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人說:我只獻三計就滅一國,大王立馬賜他一把劍:你去陰間獻計

一人說:我只獻三計就滅一國,大王立馬賜他一把劍:你去陰間獻計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卧薪嘗膽光復大業,其一雪前恥的故事廣為流傳。但是,僅憑一人之力想要打敗吳國,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定是有貴人相助,方能馬到成功。

說到貴人相助,就不得不說到勾踐得心腹謀士——文種。

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文種早些年間,跟隨父親到越國做生意,足智多謀,才識過人,被勾踐看中,納入麾下委以重任。這時的勾踐剛剛坐上皇位,再加上越國實力薄弱,老鄰居吳國一直在打越國的主意,所以,勾踐很是惶恐,便更加倚重文種。

文種多方面分析之後認為,想要讓國家強大,就必須求賢下士,招攬人才,並且,前前後後為越國招攬了很多可用之才。這其中,就有在光復越國的大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范蠡。這邊文種在四處奔走招攬人才,那邊吳國國君要攻打越國報殺父之仇的傳言紛飛,弄得勾踐很是惶恐,便不遺餘力訓練軍隊,提高作戰能力。

關於吳國要染指越國的言論只是傳得凶,實際上並沒有行動。

就算只是傳言,但每次都讓勾踐處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惶惶不可終日,這些的煎熬讓他身心疲憊,最後,他決定出兵攻打吳國。文種和范蠡聽聞此事,立馬勸阻,但是,勾踐鐵了心要先發制人,百般勸阻也無用。

當夫差知道勾踐要攻打吳國,確信勾踐中計,十分高興,立刻親率十萬大軍迎戰。

兩軍交戰,勾踐很快就被打得屁滾尿流,只得帶著剩下的兩千將士退往會稽山,吳王一鼓作氣,包圍了會稽山。勾踐慌了神,詢問文種和范蠡:「接下來怎麼辦。」范蠡說:「敵不動我不動,等到敵人士氣衰竭,再突圍。」文種則說:「吳王和越國有殺父之仇,突圍之舉並非良策,應該如同臣子一般,帶著厚禮去向夫差求和,如果夫差不同意便投降,入吳為質。」

之後,勾踐看著城外的大軍,幾番思慮之後,決定派文種去吳國求和。

文種見了吳王,表明來意,吳王心動了。但是,吳王的心腹伍子胥堅決不同意,在心腹的勸誡之下,吳王拒絕了,求和之事以失敗告終。此時,勾踐有意殺掉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想要孤擲一注和吳國拚死一戰。文種見狀,立馬勸阻。

同時,打聽到了,吳國太宰和伍子胥不和,兩人是針尖對麥芒,且此人是好色之徒,便讓人帶著美人和金銀財寶去見此人。太宰見到此等厚禮,立馬帶著文種去見了吳王,在太宰的極力幫助下,求和之事談成。

為了讓吳王相信越國是真心歸順,勾踐便帶著妻子入吳為質。

聰慧的文種知道,勾踐好歹也是一國的君主,讓他寄人籬下為奴,肯定心有不甘,便讓范蠡一同前往。一是為了阻止勾踐尋死,二是為勾踐籌謀。而文種就留下來帶著百姓發展生產,為越國的翻身仗做準備。此外,文種還不斷的進行國民教育,向越國百姓灌輸勾踐的好,人們反而比之前愛戴勾踐。

勾踐在吳國之時,畢恭畢敬,夫差對他的臣服之心深信不疑,為質期滿,便放他回了越國。

勾踐回國之後,文種又向勾踐獻上了七個計策,用以滅吳。

最終,在多方共同努力之下,越國大勝。勝利之後,越國舉國歡慶,在慶功宴會上,文種十分高興,酒過三巡之後說:「我有七策,現在只用了三策,就滅掉了吳國。」同僚們都誇讚文種智慧過人。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勾踐眼裡閃過一絲不悅。

此時,一旁的范蠡看到了,便知道大王已經開始忌憚功高蓋主的大臣了,給勾踐留了一封信便離開了。范蠡十分感謝當年文種的看重和舉薦,便也給文種留了一封信,並且,以此勸誡他: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但是,文種認為是范蠡想得太多了,沒有當回事。

後來文種抱恙,勾踐帶著劍前去看望慰問,見到文種,勾踐問他:「人活在這個世上,生死是小,才華不能施展是大,你獻上的滅吳良策,只用了三計,如今剩下的四計應該用在何處?」

這句話一出,文種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如何作答,一時語塞,只能慌慌張張的回答一句:「不知道。」

而後,勾踐便把帶來的寶劍扔在文種的床邊說:「不知道的話就帶著剩下的四個良策去見先王吧!」文種死後葬于越都西山之上,改名西山為「種山」,即紹興城內卧龍山,墓在卧龍山望海亭之下。

有人說勾踐逼死文種,實在是小氣之舉,但是,文種作為一個臣子,不懂得隱藏鋒芒,搶去君主的風頭,也有不妥。

那麼,勾踐為什麼要殺文種?

越國一舉滅吳後,文種不聽范蠡的勸告,仍停留于越國為丞相。在要和平還是要稱霸的戰略方針上,主張養民的文種與勾踐又發生了最為強烈的衝突。當勾踐以夫差賜死了伍子胥的同樣方法賜文種死時,文種仍「執迷不悟」,此時,他自己的心境與識見,已與越王相去太遠。

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文種之死無法避免!是「王者之道」與「人本性」不可共存的必定結果。

最後,很多人都想知道文種的七策是哪七策吧。

根據明代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則說文種破吳是七術是:

「一曰捐貨幣以悅其君臣;二曰貴糴粟囊,以虛其積聚;三曰遺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遺之巧工良材,使作宮室以罄其財;五曰遺之諛臣以亂其謀;六曰疆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七曰積財練兵,以承其弊。」

參考資料:

『《東周列國志》、《文種之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