所知,只不過到寺院領了個皈依證,這豈是真佛弟子?在民間,大部分都是很混亂的「儒釋道」,而不單單是「釋」。何謂儒釋道?(儒佛道思想的衝突鬥爭是最激烈的,然而它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也是很明顯的)那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佛祖,信老君,尊孔子。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唐。三教講論,雖肇始於北周武帝時,然直至唐代始以儒釋道,儒、佛、道三教名流論難為風尚,並漸由論難而趨於融匯調和。

另外,許多修行人,並沒有在戶口本上登記自己有宗教信仰,因此即使國家統一普查,也很難用有確切的數字! 可以按對佛教的接受程度,把人分成以下幾類:

1、已皈依,註冊教徒,手續齊全,目前在網上也能查得到,每天有定修行功課。(這一條是重點)

2、已皈依,懂教理,但因工作學習忙碌,只偶爾做功課。20-40歲左右的年輕人居多。

3、已皈依,每天有定修行功課,熱衷於出沒在各寺院法會,甚至千里迢迢趕外地場子的。老居士,阿婆阿姨居多。

4、已皈依,每天有定修行功課,曾經熱衷於出沒在各本地和外地寺院法會,但現在潛心在家裡修行或與一些居士組織念佛小組。對寺院失望的老居士,阿婆阿姨居多。

5、已皈依,經常參加寺院法會,對寺院作大捐獻。俗稱「大施主」,現今佛門專業術語為「大功德主」。其中有些蠻慈悲,蠻平易近人的,但也有目中無人的。

6、沒皈依,但每天有定修行功課。沒皈依的原因是還沒找到合適的寺院或師父。(這一條也是值得關注的)

7、沒皈依,對佛法半信半疑,但對寺院有頗多捐獻。被貪心的法師蒙的老闆居多。

8、糊裡糊塗地,人家皈依他也跟著皈依,可是不懂修行,不懂教理。

9、從小生在佛化家庭,自認為已經是佛教徒,不知道需要皈依。偶爾會到寺院兜兜。

10、沒皈依,初一十五會主動到寺院燒香。這就是典型的「香客了」。很有善根,可惜不懂修行,不懂教理。

11、沒皈依,對佛法半信半疑,寧可信其有,旅遊時碰到寺院都會燒香祈福。家裡有人去世也會到寺院做佛事。

12、想找個宗教來信,不管是佛教,道教,天主,基督等等。對佛教也感興趣。年輕人和中年人居多。

13、沒有信仰,純粹把佛法當學術研究。

14、不大信佛法,也不排斥,旅遊時碰到寺院只對佛像,建築,風景等感興趣,當寺院是觀賞的地方。

15、滿口科學,拒絕信神鬼之類。不過碰到感應會信的。

16、別的宗教信徒,不過如果能消除對佛教的誤會,也能信佛的。

17、別的宗教信徒,對佛教不排斥,互相尊重。

18、篤信別的宗教,排斥佛教。

19、絕對唯物主義,怎麼說也不信神鬼之類。就算碰到感應也不信。

我曾評論過佛教、在「釋儒道」三教中,佛教是最應該得到尊重的一種宗教,是最公平的宗教。佛教所主張的,一是「人人平等」,沒有等級之分,這是與儒教大不相同的地方。佛教沒有職務高低,但佛教有層次不同,簡要解釋: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阿修羅為學士、菩薩為碩士、未來佛如、唐僧、孫悟空為博士、現代佛、如來為博士後或博導,像燃燈、藥王二位為離休幹部、中顧委。博士與學士不是上下級關係,是學歷關係,學位不同,不是一級壓一級。二、無論是真是假,從小說《西遊記》,我們可以看到、二是「佛教不干預政治」,當時叫天朝,玉皇大帝是天朝的執政者,掌管天朝的生殺大權。如來、觀音菩薩是被邀請來臨時幫忙的,不在天朝的編製內,屬於體制外,為臨時工。三是、佛教從不強迫人入教,而且想要入教的人,門檻很高,不是想入就能入的。四是、佛教是唯物主義,承認「物質為第一性的」。局限性:佛教的唯物主義是「主觀唯物主義」,在佛教認定的物質範圍內,事物是存在的。心中有佛,你就是佛,層次不同而已。

插曲

毛澤東的佛教解讀:

佛教與共產黨都能解除大眾痛苦、

1917年夏,毛澤東利用暑假從事社會調查,在寧鄉的一座寺院與方丈就佛教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討論。

毛澤東主席與喜饒嘉措大師親切交談

1917年夏,毛澤東利用暑假從事社會調查,在寧鄉的一座寺院與方丈就佛教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討論。方丈問毛澤東:「佛教何以在中國千年不衰?」毛回答:「自然有人信它了。」方丈補充說,「第一,宗教提供了一種完整的人生哲學,對世間的普遍真理有重要的闡揚;第二,歷史上中國的帝皇有宗教的天性或哲學傾向。」毛澤東對方丈第二個論點並不贊同,並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以為不是天性,是維護其統治的需要。」這是毛澤東把佛教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下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說明青年毛澤東已經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對佛教的社會功能有了一定的認識。

在與方丈的談話中,毛澤東對佛教是「一種完整的人生哲學」表現了認同。曾擔任過毛澤東兼職秘書的李銳同志回憶說:「毛澤東曾一再自稱他對佛學有興趣研究,並且要求身邊的工作同志讀《六祖壇經》。但是,我們很難想像他真的會對講求虛無寂滅的佛學有興趣。他在《五燈會元》中看到的是階級鬥爭而不是見性成佛。不過,『文革』時的『一治一亂』,『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乃至『文化大革命七、八年要來一次』,從中似乎可以看到佛教哲學的『劫』和道家發展觀的『循環論』。」李銳的回憶似乎告訴人們這樣一個信息:毛澤東對佛教的研究,揚棄了佛教「虛無寂滅」,汲取了佛教方法論方面的內容。

毛澤東曾對《金剛經》、《六祖壇經》、《華嚴經》、《般若波羅蜜心經》等佛學典籍進行了研讀,特別是對中國化的佛教宗派禪宗更為關注。在學習研究之中,佛教的辯證思維曾影響了毛澤東,他在《批註》一文中說:「世上各種現象只有變化,並無生滅成毀也,生死也皆變化也,既無生滅,而只有變化,則成於此必毀於彼,毀於彼者必成於此,成非生,毀非滅也,生於此者,必死於彼,死於彼者,也生於此,生非生,死非滅也……宇宙之毀也亦然。宇宙之毀決不終毀也,其毀於此者必成於彼無疑也。吾人甚盼望其毀,蓋毀舊宇宙而得新宇宙,豈不愈於舊宇宙耶! 」在毛澤東的哲學思想中,宇宙的生生不息,大千世界的瞬息萬變,皆是「變化」,而把握住「變化」,就是把握了時機,就是掌握了主動權。通過對佛學的研究,毛澤東悟出了「毀舊宇宙而得新宇宙」是社會發展趨勢的道理,看到了革命成功的希望。

佛學是一個龐大、深奧的知識系統,培養專門人才是一項艱苦的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毛澤東已經洞見培養專門的佛學人才對於提升佛教界的地位和聲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在同班禪談話時說:「我贊成(在西藏)有幾千人學經、懂經,成為佛學知識分子,同時你看是不是他們還要學些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懂得政治、科學、文化及一般知識……佛學不可不辦學,辦了佛學院,兩年畢業,專弄政治,我看這個辦法不行。得搞四年,專門拿四年研究佛學。光政治好,佛學上沒有學問,還是不行的。」毛澤東不僅自己研究佛教,還動員佛教領袖開辦佛學院,培養新一代有知識僧人,這其中反映出一位領袖的心胸和睿智。

在關於佛學的研究中,毛澤東還注意從中提取有價值的文化因子,並運用於社會實踐,以此證明佛教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並不矛盾。如毛澤東在1955年3月會見西藏宗教領袖達賴喇嘛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再把眼光放大,要把中國、把世界搞好,佛教教義就有這個思想。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主張普渡眾生,是代表當時在印度受壓迫的人講話。為了免除眾生的痛苦,他不當王子,出家創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們共產黨人合作,在為眾生即人民群眾解除壓迫的痛苦這一點上是共同的。」

毛澤東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解讀佛學,從而對佛教的普渡眾生——拯救受壓迫人民於苦難的獻身精神進行了肯定,特別是「為眾和」、「為人民解除痛苦」的理念,更是表現出佛教與共產黨合作的可能性。因此,在對待西藏改革問題上,毛澤東從宗教和諧和祖國領土完整的思路提出了具體改革的方案:「我們要用一切努力和適當辦法,爭取達賴及其上層集團的大多數,孤立少數壞分子,達到不流血地在多年逐步地改革西藏經濟政治的目的。」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西藏最終贏得了團結和穩定,中國人民贏得了和平和安寧。對於來之不易的民族大家庭和睦的局面,我們應該看到其中蘊涵著毛澤東關於佛教研究的真知灼見。

佛教所講的因果關係

因果報應(請注意「因果報應」)

《呂祖說三世因果經》主要說的是:一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樣為自己造一個好命;三是行善積德與行兇作惡幹壞事的因果循環報應規律。因果報應指事物的起因和結果,種什麼因,結什麼果,宗教認為種什麼因,結什麼果報。

因果報應有三種: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或今生作業來生報;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

詞語解釋

【詞語】: 因果報應(請注意「因果報應」)

【注釋】;它指事物的起因和結果,種什麼因,結什麼果。

詞語辨析

【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英文釋義】:As a man sows, so let him reap.

例句:It serves youright . As a man sows , so does he reap.你是罪有應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嘛!

詞語典故、

《涅槃經》講:「業有三報,一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二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或今生作業來生報;三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我們明白了業有三報的道理,不僅知道幹壞事作惡之人,終有報應,而且能真正做到多行善積德,不幹壞事的而終得福報的結果。

《太上感應篇》也講: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全報。

報應、

一切眾生,心性原同,而其身心受用,苦樂懸殊者,以宿世之修持不一,致今生之感報各別也。故經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感應篇雲,禍福無門, 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君子樂天知命,不怨不尤, 聿修厥德, 自求多福, 以期消滅宿業,培植來報也。世之最可憐可憫者,莫過於貧無衣食之瞽目殘疾人。均是人也, 人皆眼目明了,徹見一切,彼則雖處光天化日之下, 無異暗室幽谷之中。人皆手足完全,隨意動作,彼則肢體殘缺, 諸凡不便。如是之人,又加以無家室以庇身,無衣食以養體。彼等同為天地父母之所生, 固為吾之同胞。吾人幸受天地父母之所覆載, 而境遇稍亨。若不設法,令彼身有所託,心有所依,俾其宿業消滅,來報勝妙, 便失天地父母平等生育之心,兼負天地父母錫吾福樂安適之念。況乎博施濟眾,老安少懷,視民如傷, 恩先無告, 古聖賢無不提倡而躬行之,以為天下後世法。豈可不仰體天地聖賢之心,以行一視同仁之道,而漠然置之乎。以故一亭王居士,特發大心,糾集同志,立一殘疾院,於上海南車站附近,俾彼無家可歸之殘疾人,安住其中,供其衣食, 以盡天年。有手足不完具者,派人照護,其有目能視,手能作者,隨彼身分,作諸工業,以稍貼補其服用。又請通達佛法之人, 數日一往其中,為彼演說改過遷善,閑邪存誠,信願念佛, 求生西方之法。俾彼等了知前因後果,聿修厥德, 一心念佛,以期往生。庶可永離娑婆生死輪迴之苦,常享凈土常樂我凈之樂, 其為彼等慮者, 可謂懇切周摯, 至極無加矣。然人眾既多,所費實繁, 端賴富有力者,發同體之悲心,捐無盡之寶藏,補天地化育之遺憾,培自己莊嚴之法身,則幸甚幸甚。

生報、

即是前生作孽今生報,今生作孽下世報。這種因果報應,同樣分福報和禍報。有的人前世行了善,積了德,猶如在銀行存的款還未用完,故轉到今生來用,故今生享福。如他今生雖然享福仍行善積德,銀行存款越來越多,利息也越來越多,故下一世仍然是享福之人,為福報。

有的人上世作的惡太多,或者老來作惡,當世清算不完,這一世就苦。如某人對前世的惡,後世的苦認識不到,繼續作惡,那他下一世還要繼續受苦難;如其及時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改惡從善,或許當世即會轉運,通過努力化苦為甘。

速報、

即是報應來得快叫速報。如昨天做壞事今日遭惡報,上午做壞事,下午遭惡報,或者九點作壞事,十點就遭惡報。因果報應不僅只是惡報,福報也如此,只要你做了善事同樣得速報。

速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此人上世作的惡,這一世還未了結,而他更加變本加厲,幹了更加傷天害理慘無人道之事,如有的殺人放火,有的行竊搶劫,有的暗害別人,有的販毒吸毒,有的賣假酒假藥毒害群眾,有的行賄貪污,有的詐騙錢財……後來被押上歷史審判台,有的被判刑,有的被槍決,有的或者遭禍而傷殘,或夭亡。忘恩負義,知恩不報,反而相害,這種人得惡報也特別迅速。

如有一個人,她在特別困難時,本人無飯吃,無房住,孩子無錢上學,丈夫的飯碗也丟了,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老人出來幫助她安排工作,並且借房給她家住,有了飯吃,有房住,孩子上了學,她不但不感謝老人的救命之恩,反而黑了良心,貪污老人的錢,結果蒼天有眼,讓她跌斷手,看她還貪不貪。

遭凶必報、

又有一人,多年來,他有困難,其朋友總是無私幫助他,可他總覺得一年給一萬兩萬元太少,心有貪念,就起黑心,有一天他一手拿著其朋友給的錢,一手就要害其朋友,相害未成,又對朋友進行敲詐錢財,當朋友看出他良心壞,就警告說:"你這樣做,定遭惡報",結果不僅家中凶災未平,第二天本人突然腿斷痛得要命,後又突生奇病。

還有一人,他找到一個如花似玉的對象,對象遺憾地說:"你什麼都好,就是多了一個八十多歲的老母親",他聽後,回家就磨了一把鋒利的刀,並寫了一張紙條:"母親,不是兒子不孝,你老人家八十多歲了,該上天享福了。"然後把刀和紙條藏起來。奇怪的是那是四月天氣,這一天萬里無雲,下午5點左右,突然烏雲蓋頂下起傾盆大雨,接著就是雷嗚閃電,一個炸雷把這個企圖殺害老母的不孝之子打得七竅流血而喪命。其老母痛失其子後,收其遺物,發現枕下面有利刀和紙條,才知其子遭雷打是報應。因此,忘恩負義之人,極易遭凶速報。

佛門講因果報應,確有至理。凡物有起因,必有結果,如農之播種,種豆必然結豆,種瓜定是結瓜,毫無虛假。今觀世人得福報或遭惡果者,均有原因,只緣世人不細心觀察耳!從古至今書中都有記載,善惡報應不爽毫髮,余素覽世俗故事,每讀至得福報處,頓然心歡!遭惡果者無不毛骨悚然,其因果真如立竿見影、桴鼓發聲,為善為惡影響顯然。故選錄《因果報應》,以醒世人,如能細心體悟,力行善道,獲福非淺!倘行不善,業緣日積月累,待至惡貫滿盈,報應臨頭豈不赫然!不過善惡報應遲早不同,到時必然應驗。有人說:某某並未行善,反而發家致富;某家仁善好施,出現事業蹇滯,這是何道理?這種情況常有見之,作惡發家,只因祖宗積有善德,德澤濃厚,陰在子孫,故而享福。如銀行蓄有存款,任意取用,可祖德耗盡,存款取完,福澤隨之消失。為善之家,如果祖有業緣,雖然不順,但是惡跡去完,定然發福。

古有楹聯曰:「為善不昌,祖有餘殃,殃盡必昌;作惡不滅,祖有餘德,德盡必滅。」本書所載事迹,昭明著目,世人能改惡向善,必然後裔昌盛,福祿綿延。

---end---

Forward·佛卧德 2018年1月4日於北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