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這個神奇的詞語,讓孩子不輕言放棄,勇於挑戰

這個神奇的詞語,讓孩子不輕言放棄,勇於挑戰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一起科學育兒




今天文章有錄音哦~





周末紐約的氣溫降到了零下20度,我們就在家玩磁力拚搭積木。小D搭一個立體三角形後,想在這上面繼續搭,沒想到整個都垮掉了。她頓時脾氣就上來了,大叫了一聲,把積木推開。幾秒以後,她自己對自己說,「啊,等等,我還沒完成呢」,然後轉過頭對我說,「媽媽你能幫我嗎?我們一起想想」。




這個幾秒之間的反轉一下子讓我的思緒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小D8個月大的時候,玩疊疊杯,怎麼放就是疊不起來,突然她大叫起來,把杯子推開,還開始扔杯子,之後就是怎麼也停不下來的大哭,足足哭了有一小時。



記得那一次,我們和父母通視頻,我隨口說了一句,這個孩子不知道像誰,事情一做不好就發脾氣,真的是脾氣又急自尊心又強。話音剛落,視頻那頭的父母都笑而不語,默默看著我。







頓時我的童年回憶被喚醒了。我從小手笨,幼兒園開始要做的手工作業,即使最簡單的用膠水粘一下,我卻總是做不好,於是經常火氣一大就把手工作業撕掉,然後自己大哭,「我做不好這個」。




印象最深的是,上小學後寫字,總是不能寫在規定空格內,而自尊強的我總是用橡皮擦,擦完再寫一遍,還是不行,再擦再寫,後來急了,就把本子擦破了,然後眼淚也就跟著往下掉,「我寫不好字」。




直到我長大後,這些小故事還經常被家人津津樂道,說三歲看到老,從來沒見過一個孩子脾氣這麼急還自尊心那麼強的。



養育孩子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在小D的行為舉止里我看到了自己曾經的影子。而現在的小D幾乎就是我小時候的加強版,一歲不到,我就看到了這樣強烈的沮喪感,對自己能力不行的沮喪,

這份沮喪背後我深深地理解,這是她希望自己做的更好的無力感。





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但我們都曾經是孩子。童年記憶的喚醒讓我對自己的育兒有了一份覺察,

我們的孩子就像是一支熒光筆,把父母身上的優缺點都加粗放大地划了出來。




有意思的是,現在幾乎沒人會覺得我輕易放棄。那次以後我就在努力回想,我的童年發生了什麼?



我父母其實都算急脾氣,但是唯一不同的是,爸爸在教育這件事上卻是少有的非常有耐心。我記得小時候每次我哇哇大叫時,爸爸總會和我說一句話,

「你是暫時做不好這個」;「你是暫時寫不好字」。

然後他就會特別耐心地帶著我,一步一步告訴我怎麼做,演示給我看怎麼粘手工可以粘的又牢又好;怎樣寫字才能不出框。




後來我還是有無數次的因為做不好而發脾氣,爸爸每次都是這麼和我說,然後耐心地引導我。好像快升初中時,我發現自己就此發脾氣的情況越來越少了,我發現每次發脾氣之前,我自己也會對自己說,「我暫時做不好,我來看看可以怎麼提高」。自那以後,伴隨我的評價都是,這個孩子很有韌勁。







今天下午和父母通視頻時,我還特地問爸爸,當年你為什麼可以這麼耐心呢?爸爸說,孩子嘛,都是慢慢教的啊。我也沒像你們現在這樣學那麼多育兒知識,我只是覺得,你自己說「做不好」沒關係,如果父母也對孩子說「你就是做不好了」,那就是對孩子能力判「死刑」了。

人的一輩子這麼長,很多困難都是暫時的,繼續努力至少可以比現在做的更好。



後來我上班了,工作內容的一部分是幫助公司制定戰略,帶我入門的老闆教會我很多,其中有一點就是她告訴我,我們部門的價值所在就是幫助企業

重新框架(Reframe)

。人傾向於用過去的經驗、認知來框架(frame)周圍的一切,因此就容易變成固步自封,舉步不前。

只有重新打破這個框架才能有新的視角,有了新的視角才能有進步的空間。




小D因為早產導致肌張力異常,各方面發育一開始都是嚴重落後的。特別是當她開始會表達,會去關注身邊孩子一言一行後,我可以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她的那份因為自己能力不足的沮喪。




運動能力始終是她的弱項,好多次她想嘗試同齡孩子可以做的動作,但嘗試幾次卻做不到後,她開始發脾氣了。開始會大叫地和我說,「媽媽,我不會轉圈」;「媽媽,我不會騎車」;「媽媽,我不會跳」。




每次遇到小D這樣的情況時,我腦海里都會出現這樣兩幅畫面,爸爸的那句「暫時」,前老闆的那個「reframe」。是啊,當孩子開始給自己下定義時,就是在用自己目前的經歷給自己設定框架。而孩子的人生經驗和認知都無法讓她自己跳出這個框架,如果一次又一次地給自己設定這樣的框架,那慢慢地,孩子就陷入了這樣的框架而出不來了。於是,

本來只是一件事的「不行」就會變成一個人的「不行」。




你無法用相同的視角解決問題,你必須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






因此,父母需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進行重新框架,而最簡單的就是,每次孩子因為做不好發脾氣,因為做不好放棄而大叫,在表達「我不行」時,記得先

蹲下來,溫柔但堅定地看著孩子的眼睛,非常肯定地對孩子說,「你只是暫時不行,但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然後帶著孩子一起想解決方法。

我們傳遞給孩子的不僅僅是平靜,是信任的力量,更是一份轉變視角的能力。



當我們使用「暫時」這個神奇的詞語後,我們就告訴了孩子,

遇到的困難不是用來定義自己「很笨」,遇到的困難是我們成長的契機。

我們只是暫時不行,但通過努力學習,我們就會成長,而成長就是這樣一個持續的過程。




而最可貴的是,當我們對著孩子說「暫時」時,父母自己的認知也在發生改變。曾經很多父母,特別是發育遲緩孩子的父母都問過我,你們是怎麼可以堅持,面對一個幾乎已經被醫學判死刑的孩子,卻能一直堅持努力不放棄呢?我想,那就是相信「暫時」的力量,不管當時小D現狀,我始終覺得,「她不是做不到,她只是暫時做不到」。而現在回頭看,她的確做到了。




曾經很多全職媽媽問我,你怎麼可以堅持,三年來不僅帶娃,還自己學習、分享育兒知識、跑步健身美容一樣不拉。我想這也是相信「暫時」的力量,我也有過無數次因為一地雞毛而覺得自己的人生就此毀了,但那無數次我都會告訴自己,這樣的困境只是「暫時」的。於是這三年多,我也做到了很多一開始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面對問題,我並不是更聰明,我只是堅持的更久一點





寫到這,我不禁想起了Carol Dweck的

成長型思維模式,

所謂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就是我們堅信困難都是暫時的,通過學習和鍛煉大腦,提升自己的解決問題能力和思考能力,我們就能克服困難。這個曾經分享過一些具體的方法,感興趣的可以戳->當年一本落榜教會我的育兒道理,潛力是這個意思




當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相信,能力是可以增長的,那我們就不會浪費時間去抱怨,去焦慮,去一蹶不振,我們會恨不得抓住這一切的機會,這是讓我們能力增長的機會。




我們不是做不到,我們只是暫時做不到!




推薦閱讀



點擊標題直接閱讀

 




1、

成長型思維模式




  • 當年一本落榜教會我的育兒道理,潛力是這個意思



  • 比天賦智商更重要,美國人最希望自己孩子擁有的品質



  • 經不起挫折的孩子,小時候父母肯定沒做這三步





2、引導孩子動腦筋





  • 「你怎麼學習不動腦筋呢?」原來這個能力需要從小啟蒙



  • 偷師|紐約幼兒園老師用「搭腳手架」的方法激發孩子潛力



  • 掌握一個方法|普通父母灌輸內容,聰明父母教會孩子思考




3、父母自身修鍊




  • 為人父母,有些問題你不得不想,越早開始越好



  •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先把自己過好,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



  • 我出生在最普通的工薪階層,爸爸卻從小這樣富養我




大J,坐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暢銷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的作者,微信公眾號:

大J小D





我已經寫了800多篇原創文章了,想看更多歷史文章,歡迎點擊下方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J小D 的精彩文章:

為啥孩子一到冬季就反覆生病?也許是這三大護理盲區惹的禍

TAG:大J小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