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創紀錄無差評的沖奧青春電影,看完不淚目就說明你老了
去年(也就是前幾天),一夜之間朋友圈引發集體回憶,各種18歲的照片持續刷屏。
如果人生要分階段,一定是18歲之前和18歲之後。
18歲之前渴望長大,18歲之後懷念過去。
今天要介紹的這部影史評分最高的青春片,充斥著我們18歲那年肆無忌憚的時光——
《伯德小姐》(Lady Bird)
今年屏霸影壇和各大獎項的影片除了《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太甜了!年度口碑第一的神片可不止年輕版「春光乍泄」那麼簡單!)
就數《伯德小姐 》了。
爛番茄新鮮度一度高達100%。電影以178個全鮮紀錄打破了爛番茄有史以來的最高評價。
上映之後,無論是影迷評價還會專業影評人給出了逆天的高分!
據說,在爛番茄歷史上,只有2部100%新鮮度的電影或得過150個專業好評。本片也是獲獎名單上的釘子戶,它那一長串的獲獎記錄讓人嘆為觀止。
專業影評人網站metacritic給出的評分達到令人咋舌的94。
國內網站也達到了8.4。
《時代》評選2017年度十佳影片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稱讚《伯德小姐》是風格、敏感度與精神的勝利,
《綜藝》(Variety)則指出,這部電影真正的驚喜是其誠實性和私人性,就葛韋格而言是意料之中的,即便在初次執導、在拍攝簡單真實內容上經驗尚缺的導演中是相對罕見的。
這部節奏輕快的青春成長類影片,足以喚起觀眾內心深處珍藏的情感記憶。影片官網上,簡練的載入頁面填充淡黃的背景色,中央是紅色的十字架,其上停駐著預備展翅的小鳥,即是伯德(bird)的原意。
風光正勁的《伯德小姐》已經手握25個獎項,至於今年的奧斯卡嘛,已經不是獲不獲獎的問題,而是到底能拿幾項大獎的問題。
而主演西爾莎羅南剛剛摘得金球獎名影后桂冠,這位94年的妹子就算最後拿下奧斯卡影后也一點不驚奇。
西爾莎·羅南1994年出生在紐約,憑藉過人的才華,這位年僅24歲的小女孩已經獲獎無數,成為好萊塢最具前景的新人之一。
13歲時,她就因出演電影《贖罪》展現出過人的表演天賦,拿下了奧斯卡、金球獎雙提名。2015年,她又憑藉電影《布魯克林》再次獲得奧斯卡和金球獎提名的認可。
剛剛過去的75屆金球獎,西爾莎·羅南憑藉《伯德小姐》獲得最佳女主角,在此次獲獎之前,她已經獲得第83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演等獎項的認可,此番金球獎加冕能否助她未來再斬獲奧斯卡獎?前景十分光明。
這部短短90多分鐘的青春片,到底有什麼魔力將全球影迷和影評人迷惑的神魂顛倒,有的影迷表示看了兩遍,哭了兩次。
和大熱門《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一樣,表面上同樣講述青春,里子上涉及的是自我認同,主題是永恆的電影母題——成長!
影片講述女主角在高中那段最為敏感,飛速成長時期的故事。
故事背景放在了美國的中西部地區薩特拉門托,這是女孩的故鄉,也是她的夢魘,她希望逃離這兒,去到想像中的美國繁華的東部地區,比如夢想之城紐約,或者「至少是舊金山吧「。
同時,她還討厭父母給她的名字,她成自己為,Lady Bird!
GIF
Lady含有高貴的出身,而她的家正面臨分崩離析。
哥哥有著大學學歷,卻只能在超市當收銀員,他和他年幼的女朋友滿臉的串洞,用特立獨行隔絕著自己與社會。
和藹可親的父親,長期服用抗抑鬱藥物,在老年門口的他最近被裁員。
家裡所有的負擔都落到了Lady Bird的母親身上,一天打兩份工,在家中扮演裁決者,因為父親是個老好人。這導致她和Lady Bird的關係親密又緊張,愛中夾裹著爭鬥。
所以,女主角夢想是為Lady,可現實卻拚命告訴她快些低頭。
由此,她渴望成為一隻Bird,飛離這裡,逃離這裡,在新的,想像中的地方獲得新生。
這是一個抗拒自己出生的,有關女孩成長的故事。
家鄉,薩特拉門托是女孩又愛又恨的地方。
薩克拉門托,雖是加州首府,實際上不過是個知名度遠小於洛杉磯和舊金山等加州名城的大農村,從影片中為數不少的風景鏡頭中不難看出這是一座寧靜的小鎮。
以地域建築、街道、文化作為主題隱喻,這在2017年小編非常喜歡的一部影片《在哥倫布》中也用此手法,做為電影元素的系統性建構。
不過,《伯德小姐》沒有陷入大量的符號性、鏡頭語言隱喻中,而是用極度平凡的電影、敘事技巧給我們帶來了青春的共鳴。
簡單,真實,是《伯德小姐》最為有力的武器。
影片開片第一幕就道出了主線。
女主角Lady Bird在家中的床上和母親安靜的對躺著。這極具象徵性的一幕表現了影片的以親情,特別是母女線作為敘事脊樑,貫穿全片的劇情架構。
果然下一幕,兩人在車上友善的談論著文學時,下一秒不知為何,兩人開始大吵大鬧。
Lady Bird顯示出青春期特有的「叛逆」,希望自己的觀點得到認可,有著獨立思考的能力,可謂長大,擺脫家庭的制約。
母親當然不理解,繼續以家長的身份裁決一切。
兩人都是性格倔強的人,Lady Bird直接打開了車門,跳下了高速行駛的汽車.....
GIF
故事的鴻溝就這樣不動聲色,又地動山搖的拉開了帷幕。
青春中所有會遇到的煩惱,在片中都得到了細膩的體現。
親情線中,親哥哥、母親、父親輪番轟炸。特別是突出的母女線,表現的真實又碎心。
片中,當Lady Bird的自我認同,逃離故鄉的夢想遭到母親強烈反對時,母親以經濟來源威脅,而Lady Bird賭氣的拿出本子,丟下一句話,
「我從小到大,到底欠你多少錢,我記下來,工作後,我全部還給你」!
用錢衡量所有的親情,無疑,這狠狠的傷害了母女的關係。
這一幕,在真實語境中的我們,應該都遇到過吧。
另外一幕則克制的多,在購買畢業舞會禮服時,Lady Bird問母親是否喜歡過自己,是like不是love。
love是親情血脈,like是精神認同,對於女兒成長的認可和生活空間的放生。
母親說希望女兒越來越好,
Lady Bird說了最意味深長的一句話,「如果這就是我最好的狀態了呢」?
母親一時語塞。
對啊,父母總是期望一個更好,更成熟的兒女,但如果他們目前看到的就是最佳的「兒女」了呢?他們會like他們嗎,就像會無條件的love他們一樣。
片尾,母親死活不願去機場送考上大學,準備遠離家鄉的女兒,可就在女兒進入機場通道時,她又忍不住駕車回到機場,拚命希望見女兒最後一面。
這就是我們熟悉的母親,內心縱使千萬個不滿,但始終對子女牽掛萬分,不忍分離,牽腸掛肚。
GIF
東西方親情中的倫理共鳴在這一刻引發了共振。
同樣,在校園生活中遇到的愛情和友情故事,《伯德小姐》也有非常精細的呈現。
為了和愛慕的男孩搭上關係,參加了話劇社,為了獲得一個角色,拚命擠入。
可最後發現原來男孩的取向不是她。
俗套的好笑,處理的乾淨不拖拉。
對待性的問題,Lady Bird很快遇到第二位男生,書生氣質濃厚的富二代小渣男。
扮演這位小渣男的演員是被網友親切地稱為「甜茶」的提摩西·查拉梅,由他主演《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橫掃各大頒獎禮。
片中,「甜茶」飾演一位情竇初開的單純少年,清新不做作的表演令觀眾印象深刻。而在《伯德小姐》里,他則放下偶像包袱,飾演一位情場老手,兩個反差極大的角色都被他演繹得入木三分。
他滿口反資本主義,然而在高中時期就有數不清的女友,富家子子弟最愛標榜的事情就是用著老子的房子和車子,然後反對老子奉行的那一套價值觀。
可笑又虛偽。
而Lady Bird信了這口葯,倉促之間獻出了自己的第一次。
而這對於對方來說,簡直不值一提。可對於有著宗教信仰的Lady Bird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羞辱,一個笑話。
愛情總是青春的傷,而友情也展現了青春最為複雜的一面。
Lady Bird為了獲得認同,不惜改變自己的行為,辱罵老師,侮辱校長,為了融入富家子弟團,她甚至編造了自己的住址,把自己包裝成一位天生的Lady。
我跟美麗的姑娘做朋友就一定會好嗎?
是的。在伯德眼裡,跟漂亮的姑娘聊天,以此來接近自己所愛的人,算是一種「本領」。甚至想成為這種人見人愛的人,也是一種渴望。可這樣的友誼,未免太世俗化了,畢竟友情帶來的是分享是喜悅是開心,而不是相互攀比,相互了無生趣。
當謊言被揭穿時,富家女好朋友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諷刺她,完全不理解她為何要這樣,斥責她用謊言玷污了友誼的純潔。
同時,Lady Bird還與學霸,平凡女孩,摯友拉開了距離,她和那位胖胖的普通女生才是一個階層的人,但為了逃離不滿意的此時,她靠著謊言去到了彼岸。
最後發現,到頭來都是一場虛幻。
關於成長的影片,我們都將看到人物從頭到尾的不斷變化,人物弧光的呈現是所有青春,成長影片必須明確展示的地方。
《伯德小姐》就像一股迎面而來的清風,不凌厲、不猛烈,卻在刮過臉龐的時候,會你回憶起自己。
青春期的我們可能永遠也想不通自己為什麼不是長相最好、身材最好的那一個。
身上的衣服永遠像偷來的。
永遠也想不通為什麼不能向別人一樣住在夢中的大房子里。
永遠也想不通為什麼自己的母親永遠是那麼咄咄逼人。
終於,Lady Bird去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開始了自己成年後的大學生涯。
在此之前,她在18歲的時候,買了一包煙,在大街上看起了成人雜誌,她向所有人宣布自己進入到了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她以為另一個城市,成年階段是另一個開始。
但她錯了,一夜買醉縱情後,她拖著疲憊的身軀,化了的妝容來到了教堂,在一片頌歌中才找回了真正的自我。
遠方還是家鄉,這是我們很多人在年輕時都要面臨和選擇的問題。
年輕氣傲的我們希望來到大城市,脫離父母的束縛,脫離一眼就能望到頭的人生命運,去闖蕩屬於自己的天地。
但真的到了遠方,才會覺得孤獨,家鄉的熟悉是融在血液里的安全感。
當我們身處其中的時候,不會意識到;等意識到,大概可能已經回不去了。畢竟,人生要向前看。
我印象很深的一幕,Lady Bird在大學的第一個派對上搭訕一個男孩:
「你信上帝嗎?」
「不,他們太荒謬了」
「人們用父母給的名字稱呼彼此,但他們不會信上帝。」
「你叫什麼名字?」
「克里斯汀」
Lady Bird變回了克里斯汀,她頂著宿醉的妝容在紐約的教堂里聽唱詩班唱歌,想到的是從前在天主教高中里日復一日枯燥的禱告。她開始確信薩克拉門托其實很好,街道,商店,一生中所有熟悉的路線,都在那裡。
她已經不是開片中,憤怒地跳下車的女孩。
發現第一任男友性取向的時候,在捉弄修女的時候,在不參加表演的時候,在那個糟糕的初夜時候,在去赴舞會的途中,在去了解父親的時候,再去想向母親表達的時候……
在很多時候,伯德小姐抗拒的一切,漸漸變得開始接納,甚至開始懷念了。
他們並沒有自己想得那麼好,同時他們也沒有自己想得那麼糟,接受意味著既要接受好的一面,同樣也要正式壞的一面,而那些小情節,小自卑,小關注,小夢想,似乎伴隨著所有青春期最普通的女生。
當她漸漸學會與周圍一切和解,並非是看淡一切,而是有信心接納一切,並全身心地去愛這一切。
她接受了自己的名字克里斯汀,她打電話給了家裡,留言到,這是最美麗的名字。
她接受了自己的家鄉;
感受到了母親的不易。
她說出了久違的那句肺腑之言,
母親,我愛你,謝謝你們,謝謝!
影片最能引發觀眾共鳴的,是其對青春時代敏感脆弱的內心細膩的刻畫,那份年少輕狂的自信與驕傲,帶觀眾穿越回自己的高三歲月,那個對未知的前途充滿信心、對遠處的風景無比嚮往的時刻。
GIF
成長時什麼,就是消化掉自己過去不認同的一切,尋求一個折中的辦法,在親情、愛情、友情和夢想中留下緩衝地帶,處理好相互之間的衝突,尋求內心的平和。
懟天懟地那是不成熟的表現。
《伯德小姐》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多個引發共情的場景給我們帶來的緬懷青春的一份感動。
大多數人的青春都沒有那些誇大的視覺奇觀,聳人聽聞的車禍墮胎暴力。
他們平凡無比,但因為都經歷過,就會留下感動的痕迹。
在國產青春片中,也有著《八月》和《我心雀躍》等優秀影片,但數量的確太少,而且對於當下語境中的青春呈現可謂一片空白。
這部美國青春片同樣能喚起很多中國人的青春記憶,這說明了不少問題。
有些東西只是看起來不好
並不意味著道義上是錯的
——《伯德小姐》
我想用《請回答1988》裡面的幾句台詞作為結尾,無精打採的高中生被討厭的班主任說教:「現在這時候有多好,現在的你們又怎麼會懂呢?」
《請回答1988》
這大概就是回不去的青春吧。
GIF


※北美票房:《勇敢者遊戲》逆襲奪冠《潛伏4》驚悚登場 《星戰8》退兩席
TAG:電影館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