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竹木牙角匏(一)

竹木牙角匏(一)

竹雕、木雕、象牙雕刻以及犀角雕刻,均是我國古代工藝美術領域中的不同門類,但往往被合稱為「竹木牙角雕」,有時甚至還將果核雕、匏器(葫蘆)工藝等也囊括於內,成為在青銅、陶瓷、玉器、金銀器等傳統深厚影響巨大的工藝門類之外的各種工藝雜項的代名詞。總體而言,這幾種工藝確有共性。首先,它們的歷史都極為悠久,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甚至更早。由於竹、木、匏、角等天然材質能夠在自然環境中比較輕易地直接獲取,所以對這些材質的廣泛利用顯然早於青銅、陶瓷等人工材質,它們被製作成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日用品、工具、樂器等。

輸12

黃楊木圓雕李鐵拐像

通高35.7cm

此像立姿,肩系葫蘆,身著破衣,圍百結葉裙,瘦骨嶙峋,虯髯連鬢,赤雙足,一腿跛起,一腿直立,右腋下架有一拐,左臂抬起,手捏一隻蜘蛛,在後衣裙下方刻有陰紋「至正二年制」隸書款。

李鐵拐是民間傳說的八仙之一。元代以後,對八仙的各種傳說愈趨離奇,以八仙為題材的各種雕刻在工藝美術創作中也十分眾多。

這種繞腰絡腋、橫巾右袒、下體著短裙、外表注重肌肉的表現和偏重衣紋雕刻的鍵陀羅式藝術風格在唐代石刻中非常流行。光禿的前額凸起的形象也正是宋元時期雕刻和繪畫中羅漢的主要特點。而明清時期用各種質地材料雕刻的李鐵拐更是形態各異。此作品的作者以圓雕技法,以無須羅漢為本刻制出李鐵拐像,同時也注意到了人物形象比例上的準確和肌肉的質感,對李鐵拐的神情刻畫極其細膩。雖然是相貌清癯窮困潦倒的乞丐外形,卻絲毫不掩其仙風道骨,尤其是眯起的雙眼帶動了面部肌肉,表現出悲天憫人、超然物外的氣概。刀法上舒暢健朗,鐫刻技巧極精湛,為我們研究元代的小型木雕技術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犀角雕螭柄葡萄紋杯

高8.9cm,口徑17.1cm,足徑4.3cm

杯用犀角雕成一片捲曲的葡萄葉狀。內壁刻葉筋,外壁滿雕葡萄及枝葉紋,果實飽滿。杯耳鏤雕成葡萄藤,上攀一螭,探首直入杯內。杯身鏤雕葡萄枝葉,伸至杯底構成底足。

此器採用淺刻、鏤空等技法,刀法粗獷有力,紋飾簡單樸實,構思巧妙,透露出時代的氣息。

竹雕和合二仙

明,朱三松制,高5.2cm

竹根圓雕二僧,乘於蓮瓣舟上。一僧坐船頭,手捧蒲扇,一僧踞船尾,以帚為槳。二僧滿面笑容,憨態可掬。蓮舟外側刻「三松」二字款。依人物之裝束、神態,可推知二僧乃唐貞觀年間台州奇僧寒山、拾得二人。據《宋高僧傳》所載,二僧狀若顛狂。寒山常「布襦零落」,「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動輒「呼喚凌人」,「望空漫罵」;拾得曾以杖擊伽藍神像,有「呵佛罵祖」之風。傳說中還有很多關於二人神跡的軼聞。民間造型藝術中,寒山常手捧一盒,拾得持一荷,以諧「和」、「合」二字音,寓同心和睦之意。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賜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以示官府對民間信仰的認可。

這件竹雕作品,作者寥寥數刀似不甚經意,但二仙不同凡俗之處卻躍然於觀者眼前,確非高手所不能為也。

犀角雕芙蓉秋蟲杯

明,高9.2cm,口徑16-8.8cm

杯圓雕作芙蓉葉形,鏤刻枝莖花蕾為其柄、足,外壁襯以野菊,一隻蟈蟈伏於葉片上。

杯以亞洲犀牛角製成。細觀此杯,刀法嫻熟流暢,於渾厚中見精雅。花枝莖葉穿插掩映,似有清風微拂,頗為生動,持杯啜飲,賞心悅目。

牙雕龍紋五峰筆架

通座高9cm,底徑16-4.5cm

筆架為圓雕五峰式,架底邊深刻水波紋,波濤中雙龍盤繞於五峰之間,龍騰水怒。

明代中後期,金、玉、竹、木、牙、角雕刻藝術中出現大量賞玩器,並前所未有地迅速發展起來。為了滿足社會需求,民間作坊不斷設計創新,許多藝術家也在風格上相互借鑒或者標新立異,於是各種精美的文房擺設和雅玩層出不窮,成一時風尚。

文人書案上的筆架與瓶、盒等,造型和紋飾一般以松、竹、梅居多,有龍紋者則多屬皇家御用品。此件龍紋筆架既見刀刻之功,又具雄勁風韻。雕龍蜿蜒盤曲,生動的龍身及龍鬚、龍嘴均顯現出典型的明代風格。整座筆架雕刻得莊重渾樸,剛勁有力,屬明代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年)北派象牙雕刻藝術中的傑作。

朱三松竹雕仕女圖筆筒

高14.6cm,口徑7.8cm

筆筒竹製,棕紅色,下承三矮足。筒壁上刻松、岩、蘭草及仕女等圖案。仕女頭戴風帽,手持蘭花,依石壁而立,古松穿岩而出,松枝伸展,蟠曲彎轉如龍。松下有石台,台上置杯、硯等器。仕女身旁岩壁上以陰文刻隸書乾隆御制詩一首:

不期精細期蒼古,以樸因之曆久存。

生面略殊倚修竹,岩蘭在手默無言。

創爲鄰鶴有來由,善畫而今畫少留。

刻竹依然傳片羽,可思業亦貴箕裘。

乾隆丁酉新旾月御題。

後刻「『0521』」、「隆」印二方。丁酉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筆筒另一側壁上又有「萬曆甲寅秋月三松作」款識。甲寅則為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

朱稚征雕刻的各種作品中,尤以仕女題材為多。在雕刻技法上,他多以浮雕為主,有時亦兼融毛雕、淺刻、深雕、留青、透雕等技巧。此筆筒利用多種技法將山石、蒼松、花草和仕女的衣紋及神態舉止刻畫得恰到好處,刀法中見筆墨,樹石皴法頗富畫意。此件名家所制筆筒被收入宮禁,為皇帝所賞識。

紫檀雕花卉紋圓盒

明,高3.1cm,口徑6.9cm,足徑3.3cm

圓盒紫檀質,向內折邊小口,扁圓,卧足,曲度和諧優美。盒蓋面及盒壁上均凸雕大朵山茶花,周邊以梅花裝飾。雕刻風格粗中帶細,硬中有柔,尤其是在花卉的翻瓣處理上,作者以較淺的雕飾表現出花瓣的捲曲及層次,體現了精湛的雕刻技巧。

此圓盒與另一雕漆印泥盒形制類似,亦應作印泥盒之用。

犀角雕折枝荷葉形杯

高15.8cm,口徑19.3-13.8cm

杯以一隻整角雕成,身有流,作「一把蓮」式。杯身為一枝大荷葉,又鏤雕數小枝盤旋環繞,並雕蓮葉、蓮蓬、蓮花、花苞及一莖蓼草作為襯托。近口沿處雕一螃蟹,以螯剪荷莖,憨態可掬,饒有生趣。杯流稍高於杯口且微曲,使作品愈顯纖秀,其中空與杯內空處相通,似暗合「心有靈犀」的詩意。

此器造型新穎,工藝精湛,其高明之處在於身與流並非粘接,而是先取犀角施以雕刻,再慢慢加熱,使其彎曲,加工而成。此杯是這一時期犀角雕中較為傑出的作品。

紫檀木雕彌勒佛

明末,高17.2cm,底徑22-13cm

佛像以紫檀木製,閉目,笑口半開,大耳垂肩,袒胸露腹,盤腿曲肱依袋而坐,左手捏布袋,右手撫膝。

作者用一塊老樹根,以圓雕技法將大腹便便的彌勒佛那悠閑自得、隨遇而安的神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此件作品雕刻精細,刀法嫻熟,線條自然流暢,為明末木刻圓雕作品中的佳作。

此作品於1962年由國家文物局撥交故宮博物院。

【資料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END

圖文整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謝謝!

好的內容可以分享給朋友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故宮史話 的精彩文章:

紫禁城夜幕下的「黑衣客」,清朝時竟比一條人命還重要

TAG:故宮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