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華治郁之神奇,從張仲景到朱丹溪,都有驗方貢獻!

中華治郁之神奇,從張仲景到朱丹溪,都有驗方貢獻!

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快樂、擅長社交,甚至是旁人眼中的小太陽、開心果,但一到個人獨處,他就開始憂鬱:以後沒有工資了會不會活不下去(已經有房無貸有存款)。自己運氣不好,是不是房子的風水不好所致……總之各種焦慮憂鬱。

1

來談一談中醫里的郁病

「郁」在中醫里,意味著氣機凝滯於體內,得不到紓解。如果一個人長時間過度思慮、煩悶生氣、心情抑鬱,又沒有排遣出去,這些不良情緒就會鬱積在心中,引發郁病。

表現在情志上,可能是悲傷欲哭、睡眠不安、言行失常。

表現在身體上,可能是胸腹間氣機阻塞不舒,也可能是脘腹脹痛、泛酸嘔吐、飲食不消化等。肝病、胃病、心臟病、喉癌等疾病也易隨之而來,嚴重影響健康。

認識的人里,就有人因為心理原因患了郁病。比如洛洛,40歲,開了家幾十人規模的公司,是個不大不小的成功人士。但最近因公司運轉出問題,她老覺得胸口壓著一團東西,皮膚也出現了黃褐斑,吃飯沒胃口,睡眠不踏實,人變得消瘦,常常覺得很緊張。控制不住地想發脾氣,以前挺準時的月經也開始失調,有時來有時不來。導致意志消沉,精神鬱郁。

45歲的紫嫣,這兩年為女兒的事操碎了心。女兒總是工作一段時間就辭職啃老,談男朋友也總是處一段時間就分手,導致她心焦不已,常常噯聲嘆氣,有時候甚至覺得呼吸不暢,喉嚨總像有個東西硌著,但仔細觀察並無異樣。睡眠也越來越不好,胃口更是下降,吃一點東西就覺得飽了。偏偏就吃的這麼點東西,還常常在她胃裡鬧天宮,發生胃食道返流,泛酸現象。

2

名醫甄權的心藥

關於郁病的治療,如果沒有達到嚴重狀態,可採取心病心藥醫的方法來改變。

比如接納現狀,保持信心和耐心,相信人生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一切都是會好起來的。

也可以參加徒步,或是佛經共讀等群體活動,幫助從沮喪的心情中解脫出來。

還有一點,就是常常看一些搞笑劇,裡面引人發笑的劇情能讓你不由自主忘掉煩惱。醫學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引人發笑來治病的案例,是人生之路走過南北朝、隋朝、唐朝的高壽名醫甄權為唐朝太醫李宗林治病。

李宗林因不滿太宗御駕親臨甄權所在的扶溝慰問甄權,一病不起。各太醫爭相為他開方,都不能治癒他的疾病。沒想到甄權來到後,開了這樣的一方,他說:從脈象上看,李大人有些經血不調,腹中有結塊,待我開個方調理調理。

這個藥方自然引來李宗林無比暢快的大笑特笑。太宗當時也誤會了,認為男人怎麼會經血不調,甄權簡直是胡鬧。沒想到李宗林自從得到這個藥方,覺得甄權實在是個草包,大快我心矣!於是不斷上演暢快無比的笑戲。多次發笑之後,他竟然吐出了胸中鬱結的血塊,病完全好了。

看,心藥治病,古代名醫簡直用來不要太順手,武藝高超啊!

3

漢代張仲景治臟躁

如果以上心理療法都不湊效,而身體漸覺不適,古代名家的中成藥方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關於郁病,歷朝歷代的醫家都非常重視。早在漢代,張仲景就在《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記載了屬於郁病的臟躁及梅核氣兩種病證,並觀察到這兩種病證多發於女性,所提出的治療方葯,比如甘麥大棗湯、半夏厚朴湯等沿用至今。

甘麥大棗湯(來自《金匱要略》) 

組成:甘草、小麥、大棗。

本方效驗與劑量,在現有的臨床報道中,多數傾向小麥的劑量應是甘草的2—3倍,而大棗10枚不變。若以常用劑量甘草三兩(9g),小麥一升(15g)配伍,則可能效果不理想。另外,應用本方時,甘草一味可以生炙各半配合,效果也好。

本方主治女人臟躁。癥狀表現: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繁,舌淡紅苔少,脈細微數。

有人好奇了,該方以什麼原理來治臟躁?

對於這個問題,先要理解臟躁一證是指五臟功能失調所致。臟躁的人,通常憂思過度,心陰受損,肝氣失和。治宜養心安神,和中緩急。方中小麥為君葯,養心陰,益心氣,安心神,除煩熱。甘草補益心氣,和中緩肝急,為臣葯。大棗甘平質潤,益氣和中,潤燥緩急,為佐使葯。

三葯結合,可讓心陰不足,心失所養的癥狀得到緩解,令心神安穩,肝氣調達,利睡眠。神元回歸本位後,自然內心平和,遠離煩躁。

遇到以下情況,也可用此方加減化裁:

如果是陣發性身熱,臉紅汗出,可加麥冬以養心止汗。如果心煩不眠,可加百合、酸棗仁以養肝寧心。呵欠頻繁屬於心腎兩虛者,可加山萸肉、党參以補養心腎。

但要注意的是,用此方時,痰火內盛,表現為癲狂證不宜使用。

半夏厚朴湯(《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一升(130g) 厚朴三兩(45g) 茯苓四兩(60g) 生薑五兩(75g) 蘇葉二兩(30g)

水煎服。

該方主治梅核氣 。梅核氣是以咽喉中常有異物感,但不影響進食為特徵的病證。《金匱要略》描述為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如梅核阻於喉頭,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故名。其病因與七情不暢、氣血痰郁有關,多發於女性。

常伴有精神抑鬱,心煩疑慮,胸脅脹滿,納呆,睏倦,消瘦等。所以治療宜疏肝解郁、行氣散結。方中半夏降逆氣,厚朴解結氣,茯苓消痰;尤妙以生薑通神明,助正祛邪;以紫蘇之辛香,散其鬱氣。郁散氣行,而凝結怎能不化呢?

由此想到一位朋友,因情志不舒導致咽物異物感,西醫各種片的照,也吃了些西藥,最後找到一位當地老中醫,直指她是梅核氣,幾副葯就吃好了。

4

金元朱丹溪治六郁

以上是早期的郁病方,而到了金元時期,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對郁病又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認為,郁是很多疾病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郁」。

朱丹溪將人身之郁證分為六種:氣鬱、血郁、濕郁、痰郁、火郁、食郁。其中,又以氣鬱最為關鍵,也就是說心理上的鬱悶最容易引發鬱症。你看,心情好是治病良藥之說,在甄權熟用之後,又被朱丹溪堅決粉了。

那麼,朱丹溪是用什麼藥方來對付郁病的呢?

這就要請六郁湯和越鞠丸上場了。倆方葯對六郁都有效。

載於《醫學正傳》卷二的六郁湯

組成:陳皮(去白)3克 半夏(湯泡七次)蒼朮(米泔浸)撫芎各3克 赤茯苓 梔子(炒)各2.1克 香附6克 甘草(炙)1.5克 砂仁(研細)1.5克

可治諸郁。

用法用量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3片,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溫服。

如表現為氣鬱,加烏葯、木香、檳榔、紫蘇、乾薑,倍香附、砂仁。如濕郁,加白朮,倍蒼朮。如熱郁,加黃連,倍梔子。如痰郁,加南星、枳殼、小皂角。如血郁,加桃仁、紅花、牡丹皮。如食郁,加山楂、神曲、麥櫱面。

《丹溪心法》卷三:越鞠丸(別名芎術丸)

組成:蒼朮、香附、撫芎、神曲、梔子各等分

將上藥研為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服6-9克,溫水送下。也可用作湯劑,水煎服。

功能主治:行氣解郁。也是治六郁。

為什麼該方能治郁病?

方中香附行氣解郁,以治氣鬱。川芎活血行氣,以治血郁。蒼朮燥濕健脾,以治濕郁。梔子清熱除煩,以治火郁。神曲消食和中,以治食郁。

另:此方雖無治痰郁之品,但是痰郁多由脾濕引起,並與氣、火、食郁有關,所以方中不另設治痰葯,是治病求本之意。

5

明代張景岳治相思病

隨著醫學的發展,到了明代,醫家虞摶在《醫學正傳》首先採用郁證這一病證名稱。情志之郁也自此作為郁病的主要內容。如《古今醫統大全?郁證門》說:「郁為七情不舒,遂成鬱結,既郁之久,變病多端。」明代張景岳更在《景岳全書?郁證》中,將情志之郁稱為因郁而病,著重論述了怒郁、思郁、憂鬱三種郁證的證治。

關於怒郁,一般人的理解都是發怒生氣。《景岳全書?雜證謨》是這樣說的:「怒郁者,方其大怒氣逆之時,則實邪在肝,多見氣滿腹脹,所當平也。及其怒後而逆氣已去,惟中氣受傷矣,即無脹滿疼痛等證,而成為倦怠,或為少食。」指出了怒郁的實症在於肝氣不舒,以致腹脹、倦怠、少食。

暴怒傷肝怎麼辦?該書指出:可用解肝煎,神香散、六郁湯等方。郁怒化火者,用化肝煎。肝脾受傷者,選用五味異功散、大營煎,歸脾湯等方。

對醫學不了解的人,可能對解肝煎、化肝煎、大營煎這些稱謂有些陌生,其實它們也是方劑的一類。其中,解肝煎還可治胃食管反流等症,畢竟胃腸病,有些也是氣鬱導致的呢!而化肝煎和大營煎等,有時候胃腸道病表現為嘔惡者,也可以採用這些方子的。

思郁,是因思怨不解,氣機鬱結所致的病證。這種病在古代小說中多見,比如《牡丹亭》中杜麗娘之死,就是思念不得所致。對於思郁的壞處,《景岳全書?雜證謨》載:「若思郁者,……思則氣結,結於心而傷於脾也。及其既甚,則上連肺胃而為咳喘,為失血,為噎膈,為嘔吐;下連肝腎則為帶濁,為崩淋,為不月,為勞損。」從描述看來,思郁又傷心傷脾,還咳喘失血等,壞處不少呢!

怎麼樣治療這個相思病呢?《景岳全書?雜證謨》又說:初起氣機鬱結者,治宜順氣解郁,用和胃飲、沉香降氣散、啟脾丸等方。也就是說,從和胃與啟動脾胃之氣方面來治療這個病症。

最後一個,就是悲鬱了。所謂悲鬱,自然多因悲憂過度所致。《景岳全書?雜證謨》:「若憂鬱病者,則全屬大虛,本無邪實。」

悲則氣消,憂則氣沉,所以悲鬱必傷脾肺。若初郁不開,未至內傷而胸腹間氣機阻塞不舒者,宜用二陳湯、平胃散,或和胃煎、調氣平胃散、神香散、六君子湯調之。憂鬱傷脾了,表現為吞酸嘔惡的人,宜溫胃飲或沉香散。憂鬱傷脾肺而睏倦發怔,倦怠食少的人,宜歸脾湯或壽脾煎。憂思傷心脾,以致氣血日消,飲食日減,宜五福飲、七福飲,甚者大補元煎。」

以上三郁,涉及諸多癥狀與方劑,什麼癥狀對什麼葯,就像量身打造一般,有相應癥狀的人,可多了解哦!由此也感嘆於中醫組方的博大精深,直想點一個大大的贊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故事中的醫學 的精彩文章:

冬季五大名補,全部和當歸有關

TAG:故事中的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