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原來中醫是這樣辨別體質的

原來中醫是這樣辨別體質的

中醫體質學說是中醫學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體質從《黃帝內經》萌芽、仲景發展、景岳完善,最終形成體質學說,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文化沉澱和臨床經驗積累,值得我們挖掘、整理和思考。其中,明清醫學在中醫歷史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閱讀明清醫家的古籍文獻可以發現很多醫家都很重視體質。因此了解明清醫家對體質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其治病思路及治療原則。




明清醫家的中醫體質分型


陰陽分類法




1.單純以陰陽分


明·張景岳在《景岳全書·雜證謨》中首次明確提出「體質」一詞,書中云:「矧體質貴賤尤有不同,凡藜藿壯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惟速去為善……」。張景岳極其重視以陰陽分萬物,書中言:「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且認為人體也有陰陽之分:「凡人之陰陽,但知以氣血、臟腑、寒熱言……」」臟氣各有強弱,稟賦各有陰陽」。張景岳還從以下方面對人體體質進行了具體描述:「陽臟之人多熱,陰臟之人多寒。陽臟者,必平生喜冷畏熱……」「稟有陰陽,則或以陰臟喜溫暖,而宜姜、桂之辛熱;或以陽臟喜生冷,而宜芩、連之苦寒。或以平臟,熱之則可陽,寒之則可陰也」,這主要論述了陰臟、陽臟體質的寒熱喜好、適宜藥物等,對臨床體質類型的判定和治療有一定意義。


清·華岫雲在《臨證指南醫案》評中,根據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的論述和自身的見解,其認為「治法總宜辨其體質陰陽,斯可以知寒熱虛實之治」, 由此可看出,華岫雲在臨床診療中極其重視辨陰陽,並將體質大體分為陰陽兩類,還從人體的膚色、體型和肌肉的質感等方面進行了具體描述:「若其人色蒼赤而瘦,肌肉堅結者,其體屬陽……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軟者,其體屬陰」。




2.以陰陽多少分

清·陳修園在其著作《傷寒論淺注·讀法》中提到「人之形有厚薄,氣有盛衰,臟有寒熱,所受之邪,每從其人之臟氣而為熱化、寒化」,因此「知此愈知寒熱之化,由病人之體而分也」,此處說明了個體體質有差異,當邪氣侵襲人體時,則疾病的性質和轉化不同,其治療方法也不同。且在文中還分別論述了陰臟、陽臟之人,文中述「陽臟之人過飲之,不覺其寒,但覺其熱……陰臟之人過飲之,不覺其熱,但覺其寒……」。由此可看出,陳修園也是將人體體質分成了陰臟之人、陽臟之人和平臟之人三種類型。


明·趙獻可在其著作《醫貫》中提出「氣稟」為「有偏陰偏陽者,此氣稟也」,此處「氣稟」即體質。並將人體體質分為太陰之人和太陽之人,並對兩種體質類型進行了描述,文中說:「太陽之人,雖冬月身不須綿,口常飲水,色慾無度,大便數日一行……太陰之人,雖暑月不離復衣,食飲稍涼,便覺腹痛泄瀉……此兩等人者」,主要論述了太陰人和太陽人的寒熱、食飲、二便等情況。


清·顧靖遠在其著作《顧松園醫鏡·卷五·樂集》論治大綱中也提到「氣稟」為「有偏陰偏陽者,此氣稟也」,並將人體體質分為太陰之人和太陽之人,其文中是引用了明代醫家趙獻可提出的體質分型。


清·章楠臨床治病中極其重視辨體質,在其著作《醫門棒喝》中云:「夫醫為性命所系,治病之要,首當察人體質之陰陽強弱,而後方能調之使安」並對體質進行了分型和詳細描述:「因其病雖同而人之體質強弱各異故也。假如形瘦色蒼,中氣足而脈多弦,目有精彩,飲食不多,卻能任勞,此陽旺陰虛之質也,每病多活,需滋陰清火。……此陰陽俱盛之質……此陰盛陽虛之質……此陰陽兩弱之質……」。總言之,章楠主要根據陰陽量的虛、弱、盛、旺,將體質分為陽旺陰虛、陰陽俱盛、陰盛陽虛、陰陽兩弱四種體質類型,並從形體、膚色、脈象、目光和治療等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




以體型分


明·徐春甫在其著作《古今醫統大全·卷三·翼醫通考(下)病症》中,將人體體質按照體型劃分為瘦人和肥人,文中言:「肥人氣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痰;瘦人……。故肥人多寒濕,瘦人多熱燥也。夫以人形分寒濕熱燥……」,是將瘦人和肥人兩種體質的寒熱濕燥的特點進行了描述。其還提到了小兒和老人的體質特點:「小兒純陽而無陰,老人氣多而血少」。



清·薛生白在其著作《醫經原旨·臟象下第三》中,將人體體質分為肥者、膏者、肉者。文中云:「有肥,有膏,有肉一肉堅,皮滿者肥;肉不堅,皮緩者膏; 皮肉不相離者肉」,文中還分別對這三種體質者的體型、皮膚狀態、易感寒熱和血氣多少進行了描述。尤其作者最後指出辨三種體質調治的原則:「必先別其三形,血之多少,氣之清濁,而後調之,治無失常經也」,故判定這三種體質必須先辨清氣血的情況,強調氣血的重要性。




以臟腑氣血寒熱虛實分


清·葉天士在其著作《臨證指南醫案》中,對中醫體質分型和辨體論治方面有獨到的見解,歸納葉天士著作中有關體質方面的論述,多達幾十處,提到多種體質類型。在卷一·肝風中明確多次提出木火體質,如「木火體質,身心過動,皆主火化……」「木火體質, 復加鬱勃,肝陰愈耗……」;在卷一·虛勞中明確提出陽虛不足體質,如「形軀豐溢,脈來微小,乃陽氣不足體質……」;在卷二·咳嗽篇中明確提出陰虛體質和偏熱體質,如「陰虛體質,風溫咳嗽,苦辛開泄肺氣加病......"」形瘦色蒼,體質偏熱,而五液不充……」。在葉天士醫案中還多次出現對老人和小兒體質的描述,針對老人體質,書中言:「六旬有五,下焦空虛」「男子向老,下氣先虧」等,說明老人體質易下焦虧虛;針對小兒體質有:「五臟六腑氣弱」「肌肉柔脆」等描述,說明小兒體質臟腑嬌嫩等特點。其在多個篇章中還明確提到了陰虧偏熱體質、陰氣久傷體質、強壯體質、元氣素虧體質等。綜上,葉天士提及的體質類型大致可總結為:木火質、濕熱質、陽虛質、陰虛質、肝鬱質、脾弱質等,其主要是以臟腑、寒熱、氣血、虛實為依據進行分類,且葉天士在臨床辨治中特別重視辨治先辨體,將體質與臨床緊密結合,對中醫體質學說貢獻很大。




清·吳鞠通雖未系統明確地對體質進行分類,但在其著作《溫病條辨》中也提到多種體質類型:「暑兼濕熱,其有體瘦質燥之人」「大凡體質素虛之人,驅邪及半」「此中焦陽氣素虛之人,偶感溫病」等,歸納其提到的體質類型有:陽虛質、痰濕質、瘀血質、濕熱質、氣虛質等,而且,其在《溫病條辨·卷六·解兒難》中對小兒體質的特點也進行了論述,書中云:「……其臟腑薄,藩籬疏,易於傳變,肌膚嫩,神氣怯,易於感觸,其用藥也,稍呆則滯,稍重則傷……」,其對小兒體質特點的概括十分全面,為後世醫家對小兒體質分型研究提供了寶貴經驗,也對小兒的生理、病理以及辨體調治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




總結




本文古籍文獻的挖掘可能有不全之處,但仍可總結出明清醫家的某些中醫體質分類特點:明清醫家對辨體診療十分重視,清代醫家更為顯著,大多以《內經》中的理論為基礎,從臨床出發,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有很大的實用意義;而且明清醫家的體質分類不僅關注個體體質的生理、病理特點,還注重不同體質的診斷和治療,這為後世醫家提供了極大的借鑒。所以,明清時期是中醫體質發展的重要時期,為中醫體質學說的完善和臨床上進行辨體調治都留下了寶貴財富,值得我們深思。




<END>



轉載自

《中醫藥信息》2017年第6期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由中國中藥雜誌微信(CJCMMYC)平台編校發布,請尊重他人的勞動果實,公眾號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及微信號。


繼續給大家推薦《

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第2版)

》,點擊

閱讀原文

可直接購買



你相不相信植物會解決文學目前的公案?它們說《紅樓夢》不是曹雪芹一個人寫的。《紅樓夢》前80回平均每回出現植物11種,後40回每回3.8種。


本書為我們描繪了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作者潘富俊先生是一位熱愛中國文學的科學家,他業餘時間樂於沉浸在詩文歌賦,在書房中遨遊於文學世界,在田野中實地探訪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每種植物,將古文中的植物與現代植物學體系中的植物相比對,追根溯源,考訂名目,分辨其中虛實,考評植物所在地的自然生態,還原幾千年來文人筆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名稱與寓意的植物面貌,並找出植物引進中國的脈絡,以科學印證文學,以文學豐富科學的維度。他左手文學,右手科學,在看似無關的兩個領域摸索潛行,編枝結草搭建起一座溝通文學與自然科學的鵲橋,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精妙細緻美好的中國古典場景。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面親近古詩詞,一面認識大千植物世界。


第二版借鑒、吸收了近年來國內外相關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修訂內容達一百餘處,置換圖片二十餘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中藥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中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