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降血壓奇招!40年前風靡中醫界,不用藥卻能除病根

降血壓奇招!40年前風靡中醫界,不用藥卻能除病根

本文理論依據:《現代中醫內科臨證備要》、《本草經疏》

列位看官,今天為你說上一病,這就是高血壓。

閑言少敘,我們先把一張可以降血壓的經典驗方介紹給你——

赤小豆30克,紅豇豆30克,紅棗10到15枚,一起煮爛。晨起空腹或臨睡前服用一次,一個月為一個療程。不要加糖調味。日久,降血壓效果明顯。

這個辦法源於哪裡呢?當然不是我們憑空捏造了。說起來,它是十分有來頭的。

話說早在1978年,即40年前,河南中醫學院學報上,發表過一篇文章,專門介紹了用上方治療高血壓的經驗。根據介紹,此法治療25例患者,有效率達到90%,遠期療效可觀的,達到40%。這樣的數據,是振奮人心的。

更為精妙的,此法所用之物,皆葯食兩用之品,甚至可以說,就是食品。但它們卻精準把握了高血壓的一大成因。

什麼成因呢?這就是痰濕內蘊。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赤小豆性味甘、酸,平,歸心、小腸經,可以利水、除濕。還有那豇豆,性味甘,平,入脾經和腎經,善於健脾和利水。紅棗和血養中。這三味加在一起,目的非常明確,這就是健脾、利水、除濕。

為什麼要這樣呢?

看官須知,在中國傳統醫學的語境中,有一句話,叫做「無痰不作眩」。其中的這個「眩」字,指的就是高血壓(中醫並不設高血壓一病,而是將其歸納為眩暈、頭痛等疾病的範疇)。無痰不作眩的觀點,是元代醫學家朱丹溪明確提出來的。其源流,則可以追溯到仲景對於痰飲導致眩暈的相關論述。後來到明清時期,因痰作眩的理論更為受到重視。

為什麼說痰能導致高血壓、眩暈?道理很淺顯——痰濁瘀阻脈道,使得脈道增厚,血府狹窄,於是血壓不得不升高,好讓血液和平時一樣送達臟腑、四肢百骸。用《醫學正傳》裡面的話解釋,就是:「其為氣虛肥白之人,痰濕滯於上,陰火起於下,是以痰挾虛火,上沖頭目,正氣不能勝敵……而眩暈也……」。

脾虛、水濕不化,是導致痰濁內生的根源。那麼,因為脾虛、濕盛、痰濁而引發高血壓的人,有什麼特點呢?說起來,就是血壓高企、頭痛頭重、眩暈、胸悶心悸、飲食減少、有欲嘔噁心的感覺,腹部脹滿,舌胖,舌苔白膩,同時脈弦滑。其人多體胖或者超重。

對於這樣的高血壓患者來說,上面介紹的方法就十分適合了。再為您贅述一遍:赤小豆30克,和紅豇豆30克,紅棗10到15枚,一起煮爛。晨起空腹或臨睡前服用一次,一個月為一個療程。赤小豆利水除濕,紅豇豆健脾化濕,紅棗養血和胃,防滲利太過而傷正。如此一來,水濕得化,痰濁得解,切中病機。

所以我們說,這張40年前的驗方,是有可取之處的。因此我們把它介紹出來,供看官借鑒參考。

全文完,不知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