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日課398:怎樣才能成為一個能成事的人

論語日課398:怎樣才能成為一個能成事的人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靈公》15.18

孔子認為,能做到四點能成事,算得上君子。

義以為質

以適宜為原則。所謂「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也就是回歸到事物的最本質,找到第一性原理。在這個前提下,無論怎麼折騰,都大體不差,少走不少彎路。《松陽講義》言:

成個君子不是容易的,這個「義」,只是事之所當然。萬事有萬事的義,一事有一事的義,常事有常事的義,變事有變事的義,須要認得清、立得定,參不得一毫意見,雜不得一毫功利。有了這個義,則這件事大段不差了。

禮以行之

按照禮來執行。禮是一種秩序,是做事的邏輯,事有輕重緩急,急功近利不得。《松陽講義》言:

義又不是可徑情之遂(隨心愿行事而順利達到目的)的,非怕徑情直遂壞了事,只是義中容不得一毫疏忽。必禮以行之,使有節文而無太過不及知弊焉。

有人崇尚自由,認為規矩秩序就是對人的束縛。殊不知「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隸」(盧梭《社會契約論》)。

孫(xùn)以出之

以謙遜的態度表達。一個人難以成大事,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只有放下架子才能吸引人才。《松陽講義》言:

義中容不得一絲魯莽,有一絲魯莽,事雖克就,深可鄙也,故必「孫以出之」,使去矜張(誇張)而有從容、和順之美焉。

信以成之

以誠信來完成。這不僅是對他人,更是對自己。對他人不誠信,就是欺人;對自己不誠信就是自欺。都是有始無終,難成大事。《松陽講義》言:

既禮行孫出,則義已入細密了,又恐幾微之間,須臾之頃,誠意或不貫徹,一處不貫徹便有一處的病,一息不貫徹便是一息的病。不必大段虛偽,然後為義之累,故自始至終又必信以成之,使一言一動莫非實心實理之流行焉。

所做之事一定要是自己心裡想做、喜歡做的,而不是為了討好他人。這樣才有其持久的內在動力源,否則很容易三分鐘熱血,虎頭蛇尾。

圖源: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網路

溫故知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稷下之風 的精彩文章:

論語日課391:選擇做對了,就成功了一半:2018你準備好了嗎

TAG:稷下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