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手工打造零件致殲15產量不足?3大理由讓漢和閉嘴

手工打造零件致殲15產量不足?3大理由讓漢和閉嘴

近日,加拿大媒體《漢和防務評論》報道稱,根據最新空中、地面觀察的結果顯示,2017年殲-15艦載戰鬥機沒有進入批量化生產階段,而中國的航母生產卻相當之快。接下來就要看2018年殲-15的生產情況了。漢和認為如果生產數量不夠,中國將沒有辦法訓練新的航母飛行員。從中國北部某海航基地規模來看,只進駐了24架殲-15,這樣的生產速度意味著遼寧艦真的是只用於訓練而不是為了滿編進行戰鬥。

《漢和防務評論》報道截圖

漢和還稱,除了技術能力和產能的問題之外,殲-11D和殲-15的問題可能還包括高昂的價格成本。漢和稱,目前仍然有很多殲-15的部件是手工打造的,這也是殲-15為何沒有量產的原因。

那麼殲-15的產量很低,真的是因為其部分零件是手工打造的所以無法滿足飛機大批量生產么?

其實,漢和報道中提到的殲-15零件手工打造的消息,是源自中央電視台發布的一則名為《方文墨:為國鑄劍,打磨「飛鯊」零件的80後》的視頻。報道中提到的方文墨是中航工業瀋陽飛機廠的一名高級鉗工。視頻中介紹了他手工打造殲-15艦載機高精度零件的故事。因此,有人認為殲-15的產量是被這樣的手工製造給耽誤了。

方文墨正在用銼刀練習加工零件

不過事實並非如此。在工業化時代,儘管大多數戰機零件都可以自動化生產了,但是有的戰機零件因為數量少、加工精度高、難度大,還是需要手工打磨。所以精湛的銼磨手藝還是鉗工的必備功夫。以去毛刺為例。在金屬加工中,工件表面過渡處會出現各種尖角、毛邊等不規則的金屬部分,這部分被稱為毛刺。尤其是冷加工中,是金屬切削生產中最為普遍的現象。但就是這個小問題,迄今為止,機械加工行業都沒有好的解決方法。所以機械加工生產中有一道工序就是去毛刺。而這道工序只能是由人進行操作。

採用黃色試驗塗裝的552號殲-15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在加工特別複雜或者小批量的零件時的成本和效率問題。在這些情況下,採用鉗工製造某些零件仍是一種經濟實用的方法。新型飛機的研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結構問題,因為飛機結構龐大而複雜,設計初衷與實際使用情況肯定會存在差異。一旦有個別零件在實際上與實際裝備中出現了一定偏差,就需要對單個零件進行加工修改。

而從效率上來看,肯定是鉗工師傅們比數控機床快的多。因為數控機床進行零件加工,一般都是針對大批量生產的,一兩個零件用數控機床加工反而是費時費力的。在這一過程中,要有合適的夾具、提前編好加工程序,例如加工順序、走刀方向、加工時間等,期間還要考慮刀具的更換。不是大多外行印象中的數控機床可以任務來了就能加工。

殲-15戰機的數量目前已經足夠培養艦載機飛行員

實際上,漢和的評論存在一系列問題,首先,24架艦載機對於中國來說,這實際上已經是滿編的狀態。其次,從目前的狀態來看,這樣的飛機架數已經足以滿足中國艦載機的科研訓練任務需要,對遼寧艦來說同樣如此。而對首艘國產航母來說,由於還未舾裝完成並且沒有開始海試工作,所以確實暫時不需要更多的殲-15艦載戰鬥機了。最後,對於殲-15的生產廠家沈飛來說,目前最主要的任務是生產海軍空軍都更為需要的殲-16,因此暫時擱置殲-15的生產只是策略性原因,而並非產能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彩派 的精彩文章:

手工打造零件致殲15產量不足? 3大理由讓漢和閉嘴

TAG:迷彩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