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物已有2500年歷史, 命運多舛, 毛主席曾評價: 能煮下一頭牛

此物已有2500年歷史, 命運多舛, 毛主席曾評價: 能煮下一頭牛

安徽壽縣是楚文化的故鄉。在楚文化文物遺存中,最具代表意義和影響力的,當數陳列在安徽省博物館的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楚大鼎了。鼎是一種古人用來蒸煮食物的器物,風行於商周時代。

此物已有2500年歷史, 命運多舛, 毛主席曾評價: 能煮下一頭牛

鑄客大鼎

安徽省博物館陳列的楚大鼎,是在楚國中期鑄造的,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代表了當時我國最先進的青銅器鑄造工藝。今天,當我們站在這座鼎的面前時,一種凝重的文化氣息便會撲面而來,心中油然生出歷史滄桑感來。據說,楚大鼎的沿口處,至今還有兩三處古文字沒人能夠辨識。

楚大鼎又叫鑄客大鼎,1933年壽縣楚王墓出土。通高113厘米,口徑93厘米,重約400公斤,圓口平唇、圓底、修耳、蹄足、耳飾斜方格雲紋,腹飾蟠虺紋,犀首紋膝,今藏安徽省博物館。

當時該墓葬是被老百姓盜挖時發現的,起先沒有引起政府部門的注意,後來越來越多的青銅器出土,才引起國民政府的關注,但此時很多文物已經流失到上海、天津一帶。為了追回這些文物,國民政府下令收繳這批文物,一同收繳回來的除了楚大鼎還有其他數百件青銅器。

1937年春天,眼看抗日戰爭即將爆發,為了不讓這些文物受損,國家下令將這些文物精品全部運往後方———四川重慶一帶。當時一同運往後方的還有故宮的一批文物。根據路線,故宮的文物走陸路,這批文物走水路。但當這批文物運到江西和安徽交界處時,被這裡為阻止日寇船隻行進而設置的封鎖線擋住去路。為了順利到達目的地,工人們只能將幾十隻裝著文物的箱子抬下船,通過封鎖線後轉運。

因為當時人手不夠,笨重的文物箱子根本抬不起來,為趕時間,工人們只有將文物箱子翻著跟頭往前滾。也就是在這次搬運中,很多文物嚴重受損,包括楚大鼎。運到四川後,因擔心日寇會對城市轟炸,所以這批文物一直被藏在重慶的沿江一帶。

日本 投降後,運到重慶的楚大鼎等一批青銅器被運到了南京。解放後,這些劫後餘生的文物被搬了回來,先放在蕪湖,後運到了合肥。楚大鼎的體積在目前全國所有出土的大鼎中是最大的。

1958年,毛主席在參觀這座鼎時感嘆道:好大一口鼎,能煮一頭牛呵!

此物已有2500年歷史, 命運多舛, 毛主席曾評價: 能煮下一頭牛

此物已有2500年歷史, 命運多舛, 毛主席曾評價: 能煮下一頭牛

此物已有2500年歷史, 命運多舛, 毛主席曾評價: 能煮下一頭牛

此物已有2500年歷史, 命運多舛, 毛主席曾評價: 能煮下一頭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韻古風 的精彩文章:

此梟雄壞事做盡,死後其妻子、百姓食其肉,骨灰都有人摻酒喝下

TAG:無韻古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