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醫生應該是用毒高手

醫生應該是用毒高手

提出該命題,有人可能會很奇怪,救死扶傷的醫生怎麼會是用毒高手?仔細一想應該說得通。醫生行醫,除了問病查體、化驗及輔助檢查進行診斷外,還要操作(如手術、內鏡等)及用藥等治療。現在只談葯。一個好的葯往往是有大毒的。沒有毒的叫食物。即使食物也有毒,只是通常不表現出來而已。

大家應該聽說過:葯食同源,無毒不成藥,是葯三分毒,治療時常常以毒攻毒(往往也可能毒上加毒)等之說。這些都是有道理的

自然界存在各種各樣的物質,有的有毒、有的毒性不明顯。對於人體,有毒物質攝取過量了就會干擾人體的一些代謝過程而中毒。少量時影響小而不明顯,甚至對機體的解毒和排毒功能是一種鍛煉。人體有吸收、解毒(或轉化)、排泄等器官。當一種物質進入機體,能產生明顯生理變化的,一般可稱之為「」,治療時用於對抗相反的生理過程;能維持機體生存的,可稱之為營養素(或營養物質等),進入體內後不起什麼作用又能順利排出的可稱之為溶媒、溶劑或垃圾,如水、食物殘渣等。一般食物便是介於營養素和垃圾之間,進入機體後營養素被消化吸收,垃圾被排出做外。隨垃圾排出的還有不少毒素,所以我們往往認為,垃圾有毒。營養素並不能完全吸收,依據理化性質、脂溶性、濃度梯度進行被動的或主動的吸收。比如說,缺鐵性貧血時補鐵,鐵僅能吸收少量,多餘的經大便排出,所以大便呈黑色,所以我們的排泄物中也有很多的營養素,細菌、寄生蟲、一些動物、植物等可以依此而生。

神農遍嘗百草,了解各種植物對人體的作用;給人使用首先要無大毒,沒有明顯毒性的可作為農作物培養,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有毒(有生理作用影響較大)的植物、礦物、動物某些部件經古中醫等辨明藥性/毒性,如寒涼、溫熱、歸經等,作為中醫組方的依據,以中醫陰陽、五行臟腑相生相剋、歸經等學說,以其藥性調理機體的生理功能。李時珍偉大的著作《本草綱目》就是此例。虛時補之是謂葯,虛時瀉之便是毒;實時補之是謂毒,實時瀉之是謂葯;以此類推。所以葯、毒是可以轉化的,葯不能隨便亂用,需要辨證施治,用錯了就相當於下毒。

西方醫學或現代醫學嘗試研究每一種物質的性質和對機體的影響,通過動物試驗、Ⅰ期~Ⅳ期臨床試驗,採用單一物質、多種物質、一堆物質或生態製劑(加溶劑或賦形劑、保護劑等)製成藥品。對一些作用偏弱、副作用偏大的藥物,通過增加或減少分子基團的方式篩選有效分子入葯(如化學合成藥),研究費用巨大,經濟效益更大。這類藥物有時作用強、有時作用弱,有的毒性強、有時毒性弱。副作用較小的、安全範圍較寬的,更有臨床使用價值。經過臨床試驗,將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列出,讓使用者注意。有的不良反應表現相反,如某葯可能導致腹瀉的不良反應,也可能導致便秘的副作用。許多的不良反應原因未知、機理未知,只有臨床試驗時的表現%。

相比來說,多數天然藥物被人類體驗數百上千年,雖然沒有按現代工藝方式進行西方標準的研究或檢驗,可靠性和安全性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如果讓一知半解都不到的人使用,或換一種思維方式去使用,後果可能不太好。就象讓農機上高速路、讓跑車下農田,對誰都不好。中藥與西藥比較,很象飯菜與葡萄糖氨基酸比較;飯菜養生調理,單一營養素可補該營養素的不足;各有千秋。食物/飲食是維持生命健康的,藥物是治病的。疾病的本質是機體內的失衡,輕~中度的疾病就是輕~中度失衡,有自愈甚至強化機體某方面的傾向,就如身體鍛煉。許多輕~中度疾病時所產生的不適或癥狀,就如運動量稍大的鍛煉時的氣喘噓噓,營養調理配合修養就能好轉。所以,藥物可以治病,但不能維持健康。長期用藥的結果,很可能導致機體某些機能的進一步廢用性萎縮(如皮質激素、抑酸葯等治療),導致人體甚至人類的往虛弱方向的退化。

醫生是藥物的使用者,藥物≈毒物,使用不當時藥物=毒物。所以,醫生必須是用藥高手,同時也是用毒高手。沒有對毒的正確理解,何以能解毒?任何藥物都有使用的常規劑量、極量、藥物的50%致死劑量(動物實驗數據)。沒有對葯的準確理解,何以能避免毒副作用的發生,何以能將藥物作用到最關鍵的點上以便取得最好的效果?以前常見的有機磷中毒,就是用有毒的阿托品,達到阿托品化(輕度的中毒)以達到對抗可能致命的有機磷中毒。所以,好醫生應該是個用藥高手,也是個抗毒高手,而葯使用不當時有大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