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發潛德之幽光

發潛德之幽光

二觀堂主人臨姚伯多造像記

二觀堂·墨跡

緣 起

2017歲杪,請益二觀堂主人胡倫光先生時,無意中提到我所喜歡的《姚伯多兄弟造像記》,並將前些時在杭州一次展覽上看到的一幅中堂臨作的照片給先生看。先生看後,覺得此作在風格理解和用筆把握上多有未愜人意之處。半個月後,先生節臨了其中一段,採用先生寫小字時習慣的短箋長卷形式,字約在三至四公分之間,極富自然活潑的意趣。我初見先生髮來的照片,不覺為之神旺,覺得此前從未見過哪位書家有過如此精彩的臨作,隨即在簡訊里對先生說:「臨作完全可以在美學意義上大於創作。它可以將固有經典美的意涵更為凸顯,並賦予現代人的理解。」面對先生的臨作,在我腦海里跳出來的是一句古人的句子,曰「發潛德之幽光」。此非面諛,實出衷心。先生以自己獨特的釋讀,為前賢張揚光大,為後學導夫先路,給人的啟發良多,故今日將我之所感鋪衍成文,願與同好分享。

原碑解讀

《姚伯多兄弟造像記》,一稱《姚文遷造像碑》,為北魏後期(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的作品。與此相先後,太和年間的魏碑名品還有《孫秋生造像記》、《吊比干文》、《始平公造像記》等。此碑立於陝西省耀縣城東郊因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隱居而得名的藥王山,為為數不多的道教造像記刻石,在北魏刻石中可歸入樸拙、天趣一路。原刻石現藏西安碑林。此碑通篇銘文楷隸相雜,結字奇異,大小錯落,神態之變似在瞬間,加上刻工率意下刀,或輕或重,或方或圓,或增筆或缺漏,全然不像龍門四品中那種熟練的用刀程式,故全碑渾然一體,具有濃重的刻寫結合的意趣,是當時算不上高明的寫手和刻手的天性流露。分析其由,實是寫刻者追求有法而又無法表現,卻無意中合拍於自然天成的效果。因此在此碑中幾乎可窺《廣武將軍碑》、《爨寶子碑》、《爨龍顏碑》、《好大王碑》、《龍門造像記》等種種眾生相,恰似一塊包容甚富而未加提煉的礦石,可以給書法家提供想像的廣大空間和再創造的無限可能性。

臨作賞析

先生的臨作是創造性的臨作,雖曰臨,實為創。

先生臨習時,在處理空間關係時注重民間書法造型不穩的特徵,盡量突出字形的欹側,通過字與字間的配合呼應,建立楷書總體上平衡穩重的關係。原碑本多隸意,臨作則將撇捺和部分的鉤,刻意作長線條的誇張,顯得華麗誇飾,具有強烈的抒情意味。先生寫字時,蘸墨較飽,行筆始終掌握一個「提」字訣。所以,在臨作中,即使細如銀針的地方,依然是中鋒澀進,有提按頓挫的細膩變化。所以也最終會給人內斂峻挺,清剛雅健的藝術感受。

先生的臨作較為注重線條的粗細長短、結體的正側大小和疏密虛實等各種對比關係,風格從單純走向複雜,從質樸變為華贍,極大地豐富了書法的表現能力和藝術魅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