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千古一帝明太祖

千古一帝明太祖

暑假的一天,六點始,遊了梅花山、明孝陵、中山陵、音樂台。

此次游明孝陵已是第三次了。

紅樓夢裡的妙玉特別激賞宋朝詩人范成大的兩句詩:「縱有千年鐵門限,終須一個土饅頭。」是說人的壽命無論怎樣長久,也終究要死。土饅頭是墳的俗稱,因圓形的墳,看去恰如饅頭。不過在帝陵中,這種饅頭墳直到明代才出現,秦漢唐宋時期的帝陵都是方形的,圓形墳是明太祖朱元璋因地制宜的創舉。因為南方多雨,陵墓作圓形,可使雨水下流,不致浸濕墓穴。

由此可見,這位乞丐兼和尚出生的朱皇帝的成功確實不是偶然,他不泥守傳統、立足實際的革新精神便是他成功因素之一了。

朱元璋選陵址的辦法也頗有新意。他登基後,曾向劉基、徐達、常遇春、湯和徵詢陵址的意見,並約定時間召集這四人磋商,連朱元璋共五人,各自先用紙條將陵址寫好,到時從各自的袖筒中掏出來一對,結果不約而同地寫著同一地點。這不免讓人想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二人手掌上的「火」字,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這個被普遍看好的陵址就是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的靈谷寺舊址。

紫金山最初叫金陵山,楚懷王滅越後,曾在這裡掘地埋金,以鎮「王氣」。它三峰井峙,氣勢雄偉,自六朝以來,就流傳有「鍾阜龍盤,石城虎踞」的詩句,故有「虎踞龍盤」之說。

而獨龍阜北依紫金山主峰,阜高150米,泉壑幽深,紫氣蒸騰,雲氣山色,朝夕多變,確是一塊風水寶地。

陵址一經選定,朱元璋就把原址上的靈谷寺遷到紫金山東麓,讓地給自己建陵。

洪武14年(1381年)朱元璋開始營建孝陵,第二年馬皇后去世,就安葬在這個墓里。第三年孝陵全部竣工。15年後(1398年),朱元璋病死,終年70歲,與馬皇后合葬孝陵。

在陵中,御碑亭中的治隆唐宋碑最引人注目,是康熙親自書寫的,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立的。「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頌揚明太祖朱元璋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康熙如此詔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對朱元璋的尊重和欽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他是想藉此籠絡人心,以緩和漢滿矛盾,並進而鞏固滿人對中國的統治。因此,康熙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謁明孝陵,行跪九叩大禮。

提及明太祖朱元璋,最讓人耳熟能詳的歷史便是他大殺功臣和和濫施嚴刑酷法了。

朱元璋奪得天下後,因功被封公侯者34年,但在這34位功臣絕大多數被以罪誅殺,僅有4人得善終。他們分別是謀士劉基、大將湯和,長興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故此民間更有朱元璋火燒慶功樓的傳說。

而在朱元璋所實施的刑罰中,更可看出他的創新精神。除了剝皮,最有名的莫過於凌遲,即把人綁在柱子上,用刀慢慢割,如果行刑的人技術好,那受刑者就要受苦了,據說最高紀錄是割3000多刀,把肉都割完了人還沒死。除此外,還有所謂抽腸(顧名思義)、刷洗(用開水澆人,然後用鐵刷子刷)、秤桿(用鐵鉤把人吊起風乾)、閹割、挖膝蓋等。

以上內容太過血腥,然而,任何事物往往都是一個矛盾體,朱元璋也是一個兼有功過的矛盾人物。

是他,在蒙古人統治了近一百年之後,重建了漢族王朝,並開始著手復興中國的文化傳統價值。是他,在明朝建立後,對北元的八次北伐,沉重打擊了元朝的殘餘勢力,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邊疆的危機同時又加強了對北方長城沿線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北部少數民族對中原封建統治的威脅。

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絕對稱得上工作狂。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據史書的記載,1385年9月14日到21日,八天之內,朱元璋審批閱內外諸司奏札共1660件,處理國事計3391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札200多件,處理國事400多件。

他不僅工作勤奮,生活也十分簡樸。他每天早飯,「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所用的床,並無金龍在上,「與中人之家卧榻無異」。他命工人給他造車子造轎子時,按規定應該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銅代替。主管的官員報告說用不了很多黃金,朱元璋卻說,他不是吝惜這點黃金,而是提倡節儉,自己應作為典範。在明南京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供給皇宮。

很久以來,在我心中,朱元璋曾是個兔死狗烹、面目可憎的暴君,而至近年,我對他卻有了更多的理解。

他雖然對官員要求嚴厲,但非常注意減輕民間普通百姓的負擔,在主政期間,基本上實現了輕徭薄賦,同時多次救濟災民。

他的殘酷更多針對的是那群因公自傲的顯貴們和讓他恨鐵不成鋼的貪官污吏們,而對百姓,他卻充滿了仁慈。

「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如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妥在安養生息之」,這是朱元璋對臣子們的告誡。或許,從這個角度來說,他才是中國歷史上最值得百姓愛戴的好皇帝吧。

尊敬的讀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咖啡隨筆 的精彩文章:

TAG:咖啡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