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太平天國叛將,投降清廷,甲午戰爭戰敗後背黑鍋,袁世凱為其解圍

太平天國叛將,投降清廷,甲午戰爭戰敗後背黑鍋,袁世凱為其解圍

丁汝昌,原名丁先達,或者也可以叫他丁禹亭。公元1836年,丁汝昌出生在安徽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封建時候的農民,生活極為貧困,遠不像現在人那般富足。他的父親就真的只是一個農民,平日里以務農為生,所以丁汝昌幼年的生活是很貧困的。

咸豐元年,也就是公元1851年,積弊的清王朝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這次起義以洪秀全為主導,在廣西金田村崛起,隨後短短几年的時間就席捲大半個中國,史學家稱這次農民大起義為太平天國運動。這次農民起義是在中國爆發的一場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農民起義運動。當時太平軍打到丁汝昌的家鄉的時候,丁汝昌放棄了學習做豆腐的生活,轉而投奔太平軍。

太平天國運動拿到現在來說是農民起義,但是在清政府眼裡,就是一場叛亂。對於反抗自己統治的人,自然不可能任其發展,於是清政府便以曾國潘的湘軍為主力,鎮壓農民起義。而丁汝昌所在的安慶大營便被湘軍圍困,在這危急時刻,丁汝昌的長官帶領包括他在內的300名太平軍投靠湘軍。隨後與湘軍一起攻陷安慶大營,丁汝昌在場戰役中立了功,被封為升任千總,充當開字營哨官。

那個時候正是中國昂揚向上的時候,中國政府每年撥給水師的預算有四百萬兩。1880年的時候中國還向德國訂了兩艘當時亞洲最大的軍艦,就是「定遠」號和「鎮遠」號,這兩條軍艦都是七千噸的大艦,這在英、德都算大艦,在亞洲也是最大的。日本當時還沒有一千多噸的艦,後來日本訂購的軍艦最大的也就三四千噸。

這次去英國接艦,丁汝昌作為中國海軍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海軍統帥,意氣風發。丁汝昌這個人出身非常貧苦,他是在太平軍攻陷他的家鄉廬江的時候,加入了太平軍,成為程學啟部下。大家知道在太平軍後期,也就是1858年以後大廈將傾,只剩下兩個最強的王,一個是「忠王」李秀成,一個是「英王」陳玉成,就是這兩根柱子撐著。當時陳玉成部下有一個管著幾百人的小官,就是程學啟,而丁汝昌就是他手下一個小兵。在湘軍圍攻安慶的時候,程學啟率領自己的幾百部下棄城而逃,投降了清軍,這丁汝昌就在其中。他們投降的是威名赫赫的曾國荃,於是丁汝昌就成了曾國荃的部下。後來這支太平軍的投降部隊,在曾國荃的率領下,一遇到打仗的時候永遠是第一個往上沖,而其他的清軍是在後壓陣。因為你們當初不是投降過來的嘛,我還怕你再叛變呢,所以一打仗你就先沖在前面,所以丁汝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永遠在最前方奮戰,可謂九死一生。但是丁汝昌在歷次戰爭中都戰功卓著,於是這官職就一直往上升,最後一直升到水師提督,這個職位就相當于海軍統帥。

丁汝昌就是這樣一個從太平軍過來的軍官,但他反而比其他人對大清更忠誠。

在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大舉開始對清朝展開了進攻,對於日本的這種侵略行為,清朝也是積極應戰,而黃海戰爭就是甲午戰爭中較為著名的一場戰役了。其實在戰爭的爆發不久後,光緒帝就在清流黨人的慫恿下,情緒相當激動,甚至還特意的連發電報指責丁汝昌,質問其為何沒有取得戰果,為此,光緒帝還想就此革去丁汝昌的職。後來清朝和日本在鴨綠江開始交戰,在這場惡戰當中,清朝的艦隊很是混亂,一時間,日本就趁機擊沉了五艘北洋戰艦,丁汝昌也身負重傷。

在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自然是落得了一個嚴重失利的場面,而作為指揮的丁汝昌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承擔一些責任。後來日軍勢如破竹,陸續的拿下了旅順和大連,其目標直指威海衛。因為旅順的失陷,丁汝昌也是被革去了職,但在威海衛的布防上,丁汝昌還是十分關心的,甚至還建議做好炸毀陸路海岸炮台的準備。在1895年的1月20日,日軍便對南北炮樓進行了猛烈的進攻,因日軍來勢洶洶,準備充分,清朝方面損失慘重,其鎮守的將士們大多為此付出了犧牲。

在1895年的1月23日,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寫了一封信給丁汝昌,其信里準確的分析了北洋水軍的最終下場,並還特意勸丁汝昌投降,當丁汝昌看完這封信後,完全不為其所動,並表示要決心死戰到底。經過苦戰17天後,丁汝昌等人已經是山窮水盡了,但即使是處於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丁汝昌也從未向想向日本投降,哪怕是戰死也無所畏懼。所以當北洋水師選擇投降後,丁汝昌也是無奈的選擇了自殺殉國。

丁汝昌死了以後,清政府朝廷內黨派交相攻擊丁汝昌,把戰爭失敗的原因推給丁汝昌。光緒下旨:「籍沒家產」,不許下葬」當時丁汝昌的後代都離開了家鄉,丁汝昌的屍體也不準下葬,只能在村口放著,後來通過舊部不斷力爭,才准許入葬。後來丁汝昌的墓葬也被當地百姓盜了。丁汝昌自殺的消息傳到了日本,日本海軍元帥伊東祐亨說:丁汝昌是一名品德高尚的將軍,雖是敵人,但是我們也不可侮辱。日軍歸還了抓獲的清朝將領,並且鳴炮以示對丁汝昌的尊重。當時日軍政治家勝海舟,還寫了一首詩贈與丁汝昌。

憶昨訪我屋,一劍表心裡,

委命甚義烈,懦者為君起,

我將識量大,萬卒皆遁死,

心血濺渤海,雙美(武士道對武人的最高嘉許)照青史。——勝海舟

丁汝昌死後,牛昶昞、程璧光等人拿著以丁汝昌名義寫就的降書與日軍接觸,最終簽訂《威海降約》。正因為這兩封署名為丁汝昌的降書,清廷把丁汝昌當成了戰爭失敗的罪人。關於降書是否為丁汝昌所寫的問題,學界向來有爭議。按照一般的邏輯,如果一個人投降,那麼他必定是求生,而不會再喝下毒藥,做出降而復死的舉動。如果選擇死,那他為何還要寫降書呢?

顯然,丁汝昌抱著必死之信念是無須爭辯的。但如果不作任何交代,一死固然一了百了,日軍卻未必會放過島上軍民。所以,為換來島上數千軍民生命,丁汝昌寧願捨棄個人和家族名譽,選擇更忍辱負重的結局,這就是他所說的「屆時自有生路」。不管降書是不是丁汝昌所寫,其形象都是光明磊落。

直至宣統二年,在袁世凱的幫助下,丁汝昌才被恢復海軍提督的官職。丁汝昌和袁世凱關係很好,中間人正是袁世凱的叔叔袁保齡。袁保齡是李鴻章部下,袁保齡去世後,李鴻章保舉袁世凱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負責清政府和朝鮮官方的接洽」。1882年和1884年,日本在朝策劃政變,北洋海軍負責接洽。這個階段,袁世凱和丁汝昌成為莫逆。丁自殺殉國後,袁世凱官越做越大,幾乎權傾朝政。於是逼迫清政府為丁平反,無奈之下清廷只能厚葬丁汝昌。

對丁汝昌本人的評價學界紛繁複雜,姜鳴教授認為:「以散漫的單橫編隊迎戰日本單縱隊進攻,是丁汝昌始料未及的,說明北洋海軍的軍事素質存在很大問題,造成了後來交戰中的一系列被動」。

許華教授認為「(丁的)嚴重失誤之一是確定了錯誤的陣法和戰法,二是造成了戰場指揮的間斷」,他還認為丁汝昌沒有在事先設立預備旗艦,導致「定遠」號的信號鎖被毀後全艦隊群龍無首,組織混亂,是失敗的重大因素。

蘇小東認為「北洋艦隊為了並不存在的火力優勢而以橫隊迎敵,竟付出了喪失自由機動的沉重代價。橫隊不僅保持隊形難,做整體的轉向更難,遠不如總隊機動靈活。」

這是一樁脈略清晰的事件,丁汝昌受到懲罰,是生前,而死後並未遭到進一步的懲罰。

丁汝昌死後,清廷只是不予議恤,而並無進一步的懲罰。何來刑部下令一說?刑部竟管這樣的事!光緒十一年的《廬江縣誌》記當地喪葬風俗:「多惑於風水之說,有浮厝荒郊,至經年不入土者」。《廬江縣誌》文中的觀點認為這是一種惡俗,「仁人孝子所宜戒而速改之。」

《廬江縣誌》所記載當地喪葬習俗

100多年過去了,情況是怎麼樣的呢?2008年11月17日,在廬江縣丁家坎村,受訪的年老村民稱,當地有「厝」(鄉音同「沖」,屍體三年不入土)的習俗。丁氏五代孫丁昌盛先生更是說得清楚:「我1958年離開家鄉之前,還親見這種葬法。」廬江縣史志辦退休幹部、81歲的吳少勛先生補充說:「需要過了冬至,讓屍體的血徹底涼下來,才可以正式下葬,但不一定非得三年。」丁昌盛還說,有見過當地人在棺材上描三道的做法。

上述說法,證實了銅箍只代表著一種喪葬習俗,富裕者可能是銅質的,而貧窮者則可能是鐵質甚或是墨筆描摹上去的。湘軍將領鮑超死後朝廷賜謚「忠壯」,絕非罪人,而1958年他的墓穴遭到了丁汝昌同樣的命運,被挖開後見到的棺材上也捆有三道鐵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屌絲煙灰侃歷史 的精彩文章:

《水滸傳》結局最好的人,都是看透宋江這個奸詐小人的好漢

TAG:屌絲煙灰侃歷史 |