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座醫學院的時代擔當,醫療技術創新助力「健康中國」

一座醫學院的時代擔當,醫療技術創新助力「健康中國」

十九大報告,首次將「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明確了「要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的大健康觀。醫療機構,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力量之一。

上海交大醫學院擁有13所附屬醫院,其中8所綜合性醫院、5所專科性附屬醫院。大面積燒傷搶救、斷肢再植、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定製型人工關節、中國式換臉、低齡患兒複雜先心手術……這些優秀的醫療機構,在新中國醫藥衛生髮展史上不斷書寫著奇蹟。

生命醫學高速發展的當下,醫學院各家附屬醫院中正冉冉升起一批備受矚目的新星,在國際舞台上熠熠生輝,照亮中國百姓的健康之路。

他們領航,深耕常見病、突破疑難症;他們探路,讓頂尖先進診療「利器」服務精準醫學;他們攀登,從臨床發現問題,讓科研再次推進臨床。

這,或許就是一所醫學院的時代擔當。

1

領航者:心繫百姓關心的疑難雜症

談及「內分泌」,大眾腦海中浮現的是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骨質疏鬆症等常見病,殊不知,疑難危重罕見的內分泌腫瘤猶如內分泌診療領域的金字塔尖,病種繁多、累及全身,具有激素紊亂與腫瘤危害雙重威脅,致殘致死率高。如何攻下它,是個世界難題。

在附屬瑞金醫院,難題正在逐一破解,全球最大的原醛症、嗜硌細胞瘤、異位ACTH綜合征胸腺類癌等臨床隊列紛紛在此建立。周一下午,無論是寧光院士還是住院實習醫師,雷打不動的學科群會診邀請各科室專家共同研究疑難雜症的對策,瑞金內分泌也因此成了國內乃至全球的「疑難雜症終極匯聚地」。

「內分泌腫瘤成功治療的關鍵是去除有功能的內分泌腫瘤,同時儘可能保留正常腺體的內分泌功能。」科主任王衛慶說,近年來包括圍手術期管理,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輔助治療及治療後激素生理替代等綜合治療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

在內分泌腫瘤中,有一種罕見病叫做庫欣綜合征。由於該疾病的腫瘤可能位於腦垂體、腎上腺、肺部等任何器官組織,對於臨床檢查診斷有一定難度。針對這一問題,團隊首創了泌乳素校正改良雙側岩下竇靜脈采血,使得庫欣綜合征病因診斷準確率提高至96.8%。同時,攜帶型激素脈衝泵為患者解決了激素生理脈衝替代問題,垂體庫欣病的治癒率也達到90%以上。

「改善患者預後,提高生活質量」,每一次艱深晦澀的科學突破背後,都是醫者最樸素的初心。今年3月,一名有過7次懷孕經歷、3次分娩、二度喪子的35歲孕產婦楊女士終於順利產下一名健康女嬰,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黃荷鳳院士親自為其接生。

據了解,楊女士兩個早夭的孩子都患有噬血細胞綜合征,先後出現持續高熱、肝脾淋巴結等腫大、全血細胞減少、凝血異常、多臟器功能異常等嚴重問題。抽絲剝繭後發現,致病基因是X染色體上的SH2D1A基因。楊女士就是這個基因的致病性變異攜帶者,每次妊娠均有50%的可能傳遞致病變異:如果生育的是攜帶致病基因的男孩,就會患上同前二胎一樣的噬血細胞綜合征。

怎麼辦?黃荷鳳認為,可通過PGD(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技術實現該家系的遺傳病阻斷。PGD即俗稱的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可通過遺傳學檢測後將無疾病胚胎植入子宮妊娠,並出生正常子代。「PGD技術的發展和進步,讓從源頭上阻斷和消除家族遺傳疾病致病基因對下一代的困擾成為可能。」

經過篩查診斷、冷凍胚胎、胚胎植入等一系列過程,楊女士最終實現了擁有健康寶寶的夢想,這枚不含致病基因的胚胎,從10枚胚胎中精心挑選出來,並經過了遺傳基因診斷,楊女士家族的噬血細胞綜合征基因就此終結。如今,超過1.5萬名胎兒與1139個遺傳病家系通過PGD手段在國婦嬰進行了篩查,診斷成功率和健康新生兒出生符合率達到100%。

儘管取得了不俗成績,但總有一種迫切的使命感,讓醫生無法停下奔跑的步伐,正如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修復科主任蔣欣泉的心愿——讓每個患者能重獲笑容。

在這個科室,奪走患者笑容的不僅是罹患疾病的心情,更因疾病本身:牙體牙列缺損畸形、頜面部缺損患者不僅影響面容美觀,對咀嚼、發音等功能也有影響。好比「恆齒掉了,是否還能再長新的」這個似乎不可能的問題,卻成了團隊的研究課題。「再生醫學利用先進材料、幹細胞及有助於促進組織修復的因子,可望獲得缺損組織生理性的再生,如頜面部的頜骨、牙齒等。」蔣欣泉說,過去口腔修復的理念是「以假亂真」,而再生醫學能用「真」的組織去替代「假」的修復體。

作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口腔修復科的年門診量如今高達10萬次。在高負荷的運轉基礎上,近年來頻繁與生物材料、幹細胞等領域進行多學科交叉合作,開展了基於微創與數字化的美學修復、可摘義齒修復等。目前,開展的兩項頜骨再生轉化研究和一項牙種植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均已獲得良好效果,並在國際權威口腔修複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ognosy上就「口腔功能修復未來發展新思路」發表了特邀述評,成果獲2016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2

探路者:輔助醫療手段為精準醫學錦上添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來,醫學界諸多翻天覆地的變化始於日新月異的「武器」,各式機器人、數字輔助工具等將精準醫學從圖紙變成了現實。

2009年,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首次走進滬上醫院,這個身高2米、舉著兩隻大「搖臂」,看似身形笨拙卻功夫精細的「大塊頭」,在附屬胸科醫院為一名39歲的女性患者順利切除了一葉長了腫瘤的肺,清掃了8組淋巴結。這是中國首例達芬奇機器人肺癌切除手術,此後,中國首例達芬奇機器人縱隔胸腺腫瘤切除術等也在此完成。

吳老伯從沒想到,在醫院裡除了專家,還能「享受」來自機器人的健康治療。兩年前,他在老家查出肺癌,位於左肺上葉根部的腫瘤已經侵犯了左肺動脈主幹及支氣管,並擴展到左下葉,是左肺根部中央型肺癌。按照傳統手術指征,老吳需要做左肺全切手術,將他的左邊兩葉肺葉全部摘除,但創傷大、風險高,術後肺功能與生活質量將被大大影響。

胸外科副主任醫師施建新大膽提出了想法:在確保手術療效的前提下,將全肺切除改為左肺雙袖切除,盡最大可能保全患者三分之一的左肺健康肺組織。經過2小時55分鐘的達芬奇機器人左上肺雙袖式切除手術,靈巧的機械臂和高清放大的三維成像系統精準切除了吳老伯的腫瘤病灶,並完成了健康肺組織的吻合,整台手術的出血量不到200毫升。術後第二天,吳老伯就能下床活動,僅一周便出院回家。

截至2016年底,胸科醫院胸部達芬奇機器人年手術數近600例,多年保持全國之首,其中肺、食管、縱隔疾病的分類達芬奇機器人年手術數量也保持全國第一。2017年,「達芬奇機器人手術中國胸外科臨床手術教學示範中心」在胸科醫院正式掛牌。

當然,機器人不僅囿於手術室的一方天地。在附屬仁濟醫院,國內首台靜脈用藥配置機器人、鈦米機器人等陸續投入使用,將醫護人員從藥物毒害、輻射危害中解放出來,更好回歸與患者的溝通中去。

走進仁濟日間化療中心,兩台智能靜脈藥物配置機器人映入眼帘。只見醫護人員從電腦中調取了處方,生成二維碼後貼在輸液袋上,再把藥劑、一次性配藥器、輸液袋放在機器人內部的固定裝置上,掃描二維碼後,機器人就開始自動配藥了。一分鐘後,「巧手」就完成了一瓶輸液藥物的定量配置,並貼好了相應的患者信息、藥物名稱和用法用量,由醫護人員分發到各病區即可。整個過程中,醫護人員與藥劑完全不發生接觸,免除了一切可能發生的職業暴露。護士長仇曉霞介紹,如今兩台機器每天能完成100至150袋左右的化療葯沖配,覆蓋了日間化療中心90%的需求。

在核醫學科病房,為避免治療劑量的放射性碘-131危害,鈦米機器人「承擔」起部分醫護人員的職責:每2小時對病區所有患者進行一次體檢,並自動前往每一個隔離病房,呼叫患者姓名後通過人臉識別確認患者身份,然後自動進行包括體溫、血壓、甲狀腺攝碘和輻射殘留等生命體征監測等。「我們也減少了因為隔離而帶來的焦慮和孤獨。」患者盧先生如此說道,「有機器人在,好像醫護人員一直陪伴在身邊。」

陪伴在患者身邊的,還有源於精準醫療技術的守護。今年3月以來,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通過全球最新的房顫導管射頻消融術輔助工具「消融指數系統」完成了近百例導管消融術,通過大數據統計,在全球範圍率先發布適用於國人的「消融指數」目標值。

以往,治療房顫的射頻消融手術效果極大程度取決於導管與心房壁的貼靠力量、消融能量大小、消融時間長短等因素,換言之,對術者要求極高,「消融不徹底,則術後複發率高;消融過度,則容易引起心包填塞、心房食道瘺等併發症。」

心內科主任劉少穩做著演示:心臟導管室內的一台房顫導管射頻消融術正在進行,與往常不同的是,術者面前多了一面顯示屏。屏幕上除了心臟三維圖像外,還標註有消融持續時間、溫度、貼靠壓力等不斷上升的數據,當這個數字達到464時,術者立刻停止消融,該部位達到透壁消融的目的。從此,定量化的房顫射頻消融有了可直觀判斷的標準,患者未來再也無需「捨近求遠」,「上海消融數字」將為全市乃至全國病家帶來同質化的精準服務。

3

攀登者:將醫學的奇蹟變成「可能」

一個小小的袋子,可以將一種疾病從死亡率74.69%變為生存率94.1%。如此神奇的「救命袋」,在附屬新華醫院完成了十餘年專利長跑,成為首例進入本市《第二類醫療器械優先審批程序》綠色通道的產品,如今終於投產上市,可望早日造福腹裂患兒。

腹裂是新生兒高危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他們的肚子上天然裂了個大口子,嚴重情況下,大量腸子都會從肚子里跑出來,極易發生感染,圍產期死亡率高達74.69%,而在美國,這一數據僅為8.7%。

對此困惑不已的小兒外科專家吳曄明前往美國訪學,發現了其中的奧秘:他們使用專用保護袋將患兒外露的腸道暫時保護在袋內,隨著自然生長發育,外露的腸道就會逐步回縮至腹內,「但在國內,很多醫生就地取材,有吊鹽水的袋子,還有心臟補片,大多只能進行簡易消毒,同時孩子一需麻醉,二需受縫合之苦,創傷較大。」

吳曄明回國後,根據臨床實際需求進行了本土化改良,一則讓袋口可自由擠壓,能輕鬆進入腹裂患兒體內又不易脫落,省去了縫合和麻醉之苦;二則增加了監測管道,醫護人員可隨時抽取監測保護袋內細菌情況等,增加了腸道保護的安全係數;三則由於操作便捷,一部分患兒在新生兒監護室的床邊即可由護士操作完成。在得到300個用於臨床試驗樣品的腹裂保護袋後,醫護人員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嘗試:項目實施期間,新華醫院兒外科腹裂患兒生存率提高到了94.1%!中國的腹裂患兒,從此終於有了自己的「救命袋」。

「哪怕只有一個患兒受益,這樣的嘗試我們也有必要做下去。」來自蕪湖的2歲男孩小元突發氣急氣喘。病情來勢洶洶,孩子已經無法正常呼吸,生命垂危,只能依賴呼吸機透氣。當地醫院確診,小元患有支氣管橋,即氣管下段及右主支氣管起始部管腔狹窄,同時合併先天性心臟病。

氣道狹窄在活產嬰兒中發病率約為6萬分之一,自然病死率高達75%以上,國內外治療方法均不理想,與新生兒腹裂一樣,都是較為罕見的疾病。但在醫者心中,低發病率從來不是怠慢的借口,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召喚著他們,用創新手段解開棘手的疾病之結。

附屬兒童醫學中心小兒心胸外科專家徐志偉明確提出,要想為患兒根治頑疾,手術是唯一途徑。但不同於人工關節等置換術,氣道若要變寬,無法使用人工材料,只能在原來的氣管上「量體裁衣」。裁剪氣管,誰敢?

在這群醫生的字典里,沒有「不敢」二字。小元的氣管為長段均勻狹窄,其中局部管腔極度狹窄,最小處直徑僅2毫米。若用常規手術方案直接剪斷縫合,會造成張力高、局部自身材料不足等缺陷。徐志偉團隊巧妙地修剪了兩斷端後行前後位的滑片吻合,術後即刻,小元經氣管鏡檢查呼吸便全程通暢。同時,團隊還提出了「先心病合併氣管狹窄同期手術治療」理念,避免二次手術創傷和併發症,術後生存率超過95%,迄今已挽救200餘例先天性氣管狹窄患兒的生命。該項目實施過程中,先後獲得了包括4項國家級課題在內的13項課題資助,被授予知識產權2項。2016年《美國胸外科年鑒》中,項目組關於「先心病合併氣管狹窄同期手術治療」的理念被引用,如今已正式成為全球此類患兒診療的標準方式。

日益人性化的醫療不僅走近了兒童,也走近了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群。近年來,精神健康日益受到大眾重視,在附屬精神衛生中心,一款「心情溫度計」智能移動終端由醫生們根據臨床患者的需求研發並推向市場。

心境障礙科主任方貽儒說,市民們可以在手機上通過規範的自測方式如病人健康問卷抑鬱量表(PHQ-9)、廣泛性焦慮量表(GAD-7)、32項輕躁狂篩查量表(HCL-32)、心境障礙問卷(MDQ)等自評量表進行測試,初步了解自己的心情狀況並解決輕微的情緒問題。「有一個內設的題目是:我有不開心嗎?市民能通過它來評估究竟因何原因致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數據,全球抑鬱症年患病率約11%,從疾病治療成本來看,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然而,公眾精神衛生認知水平普遍較低,即便患病也因病恥感等各種原因而不願就診。「作為精神科醫生,我們有義務與責任推動整個社會對心境障礙的了解,提升自查自診能力,引導良性就醫。」通過這款自主研發的全國首個公益性抑鬱/焦慮障礙自測智能終端,團隊同時申請了「基於智能終端實現情緒特徵參數採集和處理的系統及方法」的專利,未來還將進一步通過大數據分析在疾病預防、篩查與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成果。

始於臨床,精於科研,亦忠於臨床。

從醫療技術的改良到醫學成果的轉化,上海交大醫學院始終在路上。醫學院及各附屬醫院始終把臨床學科的建設與發展作為提升醫院醫療服務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自2010年國家衛生部、財政部啟動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以來,醫學院各附屬醫院共獲得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74個(不含中醫),占上海市總數的54%。此外,更有上海市修復重建外科臨床醫學中心等8個項目被列入上海市「重中之重」臨床醫學中心建設項目、瑞金醫院胃腸腫瘤等8個項目被列入上海市「重中之重」臨床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與39個專病診治中心建設項目,它們一同構成了交大醫學院臨床學科建設固若金湯的「三級體系」。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在「健康中國」的道路上,醫學院人始終初心不改,砥礪前行,不負時代賦予的使命。(黃楊子)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的精彩文章:

TAG: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